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琦 王欣桐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020 年,45 歲的劉先生在輔導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業時,因情緒激動突發心肌梗死,經醫生緊急搶救才脫離了生命危險;2022 年8 月,湖南的一位母親因為14 歲的女兒天天玩平板、不學習,氣得當著孩子的面把平板砸了,嚇得小兒子雙手捂住耳朵,女兒則坐在沙發上面無表情;2022 年10 月,杭州市36 歲的吳先生因為兒子寫作業一直拖延,忍無可忍,一氣之下用手怒捶桌子,竟把自己手掌捶骨折……
不提學習母慈子孝,一說學習雞飛狗跳。
每一位有孩子的家長,都會面對同一種痛苦:孩子為什么難以說服?
說服的方式可以分為被動說服和主動說服。被動說服指的是說服者向被說服者直接傳遞信息,被說服者只是被動接受信息。而主動說服則是讓被說服者參與說服的過程。
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曾進行過一個經典的關于主被動說服的實驗。在二戰期間,由于食品短缺,美國政府號召家庭主婦用當地人并不喜歡的動物內臟做菜。勒溫把一些主婦隨機分成被動說服組和主動說服組,被動說服組的主婦們只是聽演講者介紹了豬、牛等內臟的營養價值及烹飪方法,要求主婦們改變飲食習慣,并把動物內臟作為日常食品,并且贈送每人一份食譜;而主動說服組的主婦們則在演講者的組織下展開討論,共同商量內臟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難,如家人不喜歡吃、如何清潔等問題,最后由營養學家指導每個人嘗試做菜。
結果,被動說服組只有3%的人開始采用動物內臟做菜,而主動說服組的主婦嘗試內臟做菜比例達到了32%。實驗表明,在主動說服的過程中,主婦們主動參與了說服活動,她們在討論中主動提出某些難題,又親自解決這些難題,因此更容易改變對某件事的態度。而被動說服組的主婦們很少把演講的內容與自己聯系起來,態度也就難以改變。
回到開頭的幾個案例,幾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屢屢受挫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都采用了被動說服,即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如什么時候寫作業、如何分配平板的使用時間等。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嘗試主動說服。
首先,讓孩子自己制訂學習計劃。這是主動說服的第一步,之后,家長還需要讓孩子提出,如果沒有按照計劃執行,哪些權利會被取消。討論決定后,讓孩子將學習計劃手寫出來,簽上自己的名字,并貼在家中顯眼的地方。一旦孩子沒有遵守這個約定,家長就可以取消規定中的權利;如果他們對你的處罰不滿,就提醒他們去看之前寫的計劃書。
很多家長為了省事,包辦了孩子的很多事情,并經常單純地用警告、恐嚇等手段逼迫孩子就范,這些都是被動說服。采取這種做法,父母在受累的同時,也無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如果從小就邀請孩子參與說服的過程,尊重孩子的看法,共同協商解決辦法,慢慢地孩子的主動性被培養起來,并且擁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