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茜
(南京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31)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好發于中老年階段,以慢性和進行性加重呼吸困難﹑咳嗽和咳痰為主要臨床表現,與外界有害顆粒﹑氣體等對肺泡細胞與呼吸道上皮細胞的長期刺激有關。慢阻肺長期病程可導致骨骼肌和呼吸肌受累,從而致使患者的運動耐受性和呼吸功能惡化,增加致殘率及病死率[1]。慢阻肺臨床上常采取氧氣支持﹑平喘化痰等常規治療措施,對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但對肺功能的恢復存在不足[2]。基于此,本文探討運動并呼吸訓練在慢阻肺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2021年12月—2022年8月接收的68例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常規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范圍39 ~ 78歲,平均年齡(58.69±4.37)歲;病程范圍1 ~ 8年,平均病程(4.56±0.83)年。觀察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范圍39 ~ 79歲,平均年齡(58.53±4.46)歲;病程范圍1 ~ 9年,平均病程(4.62±0.78)年。
納入標準:① 符合慢阻肺診斷標準[3];② 可配合完成治療。
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② 存在認知功能障礙;③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對照組采取常規止咳﹑平喘﹑祛痰﹑抗炎等干預措施。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運動和呼吸訓練。
(1)運動:功率自行車訓練,指導患者坐在功率自行車訓練儀器上,同時連接血壓監測儀﹑心電圖檢測器,利用頭帶將患者的吸氧面罩進行固定,將訓練儀器功率調節為20 W,開始訓練,每次訓練30 min,每天訓練1次。步行,使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一定速度的步行,通常為60 ~ 80 步/ min,恢復較好者可每分鐘走100 ~ 120 步,每次行走15 min 左右。
(2)呼吸鍛煉:雙手扶胸做胸肌的牽拉,雙手自然放置胸上部,呼盡肺部的氣體后,一邊吸氣一邊將頭部向后仰,將提起的胸用手向下按壓,手肘配合向后拉,對胸廓進行牽引,最后最大限度吸氣,將頭部和手肘復位,恢復平靜呼吸,每次來回訓練5 ~ 8 min,每天進行1 次。縮唇呼吸,經鼻吸氣,呼氣時嘴巴緊縮呈吹口哨狀,經口吐氣,15 min / 次,1次/ d。腹式呼吸,將雙手分別放置胸部與腹部,經鼻深吸氣,同時保持嘴巴緊閉,腹部慢慢隆起,膈肌自然下移,保持3 s 后緩慢呼氣,呼吸時間在4 ~ 6 s 之間,同時回收腹部,用手逐步向腹部加壓,10 min /次,1次/ d。
(1)肺功能:分析對比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 / FVC﹑25%﹑50%﹑75%肺活量時的最大呼氣流速(MEF 25﹑MEF 50﹑MEF 75)。
(2)病情控制情況: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4]對2組病情控制情況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咳嗽﹑咳痰﹑胸悶﹑睡眠﹑精力﹑情緒﹑運動耐力﹑日常運動影響8項,評分越高,代表病情控制越差。
(3)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5]對2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共8個維度,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4)治療效果[6]:顯效,肺部啰音消失,相關臨床癥狀恢復正常,肺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無影響;有效,各癥狀體征有所好轉,肺功能對正常生活的影響較小;無效,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 =(顯效+有效)/ 總例數×100%。
本研究數據處理工具為SPSS 22.0 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各項肺功能指標對比,P>0.05;治療后,2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高于治療前,同時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1 2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
治療前,2組咳嗽﹑咳痰﹑胸悶﹑睡眠﹑精力﹑情緒﹑運動耐力﹑日常運動影響對比,P>0.05;治療后,2組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同時觀察組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病情控制情況評分對比(,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病情控制情況評分對比(,分)
?
治療前,2 組SF-36 各維度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2 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同時觀察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較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效果對比[n(%)]
慢阻肺患者長時間處于慢性炎癥﹑慢性氣流受限的狀態,在進行運動與呼吸訓練過程中能夠增加換氣,改善氣道陷閉,滿足患者身體對氧氣的需求量,進而減輕其病情嚴重程度,改善肺部功能。通過呼吸訓練,患者能夠在正確吸氣﹑呼氣過程中提高機體二氧化碳的代謝能力,更大限度上緩解呼吸困難,對臨床效果的提升有一定幫助[7]。與此同時,可以使患者盡可能恢復至理想狀態,保持穩定的生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生活質量評分等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運動與呼吸訓練在慢阻肺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控制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獲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