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嫦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秦皇島醫院

青春期階段是青少年群體脫離兒童身份,同時逐漸脫離家庭,成為具有獨立能力的社會人的轉變階段。該期間受身體、情感、學業等多方因素影響,成為心理健康問題易發期,且該階段內的心理創傷具有較為明顯的遠期影響。文章將針對青春期心理創傷問題及其影響進行講解分析。
青春期群體的心理特點可以歸結為由幼稚轉向成熟,同時心理上產生閉鎖性及離家趨勢,希望可以獲得獨立,所以青春期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屬于較為痛苦的階段。而且由于到了生理發育的高峰時期,青春期性功能開始成熟,性意志的覺醒、抽象邏輯思維的逐漸轉變、辯證思考方式的形成等綜合導致了情緒情感的發展矛盾,而具體體現在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之間的矛盾、心理閉鎖與開放之間的矛盾,以及成就感與挫折感交替出現的矛盾。
從認知角度進行分析,青春期記憶廣度達到一生的頂峰,并且逐漸形成的思維邏輯發展趨勢使得青少年需要平衡個性與社會性發展。同時,該期間內情緒與心境動態發展強烈,在情緒變化中以煩惱增多、壓抑感增強、孤獨感作為主要特點,心性表現中以獨特自我、假想觀眾作為自我中心性特點。所以從整體心理健康角度出發,10~19 歲期間的青春期是整體呈現矛盾復雜及發展趨勢的關鍵階段,而該階段內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將對青少年群體的遠期發展及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造成恢復難度較高的長期影響。
在青春期內,青少年經歷身體、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快速變化及自我身份探索發展時,需要持續的支持與穩定的親子關系進行輔助支撐。在此期間內,家庭教育能夠最大化影響青少年發展軌跡,改變青少年面對逆境的應變能力,對其個人成長、生命健康產生長期影響。并且,親子關系對于青少年大腦發育具有持續且顯著的影響,該影響從幼年時期即開始直至青少年時期。此外,青少年的父母對于其周邊復雜的個人、家庭、同伴、社區及社會因素互動方式的影響同樣顯著,可以說良好有效的青春期親子關系能夠幫助青少年群體穩定度過青春期,養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青春期抑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失眠、自我價值感下降,嚴重時可能出現自殺想法,能夠不同程度影響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同時增加青少年犯罪、自殺及藥物濫用的風險。引發該問題發生的因素較多,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影響程度較高,恢復需要綜合專業治療、家庭支持、校園干預等多方面、多角度綜合干預才能達到改善效果。
可見,在青少年群體青春期的綜合心理特點及時期特殊性影響下,該階段內的心理創傷整體會呈現發生率高、長期影響大、干預難度高的特點,在自我認同感增強、個人興趣及價值觀追求的發展與探索階段內,家庭以外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增強的同時,風險行為參與度也有所增加,需要有效且充分的家庭教育調整、親子關系調整進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