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立足于鄉村振興背景,運用綜合發展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阿克蘇地區2009—2019年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協調關系展開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增長的綜合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且在2017年以后,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穩步超過農業經濟增長水平。該地區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可劃分為3個階段:2009—2012年表現為中度協調;2013—2014年耦合協調度從中度協調轉變為基本協調,且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15—2019年耦合協調度迅速提升,從基本協調轉變為中度協調,并呈現出穩定狀態。整體上,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保持持續增長狀態。
關鍵詞? 鄉村振興;生態環境;農業經濟增長;耦合協調度;阿克蘇地區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1-022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4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valu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Aksu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AI Qing-xiu
(School of Economics, Trade and Manage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su, Xinjiang 843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and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ksu region from 2009 to 201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Aksu region was on the rise, and after 2017,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eadily exceeded the growth lev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y.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co-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system in this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moderate coordination in 2009-2012;from 2013 to 2014,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changed from moderate coordination to basic coordination, and showed an obvious downward trend. From 2015 to 2019,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creased rapidly, from basic coordination to moderate coordination, and showed a stable state. On the whole,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eco-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system in Aksu region kept increasing.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Aksu region
基金項目? 2022年新疆理工學院人文社科一般項目(SY202205)。
作者簡介? 戴清秀(1993—),女,四川三臺人,講師,碩士,從事資源與環境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1-16;修回日期? 2023-02-14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十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變革進行了深刻總結,同時,也對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來,新疆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長期以來,新疆地區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雖得到一定程度的轉型,農業生態環境日趨完善,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限仍是當前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阿克蘇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相繼實施了柯柯牙綠化工程,阿克蘇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區域、艾西曼湖區域等各項生態修復工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生態紅利不斷釋放,逐步實現了從戈壁到綠洲,從“種綠”到“種富”的美好愿景,農業經濟效益良好。故筆者對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展開研究,有助于把握二者之間的演化規律,這對推進生態振興、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穩定的生態環境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外學者圍繞農業經濟增長質量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作用機理、測度指標、耦合協同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且定量研究方法和評估模型較為成熟,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現有文獻主要采用生態足跡模型[1-2]、DEA模型[3-4]、灰色關聯度模型[5-6]、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7-8]、耦合協調度模型[9-12]等定量分析方法,形成了研究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系統的研究框架,這為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借鑒。
鑒于大多數學者均選取某一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系統(如人口、旅游、生態、城鎮化、經濟增長等)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因此,該研究立足于鄉村振興背景,以新疆阿克蘇地區為研究區域,主要采用綜合發展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該地區2009—2019年的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之間耦合協調度進行評估,得出相關結論,并針對二者之間的協調狀況提出對策建議,探索出能夠助推阿克蘇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踐路徑。
1? 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機理
1.1? 農業經濟增長抑制著生態環境保護? 農業是立國之本,是農民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保障國家和諧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促進區域內生產總值提升的關鍵。傳統的粗獷式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結構轉型,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民收入日益提高,但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如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過度使用、資源開發力度過大、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秸稈焚燒、畜禽糞便處理不達標等,均使得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阻礙了鄉村振興發展進程。協調好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多元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處理好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重點。
1.2? 生態環境支撐并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能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保障,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更能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進一步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是當前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任務。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看似對立,實則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系統是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依托載體和物質基礎,生態環境的惡化亦阻止農業經濟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農業系統作為社會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一種耦合形態,在節約、集約使用資源的前提下,推動著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并發揮著生態保護的功能,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區概況
2.1.1? 阿克蘇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阿克蘇地區地處78°03′~84°07′E、39°30′~42°41′N,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山脈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全地區總面積13.25萬km2。截至2019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 222.4億元(含兵團一師),同比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5.7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6%。全區總人口256.43人,人均年收入41 831元,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225元,同比增長11.0%,全年糧食產量187.55萬t,同比增加5.2%。棉花產量100.97萬t,同比下降1.2%。阿克蘇地區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水源充足,無霜期長,適合種植各類農作物,是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
2.1.2? 生態環境現狀。自1986年起,為改變惡劣的自然條件,阿克蘇地區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各族人民群眾經過30年的攜手奮斗,曾經是沙塵暴策源地的柯柯牙變得綠樹成蔭,并以此為原點,在南疆戈壁黃灘上孕育出百萬畝“綠海”。2015年相繼啟動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區域等3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2021年,阿克蘇地區啟動實施了阿克蘇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依托國家林草重點工程,以生態建設為重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紅利不斷釋放。截至2019年,全年完成3.68萬hm2造林面積,其中包括2.42萬hm2人工造林面積。退耕還林面積1.27萬hm2,森林覆蓋率8.8%,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區總面積25.68萬hm2。全年阿克蘇地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196 d,占53.8%,同比增加7.6%。近10年年均降水量達101 mm,沙塵暴天氣從年均12.9 d減少到1.9 d。
2.2? 數據來源與指標體系構建? 該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阿克蘇地區統計年鑒》(2010—2020年)、《新疆統計年鑒》(2010—2020年)及相關政府網站公布的數據、資料和統計公報。為進一步研究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通過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借鑒現有研究成果,并結合阿克蘇地區實際情況,考慮數據資料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可獲得性,將生態環境系統劃分為4個維度,農業經濟增長系統劃分為3個維度,對部分指標進行替換,最終選取26項指標,構建了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2.3? 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
2.3.1? 數據標準化處理。為了消除量綱不統一的影響,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避免原始數據可能造成的結果偏差。
正向指標的標準化公式:
Zij=Zij-min(Xij)max(Xij)-min(Xij)(1)
負向指標的標準化公式:
Zij=max(Xij)-Zijmax(Xij)-min(Xij)(2)
其中:i表示選取的系統;j表示各項指標數值;Zij代表第i項系統j項指標標準化之后的數值;max(Xij)與min(Xij)分別表示樣本期間第i個系統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2.3.2? 指標權重確定。為了計算耦合度,該研究采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賦權。
第一步,為合理化數值,對標準化后的數值進行平移0.000 1個單位,使數值不為0,具體公式如下:
Uij=Zij+a(3)
式中,Uij為平移后的數值a為平移幅度,此處a=0.000 1。
第二步,計算第i個系統第j項指標在樣本區間內的比重,具體公式如下:
Pij=Zij/ni=1Zij,i=1,2,…,n,j=1,2,…,m(4)
式中,n為指標系統數量,m為指標個數。
第三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和差異系數,公式如下:
Ej=-kni=1Pijln(Pij)(5)
dj=1-Ej(6)
式中,Ej為第j項指標的熵值,滿足Ej≥0,k=1ln(n)>0,dj為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
第四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具體公式如下:
Wij=djmj=1dj(7)
式中,Wij表示第i系統中的第j項指標的權重。通過熵值法可以修正各項指標的權重,能夠定量客觀地反映信息熵值的優越性,得到有效權重。
2.4? 模型構建? 耦合協調度模型用于評估事物之間的協調發展水平。耦合度是指兩個或多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實現各系統之間協同發展的動態關系。協調度是指相互耦合作用關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可以體現出協調狀況的優劣程度。通過建立生態環境系統和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相關指標體系,構建綜合發展評價模型及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兩大系統間的耦合關系及其變動趨勢。
2.4.1? 綜合發展評價模型構建。在測度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之前,必須先計算兩子系統各自的綜合發展水平,測算出兩子系統不同年份的綜合評價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Ui=mj=1WijUij,mj=1Wj=1(8)
式中:Ui為第i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值;Uij是功效系數,表示i系統中的第j項指標對系統的貢獻程度。
2.4.2? 耦合協調度模型構建。借鑒物理學中的耦合系數模型,構建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模型,其計算公式如下:
C=2U1×U2(U1+U2)2(9)
式中,C為兩個系統的耦合度,C∈[0,1]。耦合度的等級劃分標準詳見表2。
上述模型只能反映兩大系統的耦合關系,為深入分析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情況與綜合效益水平,需要引入耦合協調模型,其計算公式如下:
T=αU1+βU2(10)
D=C×T(11)
式中:D為耦合協調程度,D∈[0,1];C是耦合度,C∈[0,1];T是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綜合評價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由于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影響,因此α,β取值均為0.5。此處對耦合協調度進行了等級劃分,詳見表3。
3? 實證分析結果
3.1? 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綜合評價指數分析 綜合運用熵值法得出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各個指標權重,根據所得權重測算出U1和U2的綜合評價指數;而后,將所得數值逐級代入耦合協調度模型中,測算出兩系統的耦合度C、綜合評價指數T及耦合協調度D,結果見表4。根據表4結果可繪制出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綜合發展水平的增長趨勢圖,詳見圖1。
3.1.1? 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呈穩定上升趨勢。結合圖1和表4可以看出,研究期內阿克蘇地區的生態環境綜合發展
水平整體呈穩定上升趨勢,可將變化趨勢劃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2009—2014年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為下降階段,在2014年出現1個拐點,從0.533 1降至0.241 1,可能的原因是,2014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如工業廢水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不足;第二階段,2014—2019年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從0.241 1增長至0.689 7,并在2017年穩步超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發展勢頭強勁,這得益于阿克蘇地區近年來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工作,全力實施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30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面積超過8萬hm2,使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3.35%提高到現在的9.04%,在亙古荒原上鑄就了一道防風固沙的“大漠屏障”。
3.1.2? 農業經濟增長綜合發展水平呈波動上升趨勢。研究期內,阿克蘇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綜合發展水平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變化趨勢可分為3個階段:
(1)2009—2014年農業經濟綜合評價指數表現為下降階段,結合統計年鑒數據資料,可能的原因是,在該時段內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相對較少,基本維持在20%左右,且人均糧食產量較低,基本維持在650 kg左右,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緩慢。
(2)2014—2016年呈上升趨勢,農業經濟綜合評價指數漲幅明顯,由0.325 0上升至0.637 8,在此期間,阿克蘇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在該時段內農業補貼政策和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健全,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總產值逐步增加,且占GDP比重達到29.44%,人均糧食產量達837.27 kg,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1.87%,3項指標均為研究期內的最高值,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
(3)2016—2019年呈小幅度下降狀態,農業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再次出現波動,從0.637 8下降至0.495 1。
3.1.3? 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整體上呈同步上升趨勢。通過對比綜合評價指數可觀察出,兩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均呈現上升趨勢,通過計算可得生態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平均增長速度為6%,而農業經濟增長的綜合評價指數平均增長速度為3%,2014—2016年呈現同步穩定增長狀態。總體而言,生態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處于平穩上升狀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于生態環境的發展,說明在研究期內,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十分顯著,呈現穩定向好趨勢。
3.2? 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耦合協調度分析? 阿克蘇地區地處南疆要隘,氣候宜人、水源豐富,資源條件得天獨厚,保護好生態環境,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加快推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利用2009—2019年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系統和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可測算得到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結合表2和表3劃分標準,可得到不同年份對應的耦合協調類型,見圖2和表4。
由圖2和表4可看出,阿克蘇地區2009—2019年,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度雖呈現出波浪式變化,但總體水平較高,均在0.985 0以上。研究期內,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耦合協調度總體上表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可將其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在2009—2012年表現為中度協調;第二階段在2013—2014年表現為基本協調;第三階段在2015—2019年表現為中度協調,此階段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數呈現波動增長,在2016年兩系統耦合協調度為0.7717,達到研究期內的最大值,后續3年里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這說明,阿克蘇地區在追求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持續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且成效顯著。特別是2015年以后,阿克蘇地區相繼啟動實施了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人工造林面積和退耕還林面積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至9.04%,使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為更好地推進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兩系統之間的穩定協調發展,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規劃并有序推進,解決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因地制宜的推進環境治理工作,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該研究采用綜合發展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新疆阿克蘇地區2009—2019年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狀況進行了分析和評估,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從綜合評價指數變化趨勢可得出,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具有相對穩定性。而農業經濟增長綜合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且波動性較明顯。在2017年以后,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穩步超過農業經濟增長水平。
(2)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系統與農業經濟增長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可劃分為3個階段:2009—2012年表現為中度協調;2013—2014年耦合協調度從中度協調轉變為基本協調,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15—2019年耦合協調度迅速提升,從基本協調轉變為中度協調,并呈現出穩定狀態。整體上,阿克蘇地區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增長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保持持續增長狀態。
4.2? 政策建議
4.2.1? 堅持生態經濟理念,實現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發展農業經濟需要綜合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應堅持生態經濟理念,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打造生態治理示范區,促進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實現雙贏。應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節約、集約使用資源的前提下,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業的穩定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在落實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摒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資源的承載力為基礎,推進自然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應著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畜牧業和林果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推進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深度融合。
4.2.2? 充分發揮地區農牧資源優勢,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阿克蘇地區農牧資源優勢,推動糧食、棉花、畜牧業、特色林果業等提質增效,不斷拓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加工深度,逐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牧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以農業經濟增長帶動各族人民增收,共享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在推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在節水方面的技術創新能力,統籌農業用水充足供應和水資源高效利用,不斷完善各項農業基礎設施,提高防范自然災害的能力。
4.2.3?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以生態建設推進鄉村振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深入踐行“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加快農業綠色生態發展。要不斷完善預警機制,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行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破解生態脆弱難題,打造健康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減少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治污效率。相關部門應不斷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區域內技術創新能力,把節約能源和資源納入生態環境治理規劃中,減少能源和資源的過度消耗,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逐步形成生態建設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王剛毅,劉杰.基于改進水生態足跡的水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價:以中原城市群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1):80-90.
[2]趙鶯燕,于法穩.青海省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8):63-66.
[3]曹學琳,許烜,楊林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效率探究[J].南方農業,2022,16(3):72-76.
[4]任森春,陳豪.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與生態環境優化的耦合協調度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2):31-35.
[5]李宗偉.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耦合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3):172-178.
[6]閆穎慧,薛庭宇,段文彬,等.基于灰色關聯法的甘肅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8):230-231,236.
[7]趙小雨,王學軍,郭群.區域創新能力、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關系研究:省級面板數據空間計量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7):35-42.
[8]江鑫,顏廷武.基于EKC的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分析:以云南省昭通市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3):31-39.
[9]謝明義,徐廣才,張蕊.生態涵養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耦合協調研究:以北京市懷柔區為例[J].生態經濟,2021,37(5):119-124.
[10]楊艷鳳,敬莉.新疆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時空演化特征[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6):11-24.
[11]牛亞瓊,楊清,李銀霞,等.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耦合協調研究[J].生產力研究,2020(10):49-52.
[12]庫爾班尼薩·吐爾遜,何秉宇,侯志炎.極端干旱區人口—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動態特征與對策:以新疆吐魯番市為例[J].環境與發展,2019,31(7):190-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