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對江蘇提出“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重大要求,強調江蘇“必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殷切期盼。亭湖區地處黃海之濱,是鹽城市主城區,區域面積800平方公里,人口68萬,是典型的城鄉復合型城區。近年來,亭湖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突出要事共商、多元共治、城市共建、民生共享,積極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
一、要事共商: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社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亭湖區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社會治理大局,將其作為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推動全域社會治理民主協商制度化。
黨建引領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亭湖區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實踐過程,組建產業園區、城市商圈、新興業態等領域黨組織,設立327個網格支部,建立黨員干部掛鉤網格支部制度,以黨組織全覆蓋構建基層治理體系。在全區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黨建網絡體系,67家城市社區全部建成“15分鐘黨建服務圈”。深化區直機關部門黨組(黨委)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建立群眾需求清單、部門資源清單、共建服務清單“三張清單”,推動機關力量、服務資源“雙下沉”。如毓龍街道橋東社區創新實施社區黨建聯席會“輪值主席”制度,推動輪值成員單位精準服務社區居民,切實改變了社區治理“看得到、管不了”的局面。
匯集各方智慧保障科學治理。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主動傾聽“民聲”、廣集“民意”、匯聚“民智”。亭湖區組織883名五級人大代表常態走訪社區、固定聯系群眾、定時接待選民,開展每月“接待走訪一次選民、開展一次專題調研、提交一件代表建議、辦好一件民生實事”活動,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實體+網上+掌上”民意平臺,人大代表加入所在選區微信服務群,全時段收集意見,零距離傾聽民聲,全方位開展服務。在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項目征集環節,政府邀請人大代表去選區聽取意見建議,推行“群眾點單、代表定單、政府辦單、人大評單”票決機制,讓民生實事真正辦到群眾心里去。
突出群眾監督提升治理成效。保障人民群眾基層治理監督權,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體現。亭湖區五星街道萬戶新村是鹽城市區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商品房住宅小區,居住人口1.02萬,建設年代久遠(建于1983年),配套設施落后,違建問題突出,安全隱患較大。在小區整治過程中,亭湖區堅持把群眾監督作為最直接、最主要的問題線索來源,成立工作組進駐小區,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公布熱線電話、登門入戶走訪、定期開展座談等方式,邀請居民全程監督小區改造,讓群眾意愿得到充分保障,改造后的萬戶新村被評為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此外,亭湖區人大通過設立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聯絡站、人大代表聯系點,將“觸角”延伸到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織密“家站點”聯系網絡,形成“代表聯系選民促履職、代表積極履職惠選民”的良性互動。
二、多元共治: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亭湖立足區情實際,充分運用自治“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法治“一把鑰匙開多把鎖”、德治“多把鑰匙開一把鎖”綜合功能,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治理。
激發自治的內生動力。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并在長期實踐中被證明具有顯著優越性。在城市社區自治方面,亭湖區構建了由社區黨總支為中心,以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社會組織等為主體的共建共商新模式,搭建“居民議事點”“網格議事室”“小院議事匯”等協商平臺,讓群眾積極參與破解社會治理難題。在農村村居自治方面,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和“有事好商量”深度融合,行政村全部組建議事機構,推進村級協商議事制度化、規范化。南洋鎮洋灣、利民、柴壩三個村圍繞破解水環境治理難題,由區政協委員、智庫成員、村居書記、村民代表和項目方負責人等面對面交流,推動突出問題協商解決。新興鎮新場村建立“十戶聯創聯保”制度,在家庭衛生保潔、庭院綠化美化等方面,采取群眾互比互查的方式評出“美麗庭院”戶。
以法治保駕護航。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亭湖區積極推動黨政主要負責人依法履責,組織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應知應會法律法規”等專題學習,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東亭湖街道北林社區以“法治小區”示范點培育工程為契機,打造鹽城市首家新型“法治小區”,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援法議事”工作站,由“三官一律”組建志愿者隊,定期到援法議事工作站提供法律服務。創新打造“法治公交”“旅游+普法”新模式,組織向陽社工服務社、德韻法治文化中心等隊伍,做好各類法治主題的宣傳工作,將法治意識融入群眾日常生活。
發揮德治的教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亭湖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常態化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司法條線“好人說法”、婦聯條線“花開滿亭”、教育條線“千師進千家”、衛健系統“第一村醫”、法院“鶴凌云”家長課堂、文廣旅條線“幸福樂翻天”等活動深入人心。大力開展“身邊的奮斗者”評選活動,把“典型效應”轉變為“群體效應”和“社會效應”。“中國好人”吳登清為殘疾人、軍烈屬、特困戶等免費開萬份藥方,捐款數十萬元;“中國好人”陸春鑾自籌資金創辦“慈悅托福中心”,為獨居、孤殘、智障、癱瘓老人提供愛心服務;“全國勞動模范”梁澤泉先后設立“仁禾獎學金”“仁禾中衡春蕾班”,幫助困難學生筑夢前行。
三、城市共建:以人為本推進傳統與現代融合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為新時代推進城市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亭湖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遵循城市發展基本規律,涵養城市文化底蘊,強化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突出群眾主體地位推進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目的是改善民生。朝陽片區是鹽城市老城區商業核心地段的最后一個棚戶區,涉及解放橋、朝陽、三元巷、雙元路4個社區1.85萬居民,亭湖區在片區更新過程中堅持民主集中制,根據群眾利益訴求提煉出共性需求和個性矛盾,探索原址重建、不成套住宅改造等路徑,完善“財政引導,公共服務部門、居民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模式,打造城市綜合片區更新示范樣板。在改造老舊小區方面,累計改造老舊小區規模484萬平方米,每個小區都設立接待室和意見箱,在屋面出新、綠化補植、配套完善等方面廣泛征求居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實現“民生工程怎么干群眾說了算”。
打造城市文化專屬標簽。亭湖區是鹽城的城市發源地,以遍布歷史遺跡、承載鹽阜記憶著稱。亭湖區深入挖掘紅色育人資源,依托新四軍紀念館、銅馬雕像、泰山廟遺址等紅色文化帶,廣泛開展“鐵軍魂、鹽城紅”主題活動,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用足用好范公堤、陸秀夫祠堂、宋曹故居等名勝古跡資源,布局建設一批特色街區、展示館等文化載體平臺,保護好、傳承好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招牌”;巧用城市遺存,建設“城市陽臺”景觀公園,將“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以修舊如舊方式重現鹽城老電影院“曲山藝海”風采;改造竹林大飯店,以美食串起城市文化脈絡,以美景激活市民情感記憶,真實再現濃郁的地域民俗風情。
構建城市治理數字場景。將數字技術融入城市治理,是解決城市頑疾的重要路徑。亭湖區積極搭建智慧社區建設平臺,充分利用物聯感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打造安全、舒適、便利的新型智慧生活。在鹽城市率先實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一網通辦”涵蓋超3700多項業務,辦件數量超過300萬件;“一網統管”匯集36個部門89個系統,覆蓋區、街鎮、社區三級運行體系。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統,涵蓋智能執法、垃圾收運調度和車輛定位監控、“12345”政務服務熱線、城市管理考核等功能,共派遣案件12.6萬件,按時結案率達99.98%。
四、民生共享:繪就高品質生活的幸福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亭湖區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群眾,提高民生服務供給水平,營造讓群眾放心的平安環境,努力讓群眾在高水平社會治理中共享高品質生活。
打造讓群眾滿意的民生品牌。亭湖區圍繞“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聚焦群眾高度關注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持續發力。一是打造“樂業在亭湖”品牌。構建“培訓+就業”供應鏈,加強人社服務平臺、社區服務站、技能培訓學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聯動,動態服務1634家用人單位和28.2萬名就業人員。二是打造“優學在亭湖”品牌。培育解放路小學“嚴管厚愛”、景山中學“培優共進”、鹽城小學“鐵軍傳承”等特色學校。尤其是“解放路”教育集團歷經40年品質打磨,成為鹽城市百姓滿意度最高的教育品牌;積極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建設托育綜合服務中心、托育師資實訓基地、托育親子體驗中心“三合一”綜合服務中心,建成“15分鐘托育服務圈”。三是打造“醫養在亭湖”品牌。亭湖區人民醫院與上海華山醫院等12家知名醫院深入合作,引入先進理念、技術和團隊,讓群眾在家門口享有頂級醫療服務;啟動健康志愿服務“114”工程(即在100名“第一村醫”隊伍健康扶貧成功經驗基礎上,成立1000人的志愿服務總隊,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咨詢方案、醫保結算服務方案、康復護理方案、中醫養生方案4項服務),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四是打造“頤養在亭湖”品牌。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浪潮,亭湖區探索實行“政府補貼、企業運維、社會參與”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鹽城市率先開展嵌入式小微養老機構建設試點,建成示范性“長者幸福食堂”15個;依托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打造千鶴灣康養中心、大洋灣康養基地、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推動生態旅游與康養文化融合發展。
勾勒讓群眾舒心的低碳場景。亭湖區積極搶抓“雙碳”政策機遇,依托全國唯一以環保命名的省級高新區——環保科技城,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國內外16家知名高校在綠色低碳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清華大學鹽城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注重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持續推動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加快轉型。在產業方面,大力發展以光伏發電、儲能電池為方向的綠色能源產業,打造“光伏+儲能”綜合示范應用場景;新建工程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及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化改造建筑。在生活方面,在全社會倡導以“節能降碳你我同行”為主題的生活方式,引導群眾養成低碳生活習慣。
營造讓群眾放心的平安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亭湖區高度重視平安建設,堅持把防范政治安全風險置于首位,通過開展“維護政治安全”等專項行動,定期走訪軍工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做實做細防泄密、防滲透等相關工作;以實戰為導向強化應急響應能力建設,升級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組建“銅馬衛士聯盟”“亭湖好大姑”等平安志愿者隊伍,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和綜合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隱患工作機制,構建“一站式”矛盾糾紛聯調模式;聚焦燃氣、消防、建筑等領域,突出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強化安全失信聯合懲戒,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從源頭上培育企業安全文化,增強企業自律意識。
(作者系鹽城市亭湖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