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坤
(河北無極中學 河北 無極 052460)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這是學生面對未來世界發展和自身發展的挑戰。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大單元教學情境下,教師要依托實際情況以一條主線貫穿全章內容,期間注重對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的滲透,并通過對問題模型的構建、實驗的探究、實際問題的解決等,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持續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熏陶和教育,使學生形成從科學維度去認識事物的思維,這也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觀念是指客觀世界在人頭腦中的一種反映,是在感覺和知覺基礎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物理觀念,就是在物理學的角度下去認識事物。物理觀念是學科素養能力的一種,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從物質、運動和能量的角度出發,這些都是人們對事物的物理規律的認識,是構建物理觀念的基礎,是提升物理學習能力的途徑。
以《分子熱運動》中一節內容為例,教材內容告訴學生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對這一結論學生也能通過實驗來觀察,在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馬上就能看到整杯水都變色了。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再通過與生活中的問題相結合,如汽車過去后能聞到汽油味、油從鋼瓶中滲出、兩塊銅塊長時間疊放在一起會連成一體等現象,形成用物理觀念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物理觀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對物理規律的提煉和升華。
很多物理問題側重于類比分析、邏輯推理、歸納總結,為此可以延伸到一類的問題,形成物理模型,這樣學生就會用物理思維來認識客觀事物,從而發現事物的本質,這也是物理觀念、物理方法形成的過程。在講授“分子引力和斥力隨分子間距離變化的規律”時,教師可用學生熟悉的物理彈簧模型為基礎,構建微觀的分子力模型,采用類比的方法遷移出分子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有平衡位置、隨距離的變化規律等情形,使學生認識到分子間力的變化規律。同時,還可以利用圖像來進行描述,應用數學手段來輔助分析,并探討各位置的物理意義,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分子間內在的規律,理解分子力的變化情況,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物理思維品質,也能促進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形成猜想和假設,再進一步對假設進行驗證,學生會親歷知識的發現和發生過程,并獲得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效地提升了科學探究能力。如在探究“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的關系”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分子一直在做無規則的運動,那么分子運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通過實驗、探究、創造、反思、評價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進行類比、對比、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中有所悟,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探究主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總的說來,任何一門學科都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要認真領會物理學科素養的內涵,以教材為基礎,深挖教材中的隱含條件,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設計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去認識物理概念的實質,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親歷物理規律、定理、公式的發現,培養學生用物理思維和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使其核心素養得到發展,為學生的成才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