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秋生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劉 君 海南省腫瘤醫院

抑郁癥是一種以抑郁情緒為主要表現的情感障礙,可導致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缺失、悲觀厭世等。該病若不盡早干預,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自殘、自殺行為,具有較高的危害。近年來,抑郁癥發生率逐年升高,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目前抑郁癥已經成為大學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關注大學生抑郁癥發生原因,從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臨床研究發現,遺傳因素與抑郁癥發生有密切的相關性,父母存在抑郁癥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的概率超過50%。
不同性格大學生發生抑郁癥的概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的風險要高于性格外向的大學生,這主要是由于性格內向的人一般喜歡獨處,不愛與人交流,在遇到問題時,經常會感到恐慌、害怕,但是又不愛與人分享,有時還會經常否定自己。長此以往,會出現自卑、迷茫、抑郁等情緒。
家庭因素對于大學生抑郁癥的出現也有較大的影響,如家庭關系緊張、父母長期漠視,或是父母經常打罵等情況,都會導致大學生缺乏家庭溫暖,感到孤獨、自尊心受挫,從而出現抑郁情緒。
現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呵護,但是在進入集體生活之后,遇到較多的問題,不太適應環境變化,從而引起抑郁癥的發生。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悲觀、抑郁。
學校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督促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做好學習、生活規劃,安排好自己的日常行程,避免其長期呆在寢室里玩游戲、看電腦。同時輔導員也要定期與學生聯絡,詢問學生近期的學習、生活狀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心理健康咨詢是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途徑,學校需要定期組織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對于發現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并給予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干預,對于嚴重抑郁的學生,需要及時使用藥物干預,從而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
學校需要豐富校園生活,增加大學生戶外活動時間。例如:定期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會、文化競賽、辯論賽、運動會,讓大學生能夠多運動鍛煉,多曬太陽,多與人交流,有助于降低抑郁癥的發生風險。
學校應該教導大學生如何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宣泄情感,通過科學的方法釋放壓力,在情緒波動的時候,不能只依靠自我消化來解決,可以向他人尋求幫助,從而宣泄自己的情感,保持情緒穩定。在學習生活中,也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多參與社交活動,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多與同學、老師交流,用積極向上的態度來看待事物,不能總陷入消極的情緒當中。
大學生抑郁癥的發生原因比較復雜,需要通過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增加戶外活動、引導大學生宣泄負面情緒等措施,預防大學生抑郁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