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產教深度融合是彰顯職業教育特色、凸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生命線”,也是職業院校緊貼產業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試金石”。新時代的產教融合,要在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三教”協同基礎上拓展產教融合廣度,在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三融”并舉基礎上挖掘產教融合深度,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聚合,以高質量職業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一、新時代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提出的新要求
新時代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要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深化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認識。
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特色專業;要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文件指明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方向和路徑?!秶鴦赵宏P于加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將“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作為“加快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宗旨。新《職業教育法》提出,推進多元辦學,支持社會力量廣泛、平等參與職業教育;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將職業教育放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最前沿,提出了不同類型教育協同創新的新機制、職普融通的新重點、產教融合的新載體、科教融匯的新方向。此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針對深化產教融合問題強調,要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二、產教融合賦能職業教育
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瓶頸性問題
職業教育必須立足“教育鏈服務產業鏈”第一線,瞄準一線技術升級、工藝改進存在的實際問題,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地方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經濟的平臺不多。一方面,對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職業教育辦學資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地方政府在支持當地高等教育發展時,優先考慮高水平大學建設,借助優質高校資源提升地方影響力,而對職業教育在地方產業配套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地方產教融合項目更多考慮國家級創新研發基地和國際領先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研究團隊和研究機構,而對于中小微企業的人力支撐、技術改良、生產流程再造等方面的研發項目需求關注不夠,造成地方產業集中投入和攻關重大項目,品牌效應大于經濟和社會效益。
行業企業參與不充分,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輻射面不廣。目前,職業教育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度不夠,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不高、動力不足。一方面,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支持政策落實還不到位,在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勵和考核機制,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積極性不足。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引企入校合作方式相對單一,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實訓基地建設滯后,優質企業、頭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項目較少,技術服務中心、產業研究院等高水平合作平臺較少,資本合作多而技術合作少,校企合作因缺乏內生動力而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
職業院校實力不強,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缺乏足夠的人才支撐。一方面,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聯性不夠,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多為3—4年更新一次,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能很好地匹配企業人才需求,不能高質量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與行業企業轉型。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聚焦“高層次”和“應用型”兩個方向,做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蓄水池”。但目前職業院校引進企業高層次技術人才、高校研發能力較強的博士困難,行業企業與高校人才融匯共享缺乏保障機制,職業院校人才評價機制、科研考核指標與普通高校趨同,行業企業技術難題不能有效轉變為職業院??蒲泄リP項目,職業院校技術服務能力欠缺。
三、職業院校推動高質量產教融合的著力點
高質量的產教融合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作為支撐,需要職業院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多方協作,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
聚焦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特性。堅持職業院校的職業教育屬性,要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明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加快培育復合型人才、精深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從培育單一功能人才向培育優質復合型人才轉變升級;二是轉變職業院校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加快校企融合轉變升級,開創職業院校與企業融合共生的良好局面;三是提高職業院校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推動師資隊伍由傳統教學型、科研型“雙師型”,向專家型、創新型“雙師型”升級;四是提升職業院校產業服務能力,由“跟跑型”和“并跑型”,向“引領型”轉型升級,以高素質技術人才儲備有效銜接企業發展需求。堅持職業院校的高等教育屬性,要實現三個方面的提升。一是提升職業院??茖W研究能力,圍繞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應用環境,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增強科學研究的學理性及對產業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二是提升職業院校多元化人才培養能力,傳統職業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強調特定崗位職業素養的匹配度和適應性,對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和發展素質重視不夠,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要兼顧學生學業發展訴求與就業渠道。三是提升職業院校發展創新能力,堅持開放辦學,推動職業院校辦學機制、辦學模式改革,貫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促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打造共建共促的產教融合共同體。一是深化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與園區融合。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明確就業導向,優化專業設置,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健全派駐企業兼職教師入校、派遣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入企的雙向培養機制,真正把產教融合的辦學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二是健全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強化體制機制建設。規范《校企合作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合作雙方的職責與權利,在管理體制上體現“雙主體”原則,在運營體制上體現“企業主導”原則,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共擔、共享。三是加快產教協同科技創新,打造產教融合和多元治理平臺。與領軍企業共建產教協同創新中心、省級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研究所等平臺,形成“平臺、團隊、項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體系,支持企業兼職教師將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轉化為學生實踐實訓的教學項目,將企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與職業院校科研攻關項目相結合,以平臺為載體、項目為紐帶,實現校企項目、人才資源合作共贏。
發展高質量產教融合的職業本科教育。職業本科教育具有鏈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獨特優勢,有利于實現多種教育形式開放重組,有利于推動經濟產業與教育發展融會貫通,有利于各類產業要素與創新要素互動融合。一是堅持職業院?!皟蓚€需要”的戰略定位,瞄準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的需要和學生高質量就業與全面發展的需要。圍繞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加強與行業內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聯系,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推動工學結合,完善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建設。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和學生職業素養作為職業教育教學重要內容,提升學生就業信心,確保就業對口率,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將職業院校發展嵌入“教育鏈服務產業鏈”大局,強化與其他類型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在產教融合、職普融通過程中,發揮不同層次高校技術協同攻關合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職業教育新經驗、新模式,提高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影響力,為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聚焦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拓展專業技術人才成長通道。充分發揮職業本科教育在職教普教縱橫交錯、職前職后有效銜接中的獨特作用,加快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貫通銜接,推動以產教融合為特色的本科教育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銜接培養。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16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