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青瑩 龔正權 張 宇 甘忠銀 李權國
(1.襄陽市第五中學,湖北 襄陽 441100; 2.湖北文理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023年高考是湖北省實行高考綜合改革后的首年新高考。湖北卷地理試題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的基礎上,優化考試內容設計,加強開放性新題型設計,注重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考查。本文以2023年高考湖北卷18題為例進行分析,為探究地理核心素養在命題與教學中的落實提供參考。
2023年高考湖北卷第18題的圖文材料如下所示。
四川綿(竹)茂(縣)公路屬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動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車。公路起于綿竹市漢旺鎮,沿綿遠河上行,與茂北公路相接,全長56公里。沿線穿越龍門山4條斷裂帶,巖石破碎,暴雨多發,地質災害頻繁,河道演變劇烈,水文條件復雜,給項目選線、設計和施工建設帶來嚴重影響。如圖1所示,圖左示意綿茂公路位置,圖右示意綿茂公路局部景觀。

圖1 2023年高考湖北卷第18題配圖
2023年高考湖北卷第18題題目設置及參考答案如表1所示。

表1 2023年高考湖北卷18題題目設置及參考答案
根據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高考地理試題以真實情境為載體,考查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本組試題以汶川地震綿竹至茂縣公路災后恢復重建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地質災害發生后,次生災害誘發的災害鏈對河流地貌的影響。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要素變化導致的結果。
(1)必備知識
本題考查的主要必備知識包括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的綜合開發、主要地質災害的特點和成因、自然保護區的意義等。將河流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內容體系完整,有助于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2)關鍵能力
本組試題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獲取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學生中國地理的區域認知素養,也考查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知識遷移應用的綜合思維素養。
(3)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
本組試題涉及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和核心素養如表2所示。

表2 試題涉及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和核心素養
第一小題的設問為“分析震后綿茂公路沿線河床發生的變化及形成原因”。本題以地震災害的影響為第一限定條件,以河床變化為第二限定條件。結合材料中的“沿線穿越龍門山4條斷裂帶,巖石破碎,暴雨多發,地質災害頻繁,河道演變劇烈,水文條件復雜”,可以推導出本題應用災害鏈原理知識點。
許多自然災害發生后,常常會誘發出一連串的次生災害,這種現象就稱為災害鏈。自然災害發生呈現相互連接,彼此激發的特點。地震等原生災害,在危巖體、不穩定的斜坡、暴雨等致災因子影響下,可能進一步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災害鏈原理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災害鏈示意圖
地震發生后,可能誘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碎屑堆積物形成堰塞湖,誘發又一級的次生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誘發的碎屑堆積體進入河流,河床的形態變化則可能出現多種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地震誘發次生災害對河床的影響示意
情況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的碎屑堆積體體量少,未進入河道,河床形態基本不變。
情況二: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的碎屑堆積體體量較大,進入河道后可能使得河床局部擁堵,河流水位上升,河道局部出現彎曲,但河流上并未形成堰塞湖。
情況三: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的碎屑堆積體體量巨大,進入河道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隨著堰塞湖內水量增加,可能出現潰壩,大量湖水外泄可能導致壩體下游局部河段出現河床下切,河道收窄。
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搭建完整的知識框架,而且利于形成清晰的思維脈絡。結合試題材料,利用災害鏈的原理,將第一小題的解題思路繪制成思維導圖,如圖4所示。

圖4 地震誘發次生災害思維導圖
本題利用災害鏈的原理,重點考查學生對地質災害發生后河流地貌的演變的分析,強化對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能力的考查,進一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水平。
第二小題的設問為“綿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貓國家公園,工程該如何協調建設與保護的關系,請談談你的看法”。本題命題立意源于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第三章第三節:生態保護和國家安全的關系。結合試題“不可避免穿越大熊貓國家公園”可以得出,該地在工程建設開展前中后期,都必須兼顧建設和生態保護。
此設問與2016年新課標Ⅱ卷文科綜合第37題“交通建設與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變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題側重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重點生態區建設、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開發與保護關系的處理等。
第三小題的設問為“綿茂公路克服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創造了又一個中國奇跡,被新華社評為2021年度大國工程。假設你是評委,請你給出推薦理由”。本題可以從工程難度(地形、地質復雜、暴雨多發)、建設技術(高架、隧道)、“大國工匠”精神、工程成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等角度出發組織答案。本小題設問延續2022年湖北卷創新性開放性問題設計,通過角度新穎的設問形式,鼓勵考生打破常規,大膽創新。
綜觀2023年湖北卷三道非選擇題,18題的分值最高,為21分。三道小題的分值設置分別為12分、6分、3分。三小題設問字數差異大,分值差異大,可能使得考生審題答題時間分配不均。一般來說,試題命制時,應盡可能保證設問和選項字數相近,長度一致。字數不相近時,設問應該與小題分值相對應。
圖文信息的解讀分析,是高中地理學習的重要技能。綿茂公路沿線地勢起伏大,80%的道路需要在河流上架橋通行,和局部景觀圖相印證。但地質斷裂帶的位置等信息并未在圖中標注。同時,本題的地形圖比例尺較小,不容易結合地形圖推論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及其對河床的影響。本題的景觀圖展示峽谷中的高架橋,但通過景觀圖很難獲得建設與保護等有效信息。本題的景觀圖和地形圖無法起到補充試題信息材料的作用。
本組試題的第一小題為“分析震后綿茂公路沿線河床發生的變化及形成原因”。河床形態變化的原因,既存在時間上的前后連續性,也有空間上的首尾連接性。地震發生后,綿茂公路沿線河床可能變寬或變窄,河床可能抬升或下降。恰當的情境和精準的設問,才能使考生在解題時有的放矢。
2023年是湖北省全面使用新修訂統編教材后的高考元年。與前兩年高考湖北卷地理試題相比,2023年湖北卷地理試題對地理核心素養的達成度要求提高,核心主干內容的考查覆蓋面廣,案例選擇生活情境更加突出,考查目標維度的四個關鍵能力更加全面。基于該套試題的以上特點,結合復習備考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教學與備考建議。
明確材料范圍、明確限定條件、明確作答任務和明確作答要求,是精準審題的基本要求。新高考實施以來,地理試題往往在題干之中添加限定條件,例如限定材料范圍、限定方面、限定身份等。如第一問中的“河床”,限定了學生不能從河道、河岸、河谷、河底、河流等角度作答;第二問中的“不可避免”表達出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并重的觀點,在回答時則不能出現“以建設為主”或“以保護為主”的作答角度。
描述地理事物的時空特征,研究討論地理要素的時空變化是地理學習的基本要求,在了解地理事物基本規律特征基礎上,用變化的眼光,分析地理事物的演進規律,有利于地理規律的深度學習,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描述,是掌握地理規律和原理的關鍵。理解地理概念內涵,比較辨析相似的地理概念,有助于地理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夯實地理概念理解能力,強化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分析、綜合和評價等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
本組題第一問的關鍵詞為“河床”。河床亦稱河槽,是指河谷中被水流淹沒的部分,隨水位漲落而變化,其形態受地形、地質、土壤、水流沖刷、搬運和泥沙堆積的影響。河床與河道、河岸、河谷等地理概念有何區別?精準把握不同地理概念,其特征的描述詞也應該精準。通常描述河床用寬窄和高低、描述河道用平直和彎曲、描述河岸用凹岸凸岸、描述河谷用槽型V型等。真正理解地理概念內涵,增強描述和闡釋地理規律的能力,才能在試題創設的特殊情境中,增強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新修訂的統編地理教材顯著特點是案例多,活動多。教材在編寫中貫穿了大單元教學的理念,以學習任務為主線,通過案例的形式,整體設置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教師要“吃透”教材案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案例設置的原因。
教材是高考試題命制的本源。高考試題的命制始終遵循以教材知識為基本,進行重組和創新。本組試題的命題立意緊扣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根據保護區內實驗區、緩沖區、核心區的位置和功能,選擇合理的開發和保護措施。因此,“吃透”教材,不僅可以使教師理清楚教材編寫思路,還可以使教師更好地領會高考試題命制理念。
大單元教學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的基本單位和重要路徑。在新課程理念下,大單元教學過程不能是原有知識點的簡單相加,而應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進而提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本組試題以河流為中心,將高中地理課本中涉及的河流的知識點進行重組。將原本獨立的知識點,通過巧妙的情境設置串聯起來,全面考查了地理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綜合思維的方法分析特定區域的復雜地理現象,考查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大單元教學構建教學的整體意識,以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在落實教學任務的同時,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基于地理學科地域性、綜合性的特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主動發掘新材料創設新情境,開展探究式與開放式學習,讓學生發散思維,主動思考,真正提升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