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學文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都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助推職業教育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顯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并作出頂層設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從中央到地方受到了空前的重視[2],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環保類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發揮的空間。
1.1 農村與農村生態環境。農村也叫鄉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鎮,是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農村區域布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園藝和蔬菜生產等[3],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據統計,全國范圍行政村總數為691 510 個,鄉鎮41 636 個。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范圍的各種天然和經過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4],它是農村居民生活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1.2 生態環境建設內涵。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真正做到將農村打造一個生態環境建設好、生態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居住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內涵是一個強有力的保障,環境意識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內涵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家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進行新農村環境改造建設,沒有良好的環境意識,無法保證改造建設能完好的保存下去,要使其良好的生態環境繼續保持下去,也要有良好的環境意識做基礎,環境意識就是要杜絕隨意丟垃圾、濫施化肥農藥、亂砍亂伐樹木、焚燒秸稈等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5],禁止捕殺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環境意識還表現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預防和治理,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跨越式發展,農村生態環境破壞預防和治理需要職業教育做支撐。
由于國家對農村建設的大力的扶持,農村生態環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仍面臨幾個問題。
2.1 生活垃圾的問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逐年上升,相關數據顯示,農村平均每天每人產生的生活垃圾量為0.8 kg,全國農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 億t[6],生活垃圾隨意丟放,不僅影響到農村面貌形象,更影響到農村生態環境,沒有及時處理會造成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產生的惡臭氣體會影響空氣質量,腐敗的垃圾會滋生細菌、病毒等有毒微生物,隨著雨水流入河流、湖泊、池塘等地表水體,造成地表水使用功能和價值下降,堆放的垃圾還會污染土壤,有毒、有害、有傳染性物質滲入到地下水,對于將地下水作為主要飲用水源的農村來說,具有極大的環境健康風險。
2.2 農業生產的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化肥利用率為37.8%,農藥利用率為38.8%,化肥使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多,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水體、空氣以及土壤污染,肥料造成了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農藥會引起農作物、土壤農殘問題,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中,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秸稈的焚燒,產生了大量的粉塵顆粒物,造成了大氣污染,不合理的焚燒,也會產生一些有毒的氣體,會損害到人和其他動物的呼吸道黏膜,同時,地表微生物也會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破壞了生物系統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加劇了干旱,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7]。
2.3 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近年來,農村養殖業迅速發展,產生的廢渣、廢水沒有及時有效的處理,空氣中充滿了惡臭氣味,招來蒼蠅滿天飛,同時,也污染了附近的農田、池塘和河水。多數地區的鄉鎮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小微企業,工廠設備較為落后,產能消耗巨大,而且為了節約生產成本,大多數鄉鎮企業缺少污染防治設施,導致工業廢水、廢氣、廢物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8],盡管,農村產業不斷增加,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鄉村農民的收入和政府收入,但由此造成的農村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一段時間內很難修復,得不償失。
對于目前農村出現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在提高農村村民環境意識的基礎上,從職業教育服務的角度出發,可以從以下幾條路徑進行探索問題的解決。
3.1 加強對農村村民的環保職業技能培訓。面對村民知識水平不高的情況,培訓的內容要簡單易懂,可操作性強,并且極易接受,培訓的教材采用活頁式,培訓主要是現場操作,同時利用微信群,發放技能操作二維碼的簡易方法,讓村民用手機掃碼觀看視頻操作,鞏固培訓內容。培訓可以安排為:一周三個晚上,每次一個小時左右。邀請會動手、會講課的職業教育優秀教師進行講課培訓,保證培訓的效果并能提高村民培訓學習的積極性,培訓內容主要針對農村環境建設中出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問題,通過學習培訓,村民能自己動手測定廢水中常見反映水質好壞的指標,比如酸堿度、氨氮等,通過采樣儀可以測定空氣中顆粒物濃度,通過感官行為能初步判斷土壤廢渣的污染程度。通過理論學習,能夠在手機上看懂地區環境監測報告和環境數據,經過長期的環保職業技能培訓,使村民也能成為一名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環保能手。
3.2 利用職業教育服務平臺,進行大力環保教育和宣傳。法制建設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完善的法律體系是農村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9],教育可以首先從法律層面開始,結合實際的案例,和村民討論、講解、介紹新《水污染防治法》、新《環境影響評價法》、新《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環保法律法規,圖文并茂地宣傳《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簡稱“氣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簡稱“土十條”);參與農村環保職業教育的志愿者可以通過“村村響”大喇叭的形式,每天播放10 分鐘的環保法律知識和案例,讓村民在村落的每個角落都可以學習收聽到環保法律知識。在鄉村水污染、土壤污染嚴重的區域,利用插放廣告牌的形式,進行警示提醒,在鄉村的公路旁邊,人群聚集的地方,掛上橫幅,打上環保標語,這樣使村民隨時隨地,輕輕松松接受環保法律法規的學習。
3.3 幫忙改良和創新生產技術。進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農業生產技術的改良和創新,從事職業教育的工作者,很多都是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專家,他們把自己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用于田間地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比如,將秸稈作為新的資源重新利用起來進行沼氣發電、沼氣取暖、煮飯,既可以降低空氣污染,同時,也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對養殖業等產業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優化生產過程,降低排污量,對養殖業的糞便進行回收利用,變廢為寶。指導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正確使用,推薦最新農藥、化肥的種類,用新方法使用人工肥料,以此來降低肥料、農藥對土壤、水的污染。利用物種多樣性原理,倡導農村重視生態種類的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建立起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模式,打造良好的農村環境生態。
3.4 幫助建立起農村職業教育。目前,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大部分都在城市,中等職業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利用自己專業、職業技能的優勢,應擔當起建立農村職業教育的帶頭人,達到城市職業教育帶動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目的,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并非易事,也存在一些思想認識問題、偏見問題、財政補助問題等等的不足。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產教融合為原則,以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為立足點,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要求,加快推進政策鏈、人才鏈、就業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五鏈”有效銜接,實現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高質量發展[10],將目前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轉變成“校—村—企”模式,更加注重農村職業教育的特點和亮點,激發辦學活力,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所以,從事職業教育的專家、學者、教師、學生等,可以獻計獻策去彌補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短板。從長遠來看,農村職業教育也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農村職業教育可以為農村培養懂管理、能致富的雙帶頭人,帶領廣大農民攜手建設新鄉村,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也能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11]。
3.5 幫助農民發展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是農村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農民經濟條件改善,物質豐富,為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很好的經濟和物質保障,環保職業教育集團可以聯系有關農業產品企業幫助農民升級種植和養殖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在一些山區發展“農家樂+綠色生態農業”組合產業,職教集團可以派出專家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指導,并對農業產品的包裝、保存、運輸、銷售提出優化方案,環保類職業院??梢远ㄆ诎l放宣傳綠色致富信息和農業科學知識的小冊子,使農民可以隨手看到新的內容和知識,并愿意慢慢實踐,將經濟發展和綠色環保結合起來[12],進一步幫助農民轉變管理思想,增強經濟管理意識,職教集團可以聯合政府對村民進行職業崗位的培訓和考核,提高農民的崗位意識和管理能力。加大農村建設投入力度,為投資企業提供更加完善且優惠的投資政策,給農村勞動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福利,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參與農村建設,在增加農村勞動力儲備的同時,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現代化生產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的基礎文化水平、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幫助其提高自信并主動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13]。
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農村的貫徹實施離不開農民群眾,農民群眾既可以促進環境政策落實,也可以阻礙環境政策的執行[14],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的環境價值觀,喚起農民的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5],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利用職業教育這個平臺從建立農業職業教育方面、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擴大農村經濟模式等多方面的服務,為建設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鄉村生態環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