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琴 王鳳飛
(1.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0; 2.浙江省春暉中學,浙江 紹興 312300)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年出版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說明》規定了高考的考查載體——情境,以此承載考查內容,實現考查要求。高考試題的情境是通過文字、數據、圖表的方式即紙筆形式進行建構的。高考命題離不開情境,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和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高考地理試題引入情境是為了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讓考生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使試題更有育人價值。
基于知識應用和產生方式的不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情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活實踐情境,這類情境與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實踐密切相關,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第二類是學習探索情境,這類情境源于真實的研究過程或實際的探索過程,涵蓋學習探索與科學探究中所涉及的問題。學生在完成情境任務時,必須調動已有知識,運用創新的思維方式。
高考地理試題情境一般可分為生活情境、生產情境、學術情境。以2023年全國卷(新課標卷、甲卷、乙卷)為例,選擇題1~5題、非選擇題36題為生活、生產情境;選擇題6~11題、非選擇題37題為學術情境。生活、生產情境素材接近學生實際生活,易于理解。但學生對學術情境比較陌生,面臨閱讀受困、理解力不足等問題。因此,理解試題情境是解題的第一步驟,具有重要意義。
【例1】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全球變暖背景下不同區域海岸線變化存在差異(見圖1)。甲站監測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海平面的相對變化,乙站監測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海平面的相對變化。

圖1 2022年全國乙卷第37題圖
(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
(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
(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
(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
例如,2022年全國乙卷37題(例1)是典型的學術情境,綜合考查海岸線的變遷,對學生理解情境的能力要求極高。教師需要對學術情境進行二次加工,通過概念解釋、表述轉化、信息凝練、數據整合等方式,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情境素材。首先,對該題的情境文字材料進行圖文轉換(見圖2)。再對該題的情境設問進行整合,進行二次開發,更改為:(1)分析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垂直方向的變化;(2)分析冰蓋消融導致的消融區陸面變化的方向;(3)描述甲、乙兩地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差異;(4)分析甲、乙兩地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的差異。

圖2 轉換后的試題圖片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在真實的情境中,與人類社會真實、具體的實踐聯通。[1]因此,所有的試題情境都必須真實可靠。真實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從學科邏輯走向認知邏輯,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例如,2023年新課標卷“青藏高原的草氈層”、2023年全國乙卷的“龍里豌豆尖”等題都利用了真實的素材創設試題情境,設計真實的問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收獲。
一般選擇題、綜合題是設置情境任務的兩種主要題型。近期,地理高考(選考)試題嘗試將繪圖與地理寫作作為情境任務,具有創新性。相較于單選題與簡答題,繪圖與地理寫作借助文字、圖像等多模態化的表征形式,可在標準化測驗中收集考生的過程性表現數據。[2]此類任務可以考查學生能否將日常語言與地理學科語言進行有意義的聯結,考查考生對學科大概念的理解,實現對考生高階能力的考查。
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的綜合題和野外題,均已要求學生繪制地圖或用地理圖表作答。在新高考的推進下,地理高考也開展了繪圖題的命制探索。2023年北京、山東、湖南(例2)等地高考試卷中已經出現了繪制或補全圖表的試題,實現了試題形式的創新。
【例2】甲河與乙河發源于某山地兩側。某科研小組調研發現,甲河流經地區的巖石節理發育、壓實等成巖作用相對較弱。下表示意兩條河流河源段測量點的水位高程(見表1)。根據表1數據,請補充兩條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變化曲線和圖例(見圖3)。

表1 甲、乙河流河源段水位高程數據

圖3 甲河與乙河河源段的水位高程變化曲線圖
高考命題注重創設多樣性的情境,同時也特別關注開放性、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任務設計,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例如,2023年6月浙江省選考卷第27題第(3)小題“有專家認為,‘南水北調’西線引水有利于黃河中上游流域的種植業發展。你是否贊同?試從水循環角度,說明你的理由”。2023年湖北省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卷第18題第(3)小題“該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創造了又一個中國奇跡,被新華社評為2021年度‘大國工程’。假設你是評委,請你給出推薦理由”。這類試題的任務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引領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從淺層思維向深層思維進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能夠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新命題、新問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
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并解決復雜的、結構不良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任務。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具有挑戰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展開對知識的理解、體驗、評價,從而獲得活化的、動起來的知識。
例如,2022年全國乙卷37題,試題設計了遞進式帶有挑戰性的問題鏈,通過一系列進階性的設問,要求學生綜合內、外力因素,對不同地點海岸線變化的方向和幅度進行描述、概括和比較。該題目一境多問,讓學生體會情境,融入情境,在情境中開展分析、綜合、評價等挑戰性的學習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突破“氣候變暖必然導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維定勢。
再如,近年來東西部電力供需方面出現新問題,即隨著多種新能源發電比例的提高,發電量增加的同時,我國出現了西部“棄風”“棄光”等現象,而東部用電低谷時電力出現冗余,用電高峰時電力又十分緊張。在現實情境下,出現了新問題——從能源生產和消費的角度考慮,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是結構不良的、待解決的現實情境問題。2022年6月浙江省選考卷第29題(例3)設置了這一現實的情境問題。學生除了要掌握西電東送、跨區域調配等地理知識,也需要掌握儲能技術、電能負荷的時間差異等其他學科知識,才能解決此類復雜的、結構不良的現實問題。
【例3】南方電網由廣東等五省區電網構成,并與港澳電網相連,大規模的西電東送是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廣東電網的調峰任務主要由西部送電承擔,省內的火電、燃機采取晝啟夜停的方式參與調峰,其承擔的調峰量在電力負荷高峰季節較為明顯。從調峰、調頻、電網安全穩定性及經濟運行要求來看,廣東建設適當的抽水蓄能電站是必要的。(圖表略)
(1)說出南方電網電力資源東西互補性強的主要原因。
(2)根據表中信息,指出廣東電網建設適當的抽水蓄能電站的合理性。
(3)分析廣東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對“西電東送”輸電效益的有利影響。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類認知的整個過程中,認知都有賴于情境,所知覺到的意義不可能獨立于對情境的解釋和適應。高考地理試題情境的最終目的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學科內容只有與具體的試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它的素養意義,反映學生真實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例如,2022年1月浙江省選考卷第28題第(3)小題“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蔚山與大邱的工業布局優勢”,2023年全國乙卷第1題“邵東打火機全產業鏈布局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2023年湖北省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卷第16題第(1)小題“說明A公司全面打通上下游資源的好處”均是以產業鏈為核心的試題情境。該情境反復出現是因為知識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顯現,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產業如集成電路產業,復雜產業如機械、汽車、飛機產業,多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協作,從而促進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全球范圍內的協作很容易受到鉗制而處于被動地位,產業鏈顯得更加重要,強調實現地域內(國內)的協作,以避免受到他國制約。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產業鏈相關的試題情境才反復出現在最近幾年的地理高考試題中。
總而言之,情境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基于問題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任務是獲得問題解決的良好途徑。在現實的試題情境里,學生的理解伴隨著情境發生深刻變化,有助于完成地理試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