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李曉萍 謝丹 王紅霞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失眠癥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見的并發癥。有關研究表明[1],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約70.8%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癥,究其原因,可能與鈣﹑磷代謝紊亂﹑心理精神因素,環境因素﹑透析時間﹑年齡及經濟負擔相關。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發生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2]。中醫在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和獨特的優勢。本研究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6例血液透析失眠癥患者,分析采取耳穴埋豆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癥的效果。
選取2022年1月— 202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6例血液透析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考組,每組28例。參考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5例﹑13例;年齡34 ~ 65歲,年齡均值為(54.32±3.23)歲。實驗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12例;年齡35 ~ 66歲,年齡均值為(54.75±3.76)歲。2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采取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② 存在失眠癥;③ 基礎資料完整;④ 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 存在其他嚴重疾??;② 精神疾??;③ 認知障礙;④ 存在其他因素,無法配合本研究。
2組均采取常規血液透析治療,每周進行2 ~ 3次,每次時間為4.0 ~ 4.5 h;使用標準碳酸氫鹽透析液,血流量控制在200 ~ 270 mL / min;使用普通肝素鈉進行抗凝;按照患者的貧血狀況采用促紅素,每次3 000 U。
參考組采取常規心理干預:為患者講解疾病因素﹑治療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并為其說明失眠的主要原因,告知其失眠屬于正常情況,應以正常的心態對待,向其指導相關干預方法,并消除其負面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改善其睡眠質量[3]。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取耳穴埋豆:采取辨證取穴方法,主穴為神門﹑皮質下﹑交感﹑枕。配穴主要為心脾﹑兩虛取心脾胃,心虛膽怯者取心﹑膽,心腎不交者取心﹑腎及三焦穴,肝火擾心者選肝﹑膽,痰熱擾心者配心﹑脾﹑三焦穴。對患者所選取的穴位采取探棒按壓,以找出敏感點進行按壓,以壓痕為埋豆標記;對耳廓采取75%酒精進行消毒,使用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壓痕進行貼敷,同時使用合適的指力對每穴進行1 ~ 2 min按壓,使其出現酸麻脹痛熱感。每天進行4 ~ 5次按壓,每穴10 ~ 15 s,在患者睡前半小時進行1次按壓,以患者感覺耳廓發熱微痛為準。進行單耳貼壓,2 ~ 3 d后對另一側耳進行貼壓,于每次透析期間進行更換。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4]。
(1)治療效果:于2組治療后評估;如患者失眠癥狀消失,評為顯效;如患者失眠癥狀改善明顯,評為有效;如患者失眠癥狀無改善,評為無效;總有效率 =(顯效+有效)/ 總例數×100%。
(2)睡眠質量:分別于2組治療前后,采用阿森斯失眠自評量表(Athens insomnia self rating scale, AIS)評估,評分≥6 分,則判定為失眠。
(3)生活質量:于2組治療后,采取SF-36量表對2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5個維度,分別為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各項滿分均為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4)治療滿意度:采取自制滿意度問卷表進行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 =(非常滿意+一般滿意)/ 總例數×100%。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以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7.86%,實驗組在2組中更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對比[n(%)]
治療前,2組AIS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2組AIS評分均比治療前低,同時實驗組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AIS評分對比(,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AIS評分對比(,分)
注:與組內治療前對比,aP<0.05。
?
經過治療,實驗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后SF-36評分對比(,分)

表3 2組治療后SF-36評分對比(,分)
?
實驗組治療滿意度為100.00%,參考組治療滿意度為71.43%,實驗組在2組中更高,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滿意度對比[n(%)]
失眠癥屬于我國中醫學中“不寐”范疇。采取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大多為腎功能衰竭終末期,其臟腑衰敗﹑脾腎氣虛,加之長期透析消耗氣血,造成心失所養,進而引起失眠;或經透析肝氣郁結,肝火擾心,導致心神不安,陽不入陰,陰不斂陽所致失眠。耳穴能溝通人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人體生理﹑病理和其存在聯系。
中醫認為,耳和五臟六腑關系密切,十二經脈之中六條陽經在耳部,長期刺激耳穴可對全身氣機予以調節。該療法以神門﹑皮質下﹑交感﹑枕為主要穴位。神門是心經之原穴,原穴善于治療五臟疾病,因此神門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之功效,已有研究證明刺激神門穴能有效提高左右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對大腦的血供起到改善效果,因而對緩解頭昏和頭痛有明顯效果[5]。皮質下以大腦皮層為代表區域,具有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或抑制性,促進神經過程平衡,從而對睡眠功能予以改善;交感﹑枕區能改善神經紊亂,從而起到安神效果。本次對患者采取辯證耳穴埋豆,針對不同的癥型采取相應的穴位埋豆,其中虛證多屬脾﹑胃虛,陰血不足,則采取脾﹑胃﹑腎及心穴,起到補養心脾及養心安神的效果[6]。存在肝火擾心者,常因肝火亢盛及上擾心肺造成,為此采取肝﹑膽等穴,以起到瀉肝火的作用。存在痰熱擾心者,采取脾﹑胃及三焦穴,能夠獲得清化痰熱及和中安神的效果。王不留行籽能夠起到活血祛瘀及通經活絡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7.86%,實驗組在2組中更高,P<0.05。治療前,2組AIS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2組AIS評分均比治療前低,同時實驗組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經過治療,實驗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實驗組治療滿意度為100.00%,參考組治療滿意度為71.43%,實驗組在2組中更高,P<0.05。提示,耳穴埋豆的治療的效果相比較常規心理干預治療較好。
綜上所述,耳穴埋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癥的治療效果較好,可改善其睡眠質量,提升其生活質量,提供其治療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