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析測試學報》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丁 巖,龍秀芬,盛文彥,胡雪玉
(1. 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 《分析測試學報》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070;2. 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廣東省化學測量與應急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70)
優質稿源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科技期刊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稿源建設是科技期刊質量建設的重要環節.然而,中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著稿源不足、稿件質量降低、優秀稿源外流等困難,阻礙了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1].爭取優質稿源成為期刊界的重要研究課題.
學者們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實踐探索,認為約稿和專題策劃是爭取優質稿源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2-6].例如,李明敏等總結和剖析了《航空學報》獨立作者約稿的措施及成效,認為獨立作者約稿論文可助力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適合推廣至我國其他工程類中文科技期刊[7].鄭真真等梳理了《中國科學:數學》近10年約請中文綜述的實踐經驗,認為約請中文綜述有助于中文科技期刊擴充稿源、提升學術影響力[1].冉明會等通過對醫學綜合科技期刊的約稿實踐進行研究,指出客座編輯精準約稿的出版效果比自然來稿專題好,采用客座編輯精準約稿模式可利用專家學術影響力吸引到優質稿源,值得繼續實施和持續完善[8-9].徐軍對《Friction》近10年來策劃專刊、專欄吸引優質稿件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認為優質的專刊、專欄出版可以幫助期刊迅速打響品牌,形成良性發展[10].張福穎等則對數據挖掘在專刊出版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討,認為數據挖掘能夠助力科技期刊進行選題策劃,期刊編輯應充分發現和利用科技期刊中各種顯性和隱性數據[11].前述研究經驗可為期刊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鑒,然而,這些研究或僅針對獨立作者約稿、中文綜述約稿進行討論,或針對醫學綜合類和英文科技期刊的約稿實踐進行總結,抑或是研究數據挖掘在約稿中的作用,較少有總結化學類中文科技期刊約稿實踐(包括綜述、研究論文約稿)的文獻報道.
筆者前期以《分析測試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為例,統計2012—2017年《學報》的投稿量,剖析了稿源流失原因,并總結出加強約稿組稿等應對稿源不足的具體措施[12].基于該研究,編輯部后續幾年來一直在加大約稿和組稿的力度.《學報》創刊于1982年,是化學類中文核心期刊,被北大核心、CSCD、Scopus、美國化學文摘(CA)等國內外20 多種權威數據庫收錄,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 區,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是化學分析測試領域的權威刊物,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結合多年的約稿經驗,筆者梳理2018年以來《學報》在約稿方面的策略和實踐,總結出有效的約稿措施和約稿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期能為科技期刊同行提供參考和啟發.
前期研究中筆者對《學報》在2012—2017年的年投稿數量進行統計,發現年投稿數量從2013年開始呈下降趨勢[12].本文采用與該文獻相同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對2017—2023年《學報》的年投稿數量進行統計,其中,2023年以1月1日—6月30日投稿數量(451 篇)的2 倍數值進行估算.為保持研究的持續性,結合文獻[12]中的數據,以年份和年投稿數量繪制圖形,并計算同比增長率,結果如圖1 所示.數據表明,近12年來,《學報》的年投稿數量在2013年達到峰值,此后總體呈下降趨勢;自2018年加大了約稿力度后,年投稿數量有所增加,缺稿情況得到一定的緩解;2017年之后的年投稿數量均大于2017年,說明約稿可增加稿源;投稿數量在2020—2021年達到峰值,與表1 進行對比可發現,可能是由于2020—2021年刊發的約稿論文較多有關;2022年雖然也刊發了較多約稿論文,但年投稿數量有所下降.筆者在編輯工作中也發現,近2年來的稿源數量不足,存在等稿的情況,且好稿件比較缺乏.說明本刊的稿源情況不容樂觀,約稿工作仍需持續加強和不斷完善.

圖1 2012—2023年的投稿量變化
鑒于《學報》稿源持續減少的現狀,編輯部意識到約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過借鑒其他期刊的辦刊方法,從2018年開始加強了約稿工作.近年來刊發的約稿類型主要有幾種:依托青年編委定向組織青年編委專刊;結合大型學術會議組織專刊;利用特殊紀念日或期刊刊慶組織專刊;依托客座主編進行組稿.
基于上述策略,2018—2022年共組織了15 期專刊約稿和1 期專欄約稿,分別刊發333 篇專刊論文和9 篇專欄論文;2022年《學報》獲得廣東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項目(100 萬元)立項支持后,于2022年刊發了5 期專刊,2023年刊發2 期專刊.專刊和專欄約稿極大緩解了稿源不夠和優質稿源缺乏的困境,有效提高了期刊論文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學報》抓住了國家關于期刊繁榮發展的政策支持和機遇,響應國家“加強學術期刊建設,把優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表1 匯總了2018年以來已刊發以及正在組織中的專刊和專欄情況.
青年學者具有創新思維和充沛活力,年富力強,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多,因此可能對參與辦刊更有熱心和積極性.組建青年編委會是提升編委會活力,使其真正具有執行力的有效途徑[4,13].《學報》分別于2016年、2019年組建了第一、第二屆青年編委會,他們來自全國分析化學領域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國家級測試中心等單位,是我國年輕一代分析化學學科的優秀代表.正是這支朝氣蓬勃、科研能力強、專業齊全、干勁足的青年編委隊伍給本刊注入了新的活力.自組建以來,青年編委們在專刊策劃、審稿組稿、會議組織、期刊宣傳等方面為本刊做出了突出貢獻,可謂是本刊的一支生力軍.
《學報》分別于2018年第10 期和2022年第1 期出版了兩期青年編委專刊,共發表41 篇論文(見表1).這些論文均只針對青年編委進行約稿,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和四川大學等知名高校,有多位作者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或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通過檢索CNKI 數據庫(截至2023年7月26日)發現,2018年全年發表的論文中,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2 篇為青年編委專刊論文;下載量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6 篇為青年編委專刊論文;其中,由華南農業大學沈玉棟教授撰寫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一文表現尤為突出,該文的被引次數(38 次)和下載量(2 803 次)均在當年出版的論文中排名第二;該文也被評為本刊創刊40 周年優秀論文.廈門大學朱志教授撰寫的《數字微流控技術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應用》被評為2019年度《學報》優秀論文.兩期青年編委專刊集中報道了我國青年科研人員在分析測試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了青年科學家銳意進取、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術會議匯聚了行業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學術大咖,反映了學科發展熱點、前沿和最新研究趨勢,因此成為科技期刊組稿的重要渠道[1,4,14-15].期刊編輯通過參加學術會議,不但能快速了解到行業的最新學術成果和研究進展,還能面對面與專家學者進行溝通,能夠有效組約到優質稿件.
借助大型的學術會議平臺,《學報》分別于2018年第11 期、2020年第10~11 期、2021年第11 期和2022年第10 期出版了5 期專刊,共刊發94 篇論文(見表1).其中,2018年第11 期的質譜專刊是結合“2018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進行征稿,該會議由《學報》主辦單位承辦.2020年連續出版的兩期專刊是針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主辦的“第八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開展征稿. 2021年第11期和2022年第10 期出版的兩期專刊均依托“國際食品接觸材料安全論壇”,該論壇由本刊副主編所在單位:廣州海關技術中心牽頭舉辦.
其中,2020年第八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專刊發表后的學術影響力尤為突出.2020年發表的論文中,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4 篇論文來自該專刊;下載量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2 篇論文來自該專刊.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褚小立教授撰寫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最新進展與展望》一文引證指標尤其突出,該文的被引次數(81 次)在當年出版的論文中位居第一,且比第二名的被引次數多15 次;下載量(5 018 次)在當年出版的論文中位居第二,遠高于第三名的下載量(1 818 次;截至2023年7月26日,CNKI 數據);該文被評為2021年度《學報》優秀論文.貴州醫科大學李博巖教授撰寫的《近紅外光譜分析中的化學計量學算法研究新進展》的被引次數(52 次)在當年出版的論文中排名第三,下載量位居第四.編輯部通過出版學術會議專刊,集中展現了相關領域的科研進展,促進了學術交流,擴大了《學報》影響力,取得良好成效.
紀念性專刊是為了紀念期刊重要時間節點、對期刊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或學科發展的重要事件等而出版的.較多研究顯示,出版紀念性專刊有助于提升期刊品牌影響力[1,3-4,14,16-17].本刊在出版紀念性專刊方面也做了相應的實踐.
每年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該節日的設立使中國科技界擁有了屬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節日. 2019年5月本刊出版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專刊,集中刊發了20 篇學科大牛和學術帶頭人的大作.2019年發表的論文中,該專刊有2 篇論文的被引次數排名前10;有4 篇論文的下載量排名前10.其中,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褚小立教授撰寫的《近五年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的兩項指標均排名第一,被引次數和下載量分別為166 次和6 647 次,遠高于第二名(被引次數51 次,下載量3 990 次;截至2023年7月26日,CNKI 數據);該文也被評為本刊創刊40 周年優秀論文.獲評2020年度《學報》優秀論文的10 篇論文中,有3 篇出自該專刊.
2021年是張展霞教授90 華誕之年.張教授是我國光譜分析和環境分析領域的杰出女科學家,并長期擔任本刊副主編,為本刊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本刊邀請到光譜分析領域的知名專家為慶賀張展霞教授90 華誕專刊撰稿,集中刊發了26 篇相關論文,并刊登了多位院士的書法賀詞.該專刊不僅是對張教授的肯定,也是對老科學家精神的一種傳承和發揚.該專刊中,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李攻科教授以通訊作者身份貢獻了3 篇論文,李教授是分析化學領域知名的女科學家,曾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分析科學家TOP100. 2022年是本刊創刊40 周年,值此之際,本刊針對分析測試領域的院士和知名專家進行綜述約稿,共發表18 篇高質量的綜述論文,刊登了多位院士的書法賀詞及同行編輯部的賀信.其中有多位院士撰稿,這在自然來稿中比較罕見.這些論文從更高視角、更深角度展示了我國分析測試技術的研究進展和創新成果.實踐表明,針對特殊紀念日進行約稿,有助于發現和打造精品論文、爆款文章,可以幫助期刊聚焦和引領學科發展熱點,樹立期刊品牌.
借鑒國際期刊辦刊方法,目前有不少國內期刊嘗試借助客座編輯或特邀編輯等角色進行約稿組稿[8-9,17-20].為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學者的學術作用,鼓勵更多科學家參與辦刊,使約稿工作更精準、更有效,《學報》從2020年開始依托客座主編開展了較多約稿實踐.主要從本刊編委、青年編委和審稿專家中挑選有學術影響力、對參與期刊工作有熱情且認真負責的專家擔任客座主編,每個專刊的客座主編人數為1~3人,邀請他們參與選題策劃、確定約稿對象、約稿函定版、進度安排、稿件終審、宣傳等方面的具體工作.與自然來稿或其他專刊不同的是,依托客座主編組稿的專刊,采用期刊編輯初審、同行專家外審、客座主編終審的審稿流程. 2020—2023年,依托客座主編成功組到9 期專刊、1 期專欄,共184 篇論文.
2020年1月出版的質譜技術在臨床與藥物分析中的應用專刊是邀請本刊編委、北京大學劉虎威教授進行組稿,劉教授曾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分析科學家TOP100,我國僅有6 位分析科學家上榜.當年發表的論文中,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2 篇來自該專刊;下載量排名前10 的論文中有3 篇來自該專刊;有2 篇專刊論文被評為2021年度《學報》優秀論文(共10 篇).該專刊中也出現一篇熱點文章,即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撰寫的《基于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的代謝組學分析方法研究進展》,其被引次數和下載量分別為66 次和5 115 次(截至2023年7月26日,CNKI 數據),兩指標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一;該文被評為2021年度《學報》優秀論文、創刊40 周年優秀論文.有趣的是,許國旺研究員亦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分析科學家TOP100.
2021年1月出版的中藥質量檢測技術專刊中,有6 篇論文的被引次數在當年發表的論文中排名前10;有2 篇論文的下載量排名前10. 4月出版的公共安全分析專刊發表了清華大學歐陽證教授的一篇綜述,歐陽教授是世界范圍內質譜小型化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若不是借助客座主編的學術聲望,自然來稿中很難約到這種學術大牛的論文.實踐表明,客座主編長期活躍在科研一線,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號召力,利用他們的力量進行組稿更有針對性,可有效提升論文質量和期刊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要全方位利用網站、微信平臺、其他傳播平臺進行宣傳推廣,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1)在專刊開始約稿時,根據不同的約稿主題設計個性化的約稿函,內容包括該方向的研究背景、組稿意義、征稿范圍、稿件要求、投稿方式、截稿時間,以及組稿人的照片和簡介,讓被約稿專家能夠感受到編輯部的重視和誠意.同時,設計一份風格與之匹配的征稿啟事在期刊微信公眾號、網站、微信交流群及QQ 群同步推送,吸引更多的作者參與投稿,增加網宣內容量和粉絲數量.(2)紙質期刊出版印刷時,為專刊設計獨特的封面并明確標注出專刊名稱,同時刊登組稿人撰寫的引言、個人照片和親筆簽名.這對于組稿人是一種特殊榮譽,可以激勵更多的專家學者們積極參與辦刊.(3)在專刊出版后,同步策劃相關主題的線上學術論壇,組織報告嘉賓、討論嘉賓在線上與聽眾進行頭腦風暴,并利用觸電新聞、儀器學習網等平臺同步直播.例如,已開展的“中藥質量檢測技術線上論壇”“中藥質量檢測技術——青年論壇”“公共安全分析線上論壇”“質譜賦能腦科學前沿研究線上論壇”“生物醫學成像分析線上論壇”“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線上論壇”等一系列論壇,每場在線觀看人數高達數十萬人,專家的精彩報告引起了眾多線上參會者的興趣,互動交流氣氛熱烈.通過學術會議平臺將專家學者與作者、讀者匯聚在一起,真正發揮了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平臺作用,擴大了期刊影響力,樹立了期刊品牌.
稿件質量是期刊學術質量的基石.對專刊、專欄的約稿,同樣需要把好質量關,不能因組稿人的情面而放松對稿件質量的要求.只有三審流程全部通過的約稿才能錄用發表,這是期刊約稿的把控底線.在實踐中,會有個別約來的稿件質量差,存在硬傷,達不到錄用標準,使編輯部陷入為難的局面[21].此時該退就得退,但需先向組稿人解釋退稿原因,由其與被約稿人溝通后,編輯部再做退稿操作.因為專刊和專欄多數是依靠組稿人的聲望和學術朋友圈進行約稿,若不提前做好溝通,會有傷情面并給今后的約稿工作帶來難度.表1 所示的約稿專刊和專欄中,均存在約稿被退稿的情況.
良好的服務是一種期刊軟實力,是增加期刊稿源和提高作者黏性的有效途徑.對于未到位的約稿,編輯需與被約人及時溝通聯系,跟進撰稿進度和到稿計劃時間,詢問其是否需要編輯部協助.對于已到位的約稿,要提供綠色通道,快速審理和發表,在做退修操作時委婉提醒被約人盡快按審稿意見修回,可以有效加快處理速度.此外,編輯還需及時向組稿人匯報到稿情況和處理進度,將每篇約稿的編號、題目、被約人、處理進度、處理意見、特殊情況備注等詳細信息整理成文檔,并定期查詢、及時更新和匯報處理進度.以便組稿人能整體把握約稿進度,適時提醒還未到稿的被約人,同時也體現出編輯部對組稿人的尊重.
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分析了《學報》2012年以來的稿源情況,并對2018年以來專刊、專欄約稿的出版實踐進行了梳理.總結出《學報》主要依托4 種途徑開展約稿:青年編委定向約稿、結合大型學術會議、出版紀念性專刊、依托客座主編.其中,依托客座主編進行約稿具有靈活性、更精準、更有效的特點,可以激發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期刊工作中.在實施約稿過程中,編輯需加強宣傳推廣、嚴把稿件質量關、做好約稿服務.《學報》自2018年以來發表380 多篇專刊、專欄約稿論文,有效緩解了優質稿源短缺現象,凸顯了期刊特色,并提高了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值得期刊同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