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霞 于萌
(威海市立醫院,山東 威海 264200)
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引起該病的原因包括勞累過度﹑消化道炎癥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其他器官組織損傷之后造成消化道感染等情況,其特點是發病急﹑發展迅速﹑死亡率高等,可降低患者的血液循環情況,危及其生命安全,需要及早進行有效的治療,以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1]。臨床上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多采用的是內鏡治療,但再出血的比例依然在30%左右,這為臨床治療帶來了一定的挑戰[2]。因此,需要重視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常規護理重視的患者的出血情況和其他病癥,對患者心理變化一般是忽視的,在不良情緒下患者容易出現應激反應,這對于出血情況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預后效果較差。本次對2022年1月—2023年1月威海市立醫院進行內鏡治療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護理分析,報告如下。
本次調查的是2022年1月—2023年1月威海市立醫院進行內鏡治療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9 例,年齡區間為22 ~ 73歲,年齡均值為(46.38±2.57)歲,出血至入院治療時間區間為為3 ~ 25 h,平均治療時間為(12.05±3.07)h;對照組男性27 例﹑女性18例,年齡區間為23 ~ 75 歲,年齡均值為(47.02±2.61)歲,出血至入院治療時間為2 ~ 24 h,平均治療時間為(12.13±3.02)h,2組間一般資料無較大的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 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為上消化道出血;② 知情并自愿接受本次調查;③ 均符合消化內鏡治療的指征;④ 精神和意識正常,可正常溝通。
排除標準:① 其他消化道疾病;② 合并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免疫疾病以及血液疾病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護理方式是常規護理,給患者介紹內鏡治療的相關流程,并進行心理疏導,叮囑患者術前注意事項,指導其飲食﹑用藥和運動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護理方式是綜合護理。
(1)術前護理: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主動與其進行交談,了解其既往病史﹑禁忌證﹑飲食習慣﹑胃鏡檢查結果以及臨床癥狀(嘔血量﹑黑便﹑形狀及顏色等)等,對其病因進行初步評判,并確定其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觀察其心理狀態,若有異常及早進行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根據以上情況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給患者輸血。若嘔吐嚴重,護理人員可將床頭一側抬高,指導患者頭部偏向一側,方便對口腔血液進行清理,防止誤吸或感染情況。該病病情發展較快且較為嚴重,護理人員需要盡快給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內鏡治療方面的情況,緩解其負面情緒,并對治療有一定的信心。
(2)術中護理:術前15 min,護理遵醫囑給患者服用利多卡因凝膠,并密切觀察其是否存在過敏情況。若無異常情況,可將內鏡置入咽喉部,并指導患者做吞咽動作,方便內鏡順利進入消化道。術中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并協助患者調整體位,給患者鼓勵和安慰,緩解其緊張情緒。若病情嚴重,可給予輸液和吸氧,必要情況下可停止內鏡治療。
(3)術后護理:術后監測患者各個生命體征,觀察其是否存在頭暈﹑心悸以及腹痛等情況,在患者恢復良好之后轉入病房。護理人員告知家屬和患者治療情況和術后注意事項,避免出現不良情況。叮囑患者盡量臥床休息,可將床頭抬高約30 °,減少胃酸的腐蝕,減少胃內容物的誤吸,并對口腔衛生進行清潔。術后飲食是極為關鍵的,指導患者進食細軟﹑清淡,從流質食物開始,細嚼慢咽,并注重營養均衡。存在出血情況時,要停止進食,在有效止血之后可進食溫熱的清淡的流質食物,使胃腸蠕動逐漸恢復正常,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飲食,直至恢復正常飲食。要注意的是不可進食油膩的辛辣的食物。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患者的特點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語氣溫柔,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需要告知其治療后的注意事項,以免再次發生。每天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告知其患者和家屬,消除其內心的疑慮,使其對治療有信心。將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告知給醫生,并對護理方案作出及時調整。保持病房環境清潔衛生,定期通風,調整到適宜的溫濕度,提高患者的舒適感,進而可緩解其煩躁的情緒。叮囑患者出血期必須臥床休息,并且調整其體位,以舒適為宜。如存在嘔血的情況,可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窒息情況,可將下肢稍微抬高,確保患者的呼吸順暢。定期為患者翻身﹑按摩和擦洗,確保血液正常循環,減少壓瘡的發生,做好口腔的衛生清潔工作。護理干預盡量在白天完成,避免夜間操作對患者睡眠造成影響。若患者存在腹膜刺激或者腹痛等情況,需要及時報告給醫生,并給予相應的處理。
(1)護理效果的評價標準,顯效為患者無出血,其他癥狀也消失,可恢復正常生活;有效為患者輕微出血,其他癥狀有所改善,基本可正常生活;無效為沒有達到以上兩個護理標準,顯效和有效之和為護理總有效率。
(2)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3]對患者術后的生活狀況進行評估,包括生理機能﹑心理健康狀況﹑軀體功能﹑精神狀態﹑社會能力以及角色心理狀況等,總分是100 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狀態越好。
(3)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持續出血時間﹑再出血率﹑手術時間。
以上數據在SPSS 26.0 軟件中處理和分析,將其表示為%或者是()組間比較選用的是χ2檢驗或t檢驗,在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護理效果方面顯然是高于對照組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SF-36 評分較高,住院時間﹑持續出血時間和手術時間較短,相比于對照組來說有著較大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2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
觀察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較高,再出血率較低,和對照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一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的情況[n(%)]
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止血,提高一次性止血成功率,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做好預防措施,減少再出血的情況,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效果方面高于對照組的,P<0.05。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較高,住院時間﹑持續出血時間和手術時間較短,P<0.05。觀察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是97.78%(44 / 45),再出血率是4.44%(2 / 45),而對照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是68.89%(31 / 45),再出血率是22.22%(10 / 45),P<0.05,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證明綜合護理干預在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可減少再出血率,提高患者的一次性止血成功率和臨床治療效果。這是因為綜合護理是從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這3個階段開展護理干預,告知患者關于疾病和內鏡治療的健康知識,并叮囑患者需要配合的情況和注意事項,做好術后的護理工作[5]。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內鏡治療中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出血風險,減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的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