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陳建民 冷楠楠 陶慧 曾敏 黃靜
(東部戰區總醫院秦淮醫療區,江蘇 南京 210002)
軍人訓練傷對于軍隊戰斗力產生不利影響,戰時則是非戰斗性減員的因素,因此為確保訓練效果,需要規范化指導軍人的訓練,同時還需要針對已經出現訓練傷軍人進行及時的處理以及規范化康復訓練。隨著智能手機普及﹑4G / 5G網絡的應用及發展,互聯網技術也廣泛應用到醫療領域,將互聯網同護理相結合,能夠滿足患者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做到對出現訓練傷的軍人做規范化康復訓練指導[1-2]。本研究分析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化手段在常見軍人訓練傷規范化康復訓練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 2023年2月在東部戰區總醫院秦淮醫療區骨科住院訓練傷的軍人傷病員12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性4例,占3.17%;男性122例,占96.83%;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32歲,平均年齡為(24.86±2.28)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中專30例﹑大專及本科60例﹑碩士及以上12例;身高168 ~ 188 cm,平均(178.86±2.48)cm;體重59 ~ 71 kg,平均(64.02±1.58)kg。均自愿參加研究,并能正確應用智能手機。
(1)調查方法與工具:應用整群抽樣法,選擇某軍隊醫院軍人常見訓練傷住院患者開展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高﹑體重。應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規范化訓練傷康復訓練健康教育可行性及成效,包括軍人訓練傷后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疼痛評分﹑焦慮評分﹑患者滿意度﹑患肢功能恢復能力評分。其中康復訓練依從性﹑患者滿意度均采用百分制評分法;疼痛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0 ~ 10 分;焦慮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臨界值為50分;患肢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百分制評估,總分為100分。
(2)調查人員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本研究的目的意義﹑調查的程序﹑問卷調查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項﹑問卷中相關詞語的內涵界定等,培訓中每位調查員預調查數名調查對象,然后調查員再次集中,提出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對調查問卷修改的建議,研究人員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統一標準,直至所有的調查員都掌握調查方法。
(3)調查質量控制:在醫院發放調查問卷前,調查員詳細解釋研究目的﹑填表細則及每個條目的含義等,由其負責向被調查者解釋。采用集中派發問卷﹑規定時間內填寫完畢﹑集中收回的方式。調查員現場調查,再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目的,并仔細講解填答方式和注意事項后,讓被調查者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自行填答。借助信息化手段制訂常見軍人訓練傷康復訓練規范化健康教育視頻﹑微課﹑處方等,對軍人傷病員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主要是可應用智能手環,讓患者佩戴手環進行訓練,先讓患者自行訓練,訓練期間監測并記錄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等,根據監測結果指導對康復訓練方案的調整。可應用規范康復訓練視頻播放關于肢體訓練的規范動作,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訓練動作。
所有數據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傷病員康復訓練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及患肢功能恢復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傷病員康復訓練依從性、護理滿意度、患肢功能恢復評分對比(,分)

表1 干預前后傷病員康復訓練依從性、護理滿意度、患肢功能恢復評分對比(,分)
?
干預后,傷病員VAS 評分﹑S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傷病員VAS評分、SAS評分對比(,分)

表2 干預前后傷病員VAS評分、SAS評分對比(,分)
?
軍人訓練傷是部隊參加訓練人員因為軍事訓練引起病理生理功能變化的損傷疾病,常見損傷類型包括軟組織損傷﹑骨及關節損傷﹑器官損傷,而訓練傷為非戰斗減員以及一些患者退役的重要原因之一[3]。軍人訓練傷屬于常見的情況,現階段雖然很多研究確定針對傷痛的危險因素,并且對于傷痛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訓練方面以及訓練傷發生后的康復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或者是滯后性,這樣對于軍人訓練傷的防范及干預造成不利影響。本研究分析某部隊軍人訓練傷的特點,并且經互聯網環境指導對訓練傷的防治措施。
(1)健康意識:剛剛入伍的軍人容易發生訓練傷,大多數新兵在進行訓練上,對于高強度的拉練容易損傷局部組織,使得損傷情況發生[4]。新兵在入伍前缺乏鍛煉,對于規范性訓練認識不足,常常忽略訓練前后的熱身,在高強度訓練下就容易出現損傷或者是相關傷痛的出現。對于中學學歷的軍人,對于訓練防護知識掌握不佳,訓練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地使用防護知識,這樣無法避免錯誤訓練引起的訓練傷的發生。
(2)年齡及疲憊程度:進行軍事訓練的過程中,軍人訓練的時候狀態不佳并且情緒低落,容易出現訓練損傷。訓練時訓練量的增加造成巨大傷害風險,其中情感壓力以及焦慮﹑此外睡眠不足等也是重要危險因素,進行短期大強度訓練或者長期持續高負荷訓練,因為缺乏對訓練后恢復的認識,可以出現損傷的出現。而訓練科目多以及訓練任務繁雜,在日常訓練活動中,官兵常缺乏充分準備時間,這樣造成訓練科學性的缺失以及合理性缺乏,引起訓練損傷的發生。
(3)體質量水平:從理論上而言,對于體質量水平比較高的軍人,因為髖關節外展力矩比較高,為了彌補較大力矩進行訓練的時候身體就可能增加髖關節外展肌肉強度,而更大膝蓋剛度也使得在相關關節面臨損傷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對于體質量指數比較低的軍人,訓練傷風險也較大,主要是體質支撐不了訓練,引起相關訓練傷情況的出現。
(1)信息化宣傳手段:在認真貫徹落實軍事訓練健康保護相關規定及要求的基礎上,提高對所有參加訓練人員對于預防軍事訓練傷的認識,幫助了解常見軍事訓練傷發生原因以及普及防護知識,掌握正確規范操作以及防護用品的應用[5]。因此需要加強宣教教育,而基于互聯網的背景下,則是可以依托智能手機以及互聯網平臺,將從各種渠道收集的信息進行匯總,制作PPT或者打印成紙質的資料,提供參考,讓教官可以根據科學的依據進行安全訓練及防護的相關指導[7]。針對常見的一些損傷操作進行講解,比如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心肺復蘇等,做現場演示教學或者是通過規范視頻進行演示,提高參訓人員自救能力。
(2)運用科學組訓方法:利用互聯網搜索大量關于軍事訓練的相關文獻或者是現實案例參考,制訂出合理訓練負荷,可以智能化設備連接計算機系統,對于軍人訓練過程的心率﹑血壓等進行實時監測,根據實測數據制作模塊化的訓練方案,計劃制訂出科學組訓方案。對于訓練方案的制訂做到精心策劃,按照先簡后繁﹑先易后難﹑先弱后強﹑先小后大的漸進性原則,合理安排訓練進度以及訓練強度,避免過度訓練,確保軍人長期做持續性訓練,提高訓練水平。
(3)嚴密訓練組織實施:在完成規定的軍事訓練課目和訓練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有的科學依據,有效利用已有的場地﹑器材﹑時間等資源,進行訓練內容的合理安排。軍事訓練時強調循序漸進,強度逐步增加,做好準備活動,重視循環訓練法,完善場地設施設備﹑注重訓練保障等[6]。開展有針對性的錯誤動作糾正和傷病康復訓練。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化手段在常見軍人訓練傷規范化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提高傷病員訓練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肢功能,緩解疼痛程度與焦慮情緒,有助于保障軍事訓練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