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張 慧
2022年1月,河南省教育廳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要求,增強職業院校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進一步深化我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決定在全省現有職業教育集團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專業大類,對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9 年修訂)》中行業分類,結合河南省產業主攻方向、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及辦學實際進行分類,組建了20 個省級骨干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省級骨干職教集團”),要求其朝著實體化運作的方向發展,并總結多年發展的經驗。職教集團實體化改革是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內在訴求,是深度鏈接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重要軸心,實體化改革對提升職教集團核心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職業教育集團上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出現,上世紀九十年代飛速發展,尤其是在德國等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國家中服務社會的效果顯著。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軔的標志事件是北京西城區旅游職業教育集團成立,隨后便得到廣泛普及。目前,我國已有各類職教集團1500 多家,涉及2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遍布全國,有90%以上的高職院校成為職教集團的組織者或成員。河南省已有30 多家職業教育集團,浙江省超過40家,山東省超過20家,其他省市也依托該地區優勢產業分別組建了若干職業教育集團。雖然我國職教集團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因集而不團、成員結構松散導致集團運行缺乏持續動力的問題比較突出[1]。其中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職教集團的性質屬于俱樂部形式的產教聯合體,法律上不獨立,身份和產權模糊,無法獨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各方面協調,從而導致集團成員的各種訴求難以實現。沒有利益驅動,很難調動各參與方的主動性,甚至很難做好配合協調工作。
職教集團的發起主體是多元化的,但現實中絕大多數是由職業院校發起,屬于院校主導型,沒有充分發揮企業、集團及中介組織的主導作用,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實際參與度和貢獻度不高。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一種松散的組織,內部治理存在著權利義務不明確、落實難、規則意識薄弱等問題。職教集團各參與主體職責權限的確定、制定規則的可操作性、參與主體規則意識的形成、法治化規范化思維的養成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加強。
由于職教集團治理機制尚不成熟,合力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導致了集團化辦學處于松散狀態,制度約束無力,集而不團、難以為繼的現象普遍存在[2]。因此,2022 年1 月,《河南省教育廳關于組建省級骨干職業教育集團的通知》中明確要求省級骨干職教集團以獨立法人資格實體化運作,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將職教集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正在爬坡過坎,相關領域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實體化運作途徑還需要進行深入探討,湖南化工職教集團、青島西海岸職教集團等在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方面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嘗試與實踐,其中的思路、經驗和教訓為后續市場化、實體化運作的職教集團提供了豐滿生動的經驗[3]。
職教集團實體化由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職業院校等若干獨立法人組成,是通過協議共同參與集團建設、共享利益共擔風險、能獨立核算的社會實體組織,也是針對職教集團僅有形式上、名義上存在的虛設狀態所提出的有形化實踐。職教集團成為社會實體組織應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獨立法人資質或產權,是“責、權、利”相統一的實體組織,明確實體的法律地位。二是具有集團項目治理架構、運營機制及運作環境,組織架構完善。三是具有依托社會、自我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績效衡量,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任務。實體化運行最關鍵的是要有項目引領,能帶動相關成員的利益,激發其積極參與的動力。
實體化運行過程中集團要立足產業和行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市場資源利用和整合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專業同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現“五業聯動”,促進政、校、行、企深度合作,推進“人人持證、技能中國(河南)”的建設要求,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貢獻智慧和力量。具體工作任務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升集團治理能力。堅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吸納有職教情懷、能示范引領行業發展的成員單位,明確集團成員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獎罰分明,構建以項目為引領的分工明確、組織有力、銜接有序、運轉順暢的運行機制。加強與區域相關行業(產業)主管部門的聯系,建立健全對應行業(產業)主管部門指導、支持集團發展的多元治理結構。加強集團內部的溝通與協調,建立集團內部民主決策和成員單位動態調整機制。完善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集團成員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辦學機制,在探索多元辦學、推進產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打造職教品牌。
二是多元化項目引領集團發展,依據項目成效健全成員考評機制。組織對應行業技能大賽,依托集團內優質企業,鼓勵集團內企業職工、院校師生積極參賽。協調集團內專業學生企業實習和企業職工培訓,推動落實教育系統“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的建設任務。承接“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1+X 證書制度師資培訓、名師(名匠)團隊培育等師資培訓項目,組織集團承接省級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等教師企業實踐項目和產業導師特聘項目。推動集團內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大類的1+X 證書制度實施,推進書證融通、課證融通,探索“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
三是服務對應行業發展,搭建院校發展與行業發展協調平臺。發布對應行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報告,結合職教集團對應行業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區域統計、行業統計、招聘平臺、畢業生就業等數據資源,分析區域該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分析集團成員院校人才培養供給情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的人才需求預測研究,發布行業人才需求預測研究報告。著眼產業和人才融合發展,提出集團成員院校專業布局調整、緊缺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四是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落實落細。加強集團內校企合作及雙向交流,推進集團內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和技術創新平臺,扎實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技術技能水平。提升區域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水平,組織開展專業建設研究活動,根據職業崗位對專業人才培養新要求,一體化研制、推廣和實施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推動集團內中職、高職、職業本科各層次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訓設備、教學基本要求、教學評估、考核評價等方面實現銜接貫通,提升集團內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水平。
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作用,結合實際情況有效整合成員單位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資源優勢,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與決策機制,逐步拓寬運行經費來源渠道,積極探索內部產權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機制建設。現有的職教集團通常確立以理事會領導下的理事長負責制為統籌的決策機構,以秘書處為日常管理機構。實體化職教集團更要圍繞集團目標和任務開展工作,切實發揮法人主體作用。組織架構可以圍繞專業建設、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校企合作與就業創業、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等設置職能機構,面向行業專業群建設,全方位完善職教集團做為人才培養機構的運行管理體系,構建起以集團章程為引領,以決策執行、經費投入、產權改革、考核激勵等制度為支撐的實體化辦學運行機制,為集團辦學活力與服務能力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在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前提下,集團要切實了解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像宣揚企業愿景一樣,明確并宣揚職教集團育人理念,搭建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整合集團內企業和學校教學資源,可構建“平臺+模塊+項目”這樣層層遞進、操作性強的課程體系[4]。與此同時,錨定產業,與集團內企業聯合共建產業學院,建構產業學院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產權式現代法人治理體系,建立重大事項決策、資本管理、人事任免、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辦學效益分配等運行機制,錨定行業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劃,深入學習產業政策和企業發展戰略,掌握技術服務與文化引領,創新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標準等,全方位服務產業轉型升級。
集團內中高職乃至本科院校貫通培養體系,健全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共建共享教學資源與職業培訓資源。開展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培訓項目,滿足成員院校學生與企業員工多樣化學習需求。集團內院校間開展多層次、全方位交流活動,以專業群為主體搭建“中職—高職—本科”人才培養通道,充分落實職業教育領域相關改革。
深化成員合作離不開人員交流,在集團內建立人才庫,通過企業技術專家到成員院校任教、院校教師到企業培訓賦能,共建共享專家智庫、技術創新平臺、聯合開展項目研發、促進成果轉化等,構建起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升的要求,依托自身專業、師資優勢建立各類培訓基地,在充分利用集團資源做好培訓的同時,積極探索“學歷+培訓”繼續教育新模式[5]。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集團要面向世界辦學,打造教育品牌,不僅要以集團為單位,將先進理念請進來,在集團內消化吸收,轉變為自身軟實力,更要在重品質的基礎上伴隨集團業務走出去,真正做好服務企業。同時,建立境外教學點或培訓中心,暢通集團內院校學生境外實習、就業渠道,在師資、學生、學術三方面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出國訪學留學游學、境外實習就業、來華留學訪學等項目,在專業合作、師資境外培訓、出國實習就業等方面彰顯集團影響力。
湖南化工職教集團的優秀實踐案例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啟動了校企共生的集團命運共同體建設,在合作領域共同規劃、共構組織、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二是深化了集團運行管理機制,實現了集團規范、民主、科學、高效管理,并適度擴大了集團規模。三是健全了多方參與的對話協作機制,以會議、論壇等多種活動為載體,構建了政、校、企多方參與的對話平臺。總之,整合了集團資源,實現了優勢資源共建共享。例如,與開磷瑞陽公司共建涂料研發與技術應用中心等多個企業聯合共建應用化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與廣州夢采集團在校內共建化妝品研發與生產的校內基地,設立宏達、福司特、威一霸、南虹等企業勵志獎學金。實施“三百工程”,即百名教師下企業、百名企業家上講臺、百名教師出國研修,全方位提升集團內來自院校與企業教學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并與巴陵石化、寧波萬華等合作企業組建了2個專業教師企業流動工作站。2015 年,緊密對接石化產業,優化了專業設置,并根據企業需求校企共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完善企業員工培訓體系,健全多主體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多方合作共贏,獲得廣泛社會好評[6]。
不同利益導向的主體集合于一體,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調各方利益成立一個實體性質的職教集團是當前較為理想的途徑。經驗表明,一個既能兼顧集團各方利益,又能調動各方積極性、集聚多方優勢的內部運行機制是集團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保證。因此,實體化過程還需要不停探索才能在既符合各種規則又滿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