孫 勇/江蘇省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江蘇省昆山市以新時代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爭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縣域典范。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牢牢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只有充分調動基層干部、農村黨員、鄉土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為鄉村集聚“人氣”,才能充盈干事創業的銳氣和引領發展的底氣。
夯實筑牢過硬堡壘。聚焦五大振興,啟動實施黨建引領“美美鄉村”三年行動計劃,統籌開展“政治領航、人才集聚、發展共促、治理創新、保障提檔”五大工程,健全完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建立市領導掛鉤聯系鄉村振興工作制度,持續強化鎮黨委書記和班子成員帶頭落實分片包村、入戶走訪、在村服務制度,普遍建立鄉村振興基層“書記項目”,推進美美鄉村示范培塑“2030”計劃,培養選樹20 名村書記典型,重點打造30 個農村示范黨組織。以廣泛開展村黨組織領導班子任期規劃工作為重要抓手,全面增強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推動村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唱主角、當先鋒。打破黨組織組建的“地域固化”思維,讓組織建設的“就近原則”從空間距離上拓展到工作需要上、黨員特質上,把黨支部、黨小組建到產業項目一線、村企共建一線、聯合攻堅一線、基層治理一線。
選優育強頭雁骨干。以鎮村換屆為契機,按照“年齡上梯次配備、結構上統籌配備、專業上按需配備”原則,選優配強基層領導班子。鎮領導班子換屆后平均年齡40.1 歲,比換屆前下降4.5 歲,具有2 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的干部占比達85.6%,6 名優秀村(社區)書記走上鄉鎮領導崗位。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99.7%,“兩委”班子成員大專以上學歷占比提升至87.8%。深化村(社區)書記“縣鄉共管”,率先建立“兩委”信息聯審平臺,定期開展“兩委”班子成員集中輪訓,小班制、高頻次開展“先鋒訓練營”、書記講壇等活動,定向培養高素質村(社區)干部,3 名村(社區)書記入選全省“百名示范”書記。累計114 人、23 人經審批退休后享受事業編制人員、四級主任科員經濟待遇,使用鄉鎮事業編制定向招錄首批15 名鄉村振興緊缺人才。
盤活用好鄉土人才。把鄉土人才納入全市人才科創工作體系,用足用好每年15 億元人才專項資金,量身定制鄉土人才專項,累計培養引進各級鄉土人才113 人、大師工作室8 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777 名。突出“鄉土人才+科創”,引入上海等地專業團隊、孵化載體,依托江南水鄉肌理、圩田風貌,引進“非遺傳承”“能工巧匠”“時代鄉賢”等鄉土人才工作室20 多個,帶動落地一批現代農業、未來農業、互聯網科創、文旅休閑類項目,打造張浦鎮尚明甸村“鄉野硅谷”、錦溪鎮計家墩村“理想村”、周莊鎮祁浜村“香村·祁莊”等一批知名品牌。突出“鄉土人才+經營”,支持鼓勵優秀經營管理人才、新型職業農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運營鄉村新興業態,通過黨員鄉土人才帶動、農村黨組織推廣、農民合作社經營的方式,發揮致富帶富作用。
共同富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也是黨建工作的奮斗指向。必須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產業振興全過程,不斷增強“黨建引領、產村融合、城鄉共富”的統籌性、協調性、科學性,持續點燃興村富民的主引擎。
組織引領壯大集體經濟。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集體經濟工作機制,積極推行村書記通過法定程序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探索把行動支部、黨員先鋒隊建在富民項目上,鞏固拓展“政經分開”、農村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試點成果,推動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全市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5 億元,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804 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7:1。以集體經濟為依托辦好民生實事,市鎮兩級聯動投入16 億元專項資金,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機制,扎實開展百日專項攻堅、黑榜鄉村幫扶、美麗庭院創星行動,新增特色康居鄉村35 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 個,打造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愁寄托地”。
黨建聯盟賦能產業發展。借智借力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北京大學(昆山)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基地等機構,組建涵蓋“大農業、大生態、大旅游、大健康”的產業鏈黨建聯盟,因地制宜開發農產品加工基地、特色規模農業、生態旅游、田園綜合體等現代農業項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形成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累計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9 家,實現農業電商銷售4.8億元、休閑農業營業收入10.1 億元,獲評“2021 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
城鄉結對牽引資源集聚。推動81 個市級機關部門與129 個行政村黨組織掛鉤結對,打破行政邊界,促進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引導城市人才技術、先進理念和黨群資源持續下鄉。累計選派5 批77名“第一書記”到村任職,推動派出單位源源不斷下沉資源力量支持駐點鄉村發展。深化村企聯建,實施98 個村企聯建項目,總投資2.53億元,預計產值超50 億元,有效促進村集體和農民持續增收、企業高效穩定獲益。
黨組織是基層治理的“定盤星”,必須堅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構建新型基層治理體系,實現黨建、治理、服務三網融合,推動基層從傳統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
全力扎深“紅色根系”。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根系工程”,全面構建“村(社區)黨組織-自然村(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樓棟長)-黨員群眾”的“四級聯動”組織鏈條。注重發揮3000 多名“海棠先鋒”基層治理骨干、1700 余名“法律明白人”等群體“穿針引線”作用,在精細化網格治理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新建網格黨組織831 個。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黨建引領村級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體系建設,落實“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決策制度,提升基層議事協商制度化水平,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全面激活紅色力量。推深做實黨員先鋒“十帶頭”實踐活動,推動在職黨員主動向居住地黨組織報到,4 萬“黨員家庭戶”掛牌。發動黨員認崗領責,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190 多個,示范引領轄區流動黨員、外來黨員、居民、社會志愿者開展互助服務,營造“組織引領、黨員帶頭,居民互助、共治共享”的文明風尚。發動4.3 萬名具有法律人文、教育衛生、工程建筑等方面特長的黨員,積極參與“吃講茶”“老娘舅”“有事好商量”“公眾評判庭”等基層黨群議事活動,協商解決村(社區)積患800 多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全域綻放“海棠花紅”。持續推進“海棠花紅”黨群服務先鋒陣地群建設,強化“黨建引領、服務聚心”作用,建成投用黨群服務中心(站、點)近千個,集成教育培訓、文化傳播、便民服務等功能。統籌用好黨群服務中心(站、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陣地資源,持續做優“三下鄉”“歡樂文明百村行”等品牌,每年組織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3000多場次,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常態化開展“黨旗飄揚在一線·黨群服務先鋒行” 主題活動,累計開展惠民服務2000 余場次,惠及黨員群眾超11 萬人次,積極構建市鎮30 分鐘、村(社區)15 分鐘、基層網格5 分鐘的黨群服務“3015”輻射圈,在“有求必應”的多功能服務中夯實了關鍵時刻“一呼百應”的治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