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娟
(威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威縣 054700)
威縣屬于黑龍港流域,縣域內地表徑流較少,屬典型水資源匱乏、地下水超采嚴重的縣份。威縣全縣總人口60 萬人,耕地114 萬畝,主要農作物為棉花、小麥、玉米等,果樹以梨、葡萄等為主。全縣糧食種植面積44.5 萬畝,其中小麥22.5 萬畝,玉米14.4 萬畝,雜糧雜豆7.6 萬畝;棉花40 萬畝;各類林果種植面積23 萬畝,其中梨10 萬畝,葡萄10 萬畝。針對威縣地下水超采現狀,實施旱作雨養是農業節水壓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旱作雨養種植就是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將水澆地改為旱地,采取抗旱保墑耕作方式,利用自然降水發展農業生產,統一關停取水井,不再抽取地下水灌溉[1]。實施區域以單井控制的水澆地面積為單元,集中連片實施,有條件的地方水要整村推進,主要是將水澆地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改為旱地種植,或將小麥、玉米等耗水較多作物,改種為雜糧雜豆、甘薯、花生、油菜籽、油葵等抗旱耐旱作物,實行旱作雨養種植,畝均耗水量減少220 m3左右。
2.1 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利用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宣傳發動,形成正確社會輿論,宣傳項目內容,明確有關政策要求。
2.2 強化行政推動。有關部門要重視和組織推動旱作雨養任務落實,各相關部門要相互配合,共同推進,確保水澆地退減、取水井統一關停、改種抗旱作物、壓減地下水量等任務全面完成。
2.3 強化指導服務。關鍵農時季節對農民進行培訓和現場指導,指導農民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抗旱高效作物和品種,向農民推薦適宜的旱作雨養種植模式和技術[2]。廣泛宣傳旱作雨養成熟種植模式、工作典型、節水成效等,引導農民發展旱作雨養種植,為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營造良好氛圍。
3.1 品種選擇。選擇國家或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具有抗旱、豐產特性的旱地小麥品種。選用質量過關的薄膜包衣商品種子,或用適宜的殺蟲劑、殺菌劑進行拌種處理。
3.2 平衡施肥。前茬秸稈粉碎后還田,化肥一次性底施,畝純N 6~8 kg,P2O57~8 kg,K2O 4~6 kg。因地制宜合理確定化肥基施比例,優化氮磷鉀配比,大力推廣化肥深施技術,杜絕地表撒施。
3.3 精細整地。深松、旋耕后將土壤耙碎、耙透、整平、踏實,有利于蓄水保墑、根系下扎。
3.4 搶墑播種。威縣冬小麥適播期為10 月5~20 日,其中最佳播期為10 月5~15 日。播種時確定土壤墑情能夠保證出苗。播種量一般為15~16 kg,若10 月15 日后播種,每推遲1 d,增加播種量0.5 kg,但最大播種量不宜超過25 kg。可選用專用機械進行覆膜側播或探墑溝播。
3.5 播后鎮壓。小麥播后鎮壓是提高小麥苗期抗旱、抗寒能力和出苗質量的有效措施。播種后進行1 次鎮壓可保溫保墑,對生長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早春適時鎮壓1 次;對耕作粗放、坷垃較多的麥田,在封凍前進行1 次鎮壓。
3.6 查苗補種。小麥要高產,苗全苗勻是關鍵。小麥出苗后,要及時到地里檢查出苗情況,對于有缺苗斷壟地塊,要盡早進行補種。
3.7 追肥。在小麥開花灌漿期間,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促粒重、防倒伏。有早衰趨勢的麥田,同時也要葉面噴施1%~2%尿素溶液,預防早衰。
3.8 病蟲害防治。小麥生長期間,適時預防病蟲害,特別要做好對蚜蟲、白粉病、紅蜘蛛、銹病等病蟲害的防治。
3.9 適時收獲。蠟熟末期收獲。蠟熟末期籽粒的千粒重最高,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提倡用聯合收割機收割,麥稈還田。
威縣的旱作雨養實施現狀總體是積極向上的,相信相關政策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夠極大提高農民進行旱作雨養種植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搞好旱作雨養項目提供依據和參考,促進威縣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