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乎提·艾吾力 楊 揚
(吐魯番市高昌區氣象局 新疆 吐魯番 838000)
在人們的普遍思維里,農業是靠天吃飯的。一年風調雨順,農業就有好的收成,反之就會出現低產甚至農作物絕收,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氣象與農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了解氣象知識可以適當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通過對氣象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精準的分析,讓氣象為我們從事的農業生產服務,將會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1 做好氣象實時監測。通過對分布在各地的區域氣象站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做好跟蹤分析,同時將氣象業務人員下派到廣大農村中,讓其根據各地實際氣候,結合周圍氣象站實時監測的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幫助農戶順利開展農業生產。
1.2 提高氣象預報精準度和傳播速度。大數據分析一要實現精準,二要傳播速度快。同樣,在氣象預報中這兩個基本準則也是適用的。因此就要求預報員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特別是春播、秋收等關鍵節點,就更需要精準的氣象預報。同時將氣象預報信息快速傳播到鄉村,讓農民提前采取應對辦法,將天氣原因導致的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1.3 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氣象儀器設備。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現有的技術裝備不能滿足當前的氣象服務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氣象觀測、預報設施設備。借助先進儀器更好的對氣象實行動態監測,特別是確保山區、干旱區域農民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氣象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生產。
1.4 做好農戶的培訓工作。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民,因此每年舉行2~3 次鄉村氣象信息員的培訓工作,保證每村覆蓋1~2 名氣象信息員,信息員通過農村小喇叭、微信等網絡平臺傳播氣象信息,在有條件的區域邀請氣象業務人員對農民開展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將具有當地氣候特點及常見的氣象災害知識傳播給農戶,讓農民能夠掌握好多種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以便及時做出防范措施。
氣候因素對農業生產具有較大的影響,氣溫、濕度、降水、風、光照等因素構成了農業生產條件,因此這些因素出現極端變化時,對農業生產的災害是不可估量的,最后直接影響農民豐產增收。
2.1 干旱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干旱是指降水量不足的氣象災害,主要出現在我國西北、華北區域,使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發育,導致枯葉、落花落果,對農作物產量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2.2 持續低溫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眾所周知,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就是光合作用,一旦長時間出現霧霾低溫天氣,很容易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且將會給農作物帶來凍傷,影響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2.3 連續陰雨對農作物的影響。判定為連續陰雨天氣需要滿足2 個條件,一是持續降水超過5 d;二是降水量超過30 mm。可想而知這類天氣對農作物會帶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南方地區,連續降雨在梅雨季節經常出現,而這個時期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節,一旦遇到連續陰雨天氣,雨水過多加上低溫、光照不足,就會造成農作物受澇而死,出現絕產絕收。
2.4 洪澇對農作物的影響。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對農作物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過量便會形成洪澇,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的傷害,使農作物面臨絕收的危害。洪災引發的泥石流又將會對農作物生長的環境造成顛覆性傷害,不但會讓農作物絕收,而且對后續農作物的耕種土壤帶來難以估量的侵害。
2.5 降雪對農作物的影響。人們常說瑞雪兆豐年,但是就像雨水一樣,降雪過量也會對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傷害。降雪對農作物的傷害在北方更加突出。大雪后的積雪將會給蔬菜、果樹大棚帶來光照不足和壓塌的危害,對露天農作物來說過厚積雪容易引起低溫凍害、植株折斷,因此,強降雪不僅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同樣會給農業基礎設施帶來不小的影響。
3.1 建立綜合性氣象信息服務站。農民第一時間收到氣象預報信息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點,并對農牧業、林果業、交通等多個領域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建立大數據共享平臺,讓農民朋友通過手機就能實時了解當前氣象狀況和預報信息,指導農業生產有續開展。
3.2 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防范于未然,氣象工作人員要匯總鄉村氣象信息員提供的歷年來某一時段出現比較頻繁的災害信息,提醒農民提前防御,以便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比如南方地區出現連續陰雨天氣時,及時做好開溝排水工作[1];西北地區極端旱情出現時,根據現有條件及時開展人工降水作業;大風、臺風前應做好防風、防火措施,用科學技術手段輔助從事農業生產。要健全災害防御機制,充分利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對當前氣象進行風險評估,進一步強化對基層農業的服務。
3.3 提高農民防范意識。天災人禍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我們盡力將災害消滅在萌芽階段,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氣象部門要多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氣象宣傳,提高農民對氣象災害的認識,從內部激發農民做好自我防范的意識,讓農民朋友從以往的“要我防范”轉變到“我要防范”。要進一步提高氣象預報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積極研究應對各種氣象災害的辦法,以采取最佳的防御措施來降低災害損失。
3.4 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有很多氣象災害其實是人為造成的,比如說砍樹造成泥石流,隨意堵塞塘口、挖土會造成河床不穩定引發洪水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會直接地影響農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農民朋友的思想認知教育,提醒大家要按照自然固有的規律開展農事生產。要合理的利用水、土地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從而降低誘發氣象災害的因素。
3.5 加強交流合作機制。氣象匯聚了多個學科的知識點,從地理、化學到大氣物理學等等,知識點面比較廣,要掌握農業氣象相關的知識,了解農業生產的相關情況,另外還要涉及到大數據、遙感平臺等多領域。因此,農業氣象觀測工作的難度系數比較高,這就要求參與農業氣象工作的人員都要具備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和先進的科學管理經驗和能力[2]。各氣象觀測服務站點要與周圍站點多進行災情、技術方面的交流和數據分享,促進與農業氣象相關聯的業務工作共同發展。同時要加強與農業、林果業等相關部門的協作,盡最大努力減少氣象災害。
3.6 完善聯動機制為農民朋友兜底。各級政府要向農民朋友積極推廣農業保險,同時在遇到大的氣象災害時積極向社會籌措補救資金,在合理評估災害損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給予農民生活保障。降低氣象災害給農民基本生活帶來的影響和災害引發的負面新聞影響,保護好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總之,氣象預報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工作環節,因此,為使氣象預報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發展,需不斷提升農業氣象的服務水準[2]。雖然天災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我們積極做好防范,建立健全防御體系,完善氣象服務系統,做好宣傳引導,合理利用先進設施設備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就能推動農業生產穩步向前發展[4],就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使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