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帆 丁兆寶
(1.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37; 2.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3)
近20年來,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在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系列關于教科書處理的方法,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和思路(見表1),既有著重從內容處理、思路處理、結構處理、形式處理等方面切入的,也有綜合以上多方面展開論述的。[1][2][3][4][5][6][7][8][9][10][11][12]可見,在實際教學中,對教科書有效、良好地處理至關重要。但是,學者和教師很少從教科書邏輯和學科邏輯上展開研究和實踐。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針對新教科書的教學處理,更需要從更高層面的學科邏輯進行探究。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地理2》中“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海洋權益”為例,探究新教科書的教學處理。

表1 教科書處理方法或思路總結
教科書作為知識傳承的工具和學校教學的基礎,遵循認知規律,以系統、科學的方式呈現學科知識,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13]學者經過對現有教科書的分析,總結出兩種教科書邏輯,[14]即按照學科發展邏輯體系或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組織和編排教科書內容。
學科邏輯是按照一定的理論方法,將學科中的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而形成的特定結構,[15]可指導知識結構化、把握學科獨特思維方式培養的重點與方向。[16]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邏輯,應當以人地關系為基礎來構建(見表2)。[17]

表2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邏輯
教師的重要使命是厘清教科書內容邏輯,對接學科內在邏輯,尋找教科書規律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契合點。
關于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在綜合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人教版必修《地理2》依次安排“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維護海洋權益”兩部分內容。關于“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教科書以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為例,說明我國海洋發展戰略及其重要意義。教科書圖文并茂地陳述我國海洋國情,這也是我國海洋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重要的海洋發展戰略。教科書以“一帶九區多點”的海洋經濟開發格局為例說明海洋經濟開發,以配圖及海洋國情說明我國海洋資源的分布和開發潛能,并說明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的必要性。“維護海洋權益”部分緊緊圍繞新課標的要求組織內容。教科書通過示意圖,詳細說明海洋權益的重要概念;通過三沙市、永興島、釣魚島等位置示意圖,地圖,航空照片等材料,說明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實際教學中,在整體邏輯框架構建上,本課沿襲了教科書內容的邏輯:從海洋資源到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再到權益維護。教學中需要注重內在邏輯和聯系,讓學生明晰內在線索。比如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的關系,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權益維護三者間的關系。該部分教科書內容邏輯對接學科內在邏輯的切入點為“關于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重點需要把握人地關系(見表3)。

表3 “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教科書內容邏輯與學科內在邏輯
每一部分內部也存在內在邏輯。比如關于“開發利用”,教科書提供的內在邏輯是“利用方式—開發程度—產業結構”,這既是海洋戰略所重點關注的三個方面,也是“開發利用”對接學科內在邏輯的體現(見表4),關鍵在于把握區域視角。

表4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教科書內容邏輯與學科內在邏輯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既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也是重要的學科思維方法。教師厘清教科書內容邏輯,對接學科內在邏輯,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系統、科學、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學科知識,便可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思維方法。
比如,本課體現的一個地理核心素養就是人地協調觀,這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思維方法。“資源稟賦”即“地對人”,體現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開發利用”即“人對地”,反映人類如何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再到“環境保護”“權益維護”,以達到人地和諧共生。這種人地關系的內在邏輯,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
基于對內在結構的梳理,使得學生對海洋戰略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舉一反三,例如海洋礦產等其他資源,均有類似的思考方法和思維框架。內容上的大框架和小知識點的框架,都有類似的邏輯結構,可以通過舉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海洋戰略本質上是在處理人地關系之間的問題。
實際教學過程中,時間有限,而教科書課程設計容量較大,教學內容選擇要得當、合理。很多學者和教師都提出,在全面理解教科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對教科書內容進行順序的調整及增刪、對教科書結構進行調整、改變教科書的呈現方式。[18][19][20]另外,在新課改背景下,還要考慮核心素養的落實,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究空間。
“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是本課教學難點。對學生而言,相較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海洋權益的概念更為陌生。因此本課核心環節是“國家海洋權益的維護”,教學過程設置了相關情境和問題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海洋權益、為什么要維護海洋權益、如何維護海洋權益。
學生的認知邏輯與教科書邏輯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引導方法,幫助學生將教科書邏輯轉化為認知邏輯。首先需要設計問題鏈,驅動邏輯的轉換。
在教學中,通常創建合理梯度的問題鏈,使用關鍵問題驅動思考,同時以小問題來引領,降低問題進階難度,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引導他們獲取知識。[21]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建構的,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會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當中。學生往往通過適當的問題,產生認知矛盾,從而去理解問題、理解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對于“向海而生: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這一部分,教學過程是先引導學生根據相關資料,總結海洋環境狀況;基于此,提出典型案例“溫州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引導學生進行案例探究,具體問題設置如下(見表5)。

表5 問題鏈設置
問題3是希望學生獲取的核心知識,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容易,因此需要設計相關問題鏈。基于問題1深化對案例的認知;通過解決問題2,理解海洋戰略中具體措施的價值。靈霓大堤的建設,雖然實現了陸海相連,但是導致了生態問題,如南北海域不連通、水動力系統受影響、泥沙淤積、魚類洄游通道被阻滯。改造工程打開南北通道,水動力系統得到一定程度地恢復,泥沙淤積情況緩解,水質條件改變,為甌江流域的鱸魚、鳳尾魚“讓路”,恢復了繁衍棲息地。整個改造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海洋戰略,即不能只考慮對人類有利的方面,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引導學生深入、全面探究地理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以及地理實踐力。
情境教學是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基于形象的感知而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主動的、自覺的活動。新課程改革之后,情境教學的理念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也逐漸受到重視,尤其在2000年后,相關研究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在地理學科領域,高中地理學習通過文字、圖表、視頻、實踐等情境,獲知關鍵能力、發展核心素養。[22]
新課改背景下,需要培養學生在真實復雜情境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有針對性的問題,更要基于具體實例分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真實問題和情境非常重要,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2)能夠直指思維深處,引發學生思考,產生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3)體現地理學科特質。本課借助互聯網和學生既有知識創設熟悉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快速了解背景,并展開聯想、推理、思辨等活動,也有利于加深學習深度。
本課借鑒“情境、情感、情理”的教學設計思想,進行情境教學設計。以釣魚島的議題為例,首先,引導學生進入較為熟悉的情境;其次,激發學生的情感波動;最后,由情入理,進行學科知識學習(見表6)。

表6 引導學生置身具體情境,解決現實問題
在整體課程設計上,本課結合課標和“十四五”規劃中的“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內容(包括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設計以下三個部分:海洋資源和海洋經濟的發展(依據海洋發展現狀,推出海洋產業體系構建,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基于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海洋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構建可持續海洋生態;維護海洋權益,深度參與國際海洋合作。
在釣魚島情境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從各方面獲取證據,論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不僅有地質角度的證據,還有歷史和法律證據(見表7)。

表7 基于證據獲取的小組討論總結
教科書案例值得更深層次地挖掘。2012年,我國為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海南省設立三沙市,把永興島作為三沙市市政府駐地。永興島的發展不僅是我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例證,也值得從我國海洋權益的角度深入理解。
在海岸線極為曲折的地方,島嶼的存在對于領海基線的劃定具有重要作用,這是除島嶼本身資源價值之外更重要的價值所在,“一點”都不能少。
案例素材內容呈現形式豐富、類型多樣,教師可借助教科書案例,串聯各個知識點,構建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既有利于拓展學生學科知識面,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地理思維,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進行海洋產業體系分析時,需要聯系我國海洋基本國情、不同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程度、漁業資源開發的時序、產業結構的上下游關系等。
“‘一帶九區多點’的海洋經濟開發格局”案例值得深入挖掘,使其問題化、整體化、系統化。首先是幫助學生理解分布格局本身,“一帶”指海岸帶,“九區”指9個近岸海域,“多點”則是重點城市、產業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區。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理解“一帶九區多點”背后的內在邏輯。這一開發格局包含了海洋發展空間的合理創造、海洋資源的積極開發、海洋產業結構的升級。拓展藍色經濟空間,要立足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清晰規劃海洋空間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間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
教科書作為知識傳承的工具和學校教學的基礎,需要對其進行嚴謹、恰當地處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厘清教科書內容邏輯,對接學科內在邏輯,將教科書邏輯轉化為認知邏輯,引導學生掌握學科思維方法。在具體教學處理上,需要合理設置問題鏈,驅動邏輯轉換,設計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在細節上對案例進行深度處理,并且通過一步步的證據獲取,幫助學生習得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