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 單培勇 河南開放大學 謝亞軍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姬迎喜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把抵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態度。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從“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活動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蔓延,黨風、政風受到很大損害;一部分人國家觀念淡簿,對社會主義前途發生困惑或動搖”[1]等五個方面進行揭露和批判。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針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等文化價值缺失所造成的素質發展失衡的重大社會問題,強烈地表達出“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2]的價值訴求。秉持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價值取向,清晰地凸現出推進國民素質文化發展的選擇向度,從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3]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到制定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四有”社會主義公民的文化改革發展主要方針,再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其獨特的時代意識,不僅體現出對社會主義文化特質和文化精神的凝結和升華,也內在地包含著人作為主體的素質文化觀念的自我創造,即形成了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新型價值觀、素質結構觀和發展路徑實踐觀相統一的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觀念。其內涵所反映出的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特有功能已經從文化概念的分類中彰顯出來。比較而言,其對于促進國民素質發展更具有理論系統性、實踐指導性和規律認識性的鮮明特征;從鑒別意義上看,其對于促進國民素質發展有著自身特有文化體系的特征,因此,其真實存在性“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4]。
據上而論,新時期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生成根植于特有的改革開放環境、特有的批判國民素質文化觀念缺失精神、特有的文化價值需求和文化創新的實踐之中,因而必然會生成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新型文化形態,形成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的價值系統、發展系統、內涵建設系統、育人實現系統、價值實現系統與認識規律系統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素質文化體系。由此,對社會主義素質文化體系各構成部分的功能定位和基本性質進行闡釋,嘗試對社會主義素質文化體系進行構建,不僅具有“構建新理論”“提煉標識性概念”[5]的文化創新意義,而且具有解決新時代國民素質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國民素質發展失衡問題的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素質文化是在實踐中生成的,是改造主體素質觀念自身自覺的、有目的的精神活動。于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實踐是對人自身素質主要是素質觀念的改造與升華,從而生成主體的素質文化成果。而實踐所內涵的價值在對國民素質發展價值本質發現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素質文化觀念,從而形成了素質文化發展系統。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針對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屢禁不止與腐敗現象頻發高發等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把國民素質提升到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度來認識,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高度體現了國民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意義。國民素質發展價值本質發現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創新意義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特有的素質文化價值系統。
從歷時性上看,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價值系統經歷了產生、形成和發展升華的過程。鄧小平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的質量。”[6]黨的十五大則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7]黨的十五大則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8]江澤民站在時代的新高度,從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意義上認為,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9]。胡錦濤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上認為,社會是否和諧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強調:“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10]習近平從國家發展搶占先機意義上認為:“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宏大的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提高包括廣大勞動者在內的全民族文明素質,是民族發展的長遠大計。”[11]
從共時性上說,社會主義素質文化價值系統內部各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鄧小平強調國力的強弱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性,把加強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放在提高勞動者素質上,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江澤民實現了認識上的升華——從勞動者素質決定于國力強弱這一觀點出發,進一步提出人民素質從根本上決定著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胡錦濤實現了由社會基本成員(人民)素質主體到全體社會成員素質主體的擴展,強調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在批判“部分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12]的基礎上,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著力點放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習近平實現了由全體社會成員素質主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素質主體的擴展,把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與民族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提出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歷時性與共時性結合,從中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對國民素質發展價值的本質發現及其形成的國民素質發展文化需求與滿足素質主體文化需求的價值關系及價值系統,為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發展系統形成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
在新時期國民素質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進程中,表現出由基本的物質需要向精神文化需要拓展、由基本的價值需求向高層次價值追求轉化這一總的發展趨向。然而,現實發展中卻出現了國民素質文化價值缺失性發展的現象。正是基于文化發展與國民素質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是緊緊圍繞著培育“四有”公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而確立與實踐的。
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的根本定位,內含著推進國民素質發展路徑設計和預定途徑。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從面向現代化前進性、面向世界開放性、面向未來理想性的三維視域共同促進著國民素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13]可見,“三個面向”把促進全民族素質提高作為價值歸宿,其先進性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而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了誰、依靠誰是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14]其中“為了誰、依靠誰”,其實質就是為了人民主體素質的文化發展、依靠人民主體素質水平的提高來推進文化發展。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則是根本問題。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現實的人的素質基礎之上的,人的素質實際發展方式存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定之中。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15]可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是指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建設方向,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發展系統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目標和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的目的性,集中體現在培育“四有”公民與促進公民素質明顯提高的目的指向性的同一性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目標來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從而明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實現培育“四有”公民作為自身目標。從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意義來看,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人心、以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以促進公民素質明顯提高作為首要目標。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針的層次性、多樣性和不斷創新性的特點,既有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歷來所堅持的方針內容,又有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提高國民素質首次提出的新內容,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獨特規律。從江澤民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6]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針,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17]等五個方面的文化改革發展重要方針,這一演進過程既標示著指導國民素質發展文化綱領的形成,又包含著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發展系統的內容。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不僅有著鮮明的理論性和政治性,而且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和現實性。怎樣在教學中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原則,怎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有效地理解社會,這些都是“概論”課教學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概論課是集思想性、政治性、時代性于一體的課程,其教學內容緊跟時代,都是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因此,教學模式也應經常推陳出新,要把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1]而在“概論”課教學中巧妙運用時事新聞評論,可以有效地實現這種結合,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首先是建立在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任務的基礎之上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行選擇,集中體現了人們對提高自身素質的理想追求與向往。從江澤民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18],到胡錦濤明確“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19],再到習近平從實踐層面強調“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的邏輯演進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始終是以培養“四有”公民和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目的,內在包含著社會主義素質文化發展系統的實踐要求。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不斷創造著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新型文化觀念,積極地指向社會主義新文明類型的國民素質發展的文化新需求,為國民素質內涵升華、結構要素不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價值依據和實踐準則,形成了素質文化內涵建設系統與育人實現系統。
國民素質具有身體、心理和社會文化的內涵屬性,其所表現出來的身體、心理和社會文化觀念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構成了國民素質結構系統。而新時期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是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其根本目的,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推進國民素質文化發展的目標指向。
就國民身體素質發展觀念的內涵升華來說,從黨的十二大把實施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內在包含著優生優育的健康觀念,到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把中華民族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1],內在地包含著國民健康是立身之本、立國之基的價值取向,集中體現了黨推進國民身體素質發展觀念的內涵升華。就國民心理素質發展觀念的內涵升華來講,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較為系統地闡述建設心理和諧文化思想,即以促進人的自體和諧、人與環境和諧、人的發展和諧相統一的“心理和諧”為注重點,以提高人的尊嚴、價值追求、發展關切內在統一的“人文精神”為強化點,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2]為落腳點,到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堅持建設和諧文化思想,對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不斷提出新要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推進國民心理素質發展觀念的內涵升華。就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價值取向來看,從鄧小平提出“四有”新人素質觀,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是以提高國民思想道德文明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創造推進了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發展觀念的內涵升華。
國民素質結構既是一種觀念形態又是一種發展狀態,在二者統一中,既表現出國民觀念性存在的價值意義,又表現出國民素質發展的實踐意義。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對國民素質發展的內在要求,提出爭做“四有”社會主義新人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根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指出要力爭實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23],首次把健康素質明確為中華民族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華民族素質的內容構成趨向系統化和科學化。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4],使國民素質結構觀念內涵得到新的提升,使發展目標更加明確。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5],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和實踐標準,使國民素質結構發展內涵的實踐性得到新的規范。由此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對國民素質結構建構的時代要求及素質文化思想的不斷完善,都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價值本質的訴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創造的一切價值,從形式到內容、從發展到升華,惟有促進國民素質發展的意義和目的。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開展素質教育是有效的方法。因此,對人的思想、道德、心理、體質素質教育的實踐實現過程就是文化育人的過程,由此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特有的素質文化育人實現系統。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素質教育的內容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升華、根據國民素質提高的需要不斷擴展,集中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鄧小平根據改革開放對國民素質發展的新要求,把“四有”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江澤民為使國民素質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相適應,把“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26]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為使國民素質均衡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在提出“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同時,又要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27]。黨的十八大為使國民素質文明程度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28],習近平為使國民素質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相適應,突出實踐教育層面,進而強調“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29]。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求在“十三五”期間加強全民健康教育,又進一步強調:“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30]由上可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素質教育內容為國民素質文明程度明顯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教導與啟發作用。
在素質教育方法選擇上,主要表現出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以突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為重點。這是因為“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31],在國民素質結構中處于引領地位,“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32]所以,在全民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中,始終貫穿著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這一主線。二是以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33]唱響網上主旋律,為國民搭建了學習素質觀念、知識和交流思想的平臺,為思想品質內化提供了條件。三是以提高國民自我教育水平為目標。通過開展包括全民閱讀話動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34],以提高國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國民素質全面提高。四是以健全制度與規范行為準則為目的。從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入手,不斷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和學生守則,通過輿論宣傳和制度規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準則。以上素質教育方法表現出了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個體與整體、繼承與創新的統一,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育人方法的特征。
國民素質文化呈現出對社會主義文化觀念認同、內化與外化互動發展的實現屬性,在其排列順序層遞性、實現過程互動性和實現目的實踐性的關系中,構成國民素質發展實現系統。在國民素質發展實現系統與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實現系統的結合中,也就形成了社會主義文化領域特有的素質文化實現系統。
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觀念認同與觀念內化、外化存在著邏輯在先的意義。因為社會主義文化對促進國民素質發展的價值實現首先取決于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的認同和自信。所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35]作為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既內在地包含著培養國民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和認同,又反映“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36]的實踐意義。
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觀念的內化,是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觀念認同后,將其積極吸收、自覺消化移植于個體意識之內,并轉向外化素質的中介環節。“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37],發展自己的全面素質。因此,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中,國民素質發展的內化環節一直被高度重視。從黨的十七大在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的意義上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38],到習近平從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的意義上強調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39],都在強調內化環節在提高國民素質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國民所獲得的文化觀念只有經過內化并轉化成為自覺的意識,才能為外化實踐提供價值依據。
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觀念的外化,是國民將獲得的文化觀念內化后轉入實踐的外顯環節,也是素質主體實現素質實體的過程。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專門論述,認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求“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特別強調實踐養成問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40],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民內化追求、外化自覺統一起來;他又要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與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41],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融入社會生活統一起來,從而明確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的實踐向度與實現路徑。
在國民素質發展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的存在中,蘊含著國民素質發展觀念的創造與不斷超越的特性,展現了社會主義文化實質是人的實踐本質力量及其成果的客觀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通過實踐創造出其素質形態及發展規律。因此,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認識規律系統是通過實踐方式與文化方式的本質聯系而形成的。
其一,國民實踐的文化創造與對自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創造結合規律。人是實踐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這兩個命題都告訴我們,其作為實踐主體與文化主體,都是人通過實踐的文化創造而對自身素質發展價值觀念的創造。實質上,人的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就是以提高人自身素質為目標的。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為促進國民素質向現代文明轉型所不斷創造出的“四有”新人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型社會主義文化觀念,都是為了不斷滿足新文明類型的國民素質發展文化價值新需求而創造的。因此,國民實踐的文化創造與對自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創造有著必然的關系,這既是國民素質發展基本規律之一,也為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認識規律系統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意義。
其二,國民素質與經濟、文化互促發展規律。國民素質發展與經濟、文化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關系,既經過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發展程序,又是逐步提高、沒有止境的歷史過程。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必然有利于促進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這種雙向互進既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又表現出國民素質與經濟、文化發展過程的本質聯系性。因此,從國民素質與經濟、文化互促關系中探索國民素質發展與經濟、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性,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認識規律系統的主要內容。
其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國民素質發展統一規律。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必然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導致國民素質發展嚴重失衡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一方面,應堅持經濟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之間相協調,努力實現在經濟發展、環境優美與人文關懷的統一中推進國民素質發展;另一方面,在從根本上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生態、優化環境的過程中,應積極從改變和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入手,促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一個好的社會環境需要高素質的國民來創造;好的社會環境一旦形成又反過來促進國民素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42]主客體之間表現出互為條件、互促共進的關系。可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國民素質發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性,表現出了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認識規律系統的特征。
其四,發展社會生產力與提高國民素質文明程度價值同一性規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反復證明,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與提高國民素質文明程度結合起來,“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著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43],形成既重視社會生產力發展又重視國民素質文明程度提高的價值同一性人本維度的發展規律,這也必然是社會主義素質文化認識規律系統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六個”系統按照一定的秩序并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形成了新時期社會主義素質文化體系。其所表現出來的相互關聯、相輔相成、互促共進的關系,具有前者引領后者、后者指導前者的內在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