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梅
〔摘? ? 要〕? 教學是師生雙方進行的具有挑戰性的“再創造”,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交流、共同發展的一個進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積極的構建。因此,在教學中就必須有一個情境,該情境以學生的認知、經歷為基礎,在教學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這就需要創設問題情境,以此將有關的數學知識以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記住這門課的內容,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能力的訓練,為其個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創設的情境應該是創新的、生成的。
〔關鍵詞〕? 情境;教學過程;學習活動;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3? ? 070-072
教學是師生雙方進行的具有挑戰性的“再創造”,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交流、共同發展的一個進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認識和體驗的前提下進行積極的構建。因此,在教學中就必須有一個情境,該情境以學生的認知、經歷為基礎,在教學中起到橋梁的作用。這就需要創設問題情境,以此將有關的數學知識以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記住這門課的內容,并把它們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能力的訓練,為其個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創設的情境應該是創新的、生成的。
一、數學情境的含義
(一)數學情境
所謂“數學情境”,是指包含了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情境,它是由“生成”的背景所構成的。它既可以激勵學生去思考問題,又可以為他們的問題的提出與求解提供相關的資料與基礎。通常,一個數學情境可以表現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像語言。用象征的語言表述情境,便于操作;用文字表述的情境可以給人以“身臨其境”般的感覺;而用圖片來表現情境,更直觀、形象。根據情境中數學問題的存在與否,可以將數學情境劃分為問題顯性數學情境和問題隱性數學情境。
(二)數學問題
數學問題就是以數學為內容,或雖與之無關,但需要應用數學概念、理論或方法去求解的問題。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就是一個人通過觀察和分析一個數學環境的最根本的組成元素,深入地挖掘它所蘊含的數學聯系,敢于質疑和猜測,并識別出尚未發現的新成分。
(三)數學問題情境
數學問題情境是一種具有激勵作用的數據資料和背景資料,它能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它是人們參與數學活動,并使其發生的前提。因此,這一命題要符合兩方面的要求:第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要能成為數學教學與教學實踐的界面。此外,還可以作為一個載體,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進行創新,有所發現。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解題”中,問題情境是一個起點。要讓數學教學生動活潑,就要營造情境。然而,在創設情境時,不能隨意放任,也不能流于形式,必須從問題的本質出發,根據其認識規律,創設適合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問題情境,推動學生從根本上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問題情境,激發思維
思考起于問題,學習源于情境。在數學課堂上,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自覺地參與數學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特別在課始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比例尺》一課時,我先出示中國地圖,然后讓學生說說你知道在北京有哪些著名旅游景點,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有的說故宮,有的說香山,還有的說萬里長城……這時我便轉入話題:“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同學們知道我們這兒離北京有多遠嗎?”我話音剛落,就有學生大聲地說:“這還不簡單,用尺子在地圖上量一下”,我按照學生說的,讓學生用尺子量了泉州到北京的距離,然后提問學生:“這就是從我們這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嗎?”?一時間,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這時我便引入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比例尺”。這樣的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認知狀態的不平衡,又為接下去教學新課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故事情境,激發想象
小學生在學習上處在如饑似渴的階段,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于那些有趣的事情,更是充滿了好奇。所以,在新課的導入過程中,適當地加入與教材相關的故事,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還能讓學生積極地學習新的知識。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小數點搬家》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黑羊叔叔的小吃店開業了。一頓飯35塊錢,一天下來,連一個客人都沒有。哎,這可如何是好?(課件:展示擬人化的小數點)說:“我要動一動了。”然后,小數點往左邊一跳。第二日,來了好多小動物。小數點一動,怎么會有那么多的顧客?想知道原因嗎?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數點搬家》這一課。這樣的導入既輕松,又自然,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積極參與新課的學習。
(三)生活情境,激發求知
心理建構主義的研究表明,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行為,它應該與特定的生活環境緊密相連。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現實中的數學知識,盡可能地創設出現實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這些數學問題的存在。如在四年級下冊《買文具》一課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課始創設“招聘銷售員”的生活情境,先讓學生說說銷售員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學生有的說要知道價格,有的說要懂得找錢……這時,我們再出示買文具情境圖,讓學生讀一讀每種商品的價格,由此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買文具”。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增強學習的實效性。
三、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一)加強教師對“問題生成”的認識
對“問題”情境創設的含義要有深入的理解。北京師大劉堅老師指出:良好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對新的數學概念的認識,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生成新的數學方程,或者包含新的數學概念。它可以將學生原本的生活經驗或數學背景激活,更好地引發對情境中數學含義的思索,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問題情境—構建模型—闡釋或運用”的數學活動流程。因此,情境不一定要與人生相關聯。既能將其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結合起來,又能引起新的認知沖突,也是良好的情境。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就是依托于問題展開,并服務于既定的教學目標的。顯然,“問題”是核心和本質,“情境”是輔助和形式,把“問題”置于次要位置,一味地尋求“情境”效應,是對問題情境的誤解,也不是新一輪課改的初衷。要正確地認識問題情境的意義,就可以適當地把數學問題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我們要深入理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要求。《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賦予了新的學科內涵,推動著教學的發展。《課程標準》為廣大的中小學數學教師認識新課程理念、新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提供了一個規范化的平臺。此外,《課程標準》還對創建問題情境提出了具體的需求。只要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具體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就能順利開展問題情境教學,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二)認識問題情境的本質特點,增強“問題”的有效性
創設能引起意圖的問題情境,也就是說,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斯賓塞說:“在所有已進行的教育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將獲取知識視為一種樂趣,而非一種痛苦。”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愉快地進行數學學習尤為重要。其實,在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和呈現的內容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一定要真實,而不能臆想。因此,如何正確地把握好真實與虛擬的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很遙遠的數學問題中,我們可以嘗試創設一個虛擬的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現實聯系在一起。例如,構建仿真情境,不僅直觀易懂,而且與數學課程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相吻合。創造虛擬的問題情境,則更多地關注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的思考,同時,也有助于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問題情境所營造的教學氛圍。
創設能引發體驗的問題情境,也就是能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歷相關聯的問題情境。有效的問題情境,既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符合他們的已有知識與生活經歷,還要兼顧是否能夠被他們所接受。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忽略了“可接受性”,因而導致問題情境的生成與教育效果不相適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是指情境氛圍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關聯,但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適當的調節,既要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適應,也要與課堂的具體狀況相適應,還要更多地關注問題是否可以被學生所接受。
創設有利于創新的問題情境,也就是在問題的求解中具有新的發現和創新的特點。“開放式”的問題情境,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和更多的解答,它是根據學生的現有認識所設計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開放性的問題,但同時,這些問題也不能沒有探索性,可以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實現問題求解的目的,以此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展學生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勇于探索。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忽略了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所創造的問題情境沒有發揮出挖掘學生思考潛能、拓寬學生思考廣度的作用。
(三)組建“有效問題情境”的專題研究團隊,實現資源的分享
1.可以以班級或學科組的形式
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隨后在課堂上進行一次實際的教學,最終共同開展課后的教學反思,在此過程中,集思廣益,分享經驗,共同探討改進策略。然而,筆者發現,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開展教學的準備過程中,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他們并不愿意在日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和進行課后的反思,而只是在上公開課時才嘗試運用這一教學方法。鑒于此,我們希望廣大教師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設立“創建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項目,進行分工協作,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2.分小組開展備課活動
可以將全體數學教師按年級段組成研究小組,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在小組內對每位教師撰寫的教學設計進行相互評審,并提供反饋,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堂教學實踐,讓其他教師聽課、評課,并給出修正建議。為了更好地掌握各研究小組的備課工作情況,并給予指導,學校領導也應定期參與備課活動。
3.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課外的教學反思就是根據集體備課和實際的教學經驗,精心準備并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開展教學,授課結束后,教師不但要進行自我反思,還要讓其他教師來評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