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學院 王瑞楠 李明建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基礎、社會關系、物質條件、文化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封閉走向現代、工業、開放的階段。
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人們與生俱來的鄉土觀念將農民與土地緊密連結,鄉土情懷根深蒂固。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傳統鄉村不斷走向衰落。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發展主要產生以下變化:一是市場經濟發展,城鄉差距相對擴大。二是傳統文化式微,新型風俗禮儀產生。三是人們內心產生了“返璞歸真”的復雜情感。
傳統農業社會主要以人力和畜力為動力,以鋤、犁頭等手工農具為勞動工具進行農業生產。而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以及鄉村地少人多導致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謀生,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工業化進程使人對自然的依賴性減退,但因為工業大機器取代了傳統人力勞動,人們夜以繼日地進行工業生產,也致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另一方面,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熟人社會”中的道德倫理規范瀕臨瓦解,法治起到替代作用。
傳統社會人們世世代代在同一塊土地上繁衍后代,拒絕打破現狀,導致社會相對閉塞。但這種安于現狀、思想保守的小農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口流動和社會開放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們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離開原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流動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傳統鄉村社會中血緣和地緣束縛被打破,推動鄉村從封閉走向開放。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鄉村物質條件也不斷得到改善,但鄉村精神文明卻在一定范圍內尚未實現與物質文明協同發展,中國鄉村仍然存在道德約束力弱化、傳統文化式微、道德建設滯后、價值取向庸俗化等問題。
因為鄉村相對密閉,人員流動較小,所以破壞倫理道德所承受的代價巨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人們遵守各種倫理規范。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傳統鄉土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傳統鄉村道德呈現出碎片化和邊緣化的樣態”[1]。社會成員之間由依賴道德約束逐步轉為依靠規則和法律約束。在這種道德約束力逐漸衰弱的環境里,一些自我約束力差的村民在利益驅使下極易做出違背道德的事,如摻假賣假、不敬老人等,甚至有人會為謀求私利鉆法律的空子,破壞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經濟的快速發展意味著人民幸福指數得到提高,但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現象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幸福指數的上升。
人們長期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社會習慣和思維方式。因此,傳統文化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得到社會普遍認同。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村民原來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人們開始追求所謂的“時尚”,渴望嘗試傳統節日以外的新鮮節日形式,“洋節”開始被一部分年輕人追捧,而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卻在逐漸弱化。但“活躍民俗節日,不僅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更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2]。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如家國情懷、團結統一、勤勞勇敢等,這種精神依然為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需要,因此,在新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維護、傳承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城鎮化發展,鄉村道德出現新變化。社會轉型發展后有些人價值觀發生變化,不再認同和接受傳統道德,甚至為追求所謂的自由和利益不惜違背倫理規范。鄉村中存在拜金主義思想滋長、享樂主義思想蔓延、傳統倫理觀念滑坡、環境道德意識缺失、法治觀念淡薄等現象。而傳統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輸式”“機械化”的手段,是教育者單方面進行的道德宣講,而非雙向交流互動,難以獲得受教育者的認可和接受。
改革開放以后,外來思潮不斷涌入,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發生深刻而激烈的碰撞。由于認知經驗不足,受教育水平不高,鄉村群眾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中更容易迷失自我,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攀比之風在鄉村盛行。人們常會以金錢作為判斷成功與否的標準,以金錢去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而忽視道德的重要價值,“原本建立在共同自然情感基礎之上的村莊共同體逐漸分化”[3]。
鄉村道德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社會轉型背景下,鄉村道德建設可以通過完善鄉規民約、弘揚傳統美德、創新道德建設、塑造正確價值觀等方式來實現。
鄉規民約是基層群眾自治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完善鄉規民約,有利于協調村民關系、約束村民行為、保障群眾利益、形成社會文明新風尚。完善鄉規民約,一是要提升鄉規民約的針對性,細化條約內容。鄉規民約作為當地規范村民行為的輔助性條約,需要結合當地現狀對相關條約進行補充和完善,明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賞罰分明,從而真正起到約束的效果。二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廣泛征求意見。鄉規民約應當是村民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地方規范,需要發動廣大村民參與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制定。基層自治組織要召開村民大會,虛心聽取群眾意見,采取公平公正的方法進行審議。三是,鄉規民約作為法律法規的補充,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沖突。鄉規民約中凡是違反法律法規的內容都應當加以修改和剔除,做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國魅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需要樹立道德典范,因此,要堅持開展評選年度“鄉村道德模范”“最美鄉村教師”“感動鄉村人物”等活動,對模范人物進行表彰并持續宣講他們的突出事跡,以此激勵鄉村群眾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形成社會良好的新風尚。同時,要重視傳統節日的作用。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例如,重陽節可以進行孝文化的宣傳,臘八節可以教導人們愛惜糧食。
創新推進道德建設能夠提升鄉村道德教育效果。一是創新宣傳方式,做到通俗易懂。農村一部分人受教育水平不高,采用傳統的拉橫幅或是純理論灌輸的方式并不適用于鄉村實際。相比之下,戲劇、故事、歌謠、舞蹈等村民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形式更容易被他們的認可和接受。而且村民們通常習慣使用方言進行交流,如果宣傳工作者能夠采用方言對村民進行道德教育,用拉家常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滲透道德觀念,相比用普通話會顯得更加親切,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認可與接受。二是發揮人民群眾的道德建設主體作用。人民群眾在道德建設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在道德建設過程中要積極調動群眾的力量,鼓勵群眾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譴責身邊的道德失范行為,“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監督作用”[4]。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形成合力。其中“家庭不僅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斷、發展創新的重要基點,也是我國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5]。家庭作為兒童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對人早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價值引導,在家庭中形成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弟和睦的家風。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要做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環境同樣會對個體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當人們處在社會中,脫離了家校的信息過濾和保護,難免會接觸到消極落后的思想。因此,社會相關組織、機構要積極進行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培育社會道德新風尚,倡導群眾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才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