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偉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需求不斷發生變化,事業單位也在不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尋求改革內生動力。為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創辦人民滿意單位,事業單位應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本文將簡述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意義和現狀,對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并基于內控視角提出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的具體措施,以期為事業單位的穩步有序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意義及現狀
開展內部控制,有利于事業單位規范經營活動,維護資產安全和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真實性,加強部門間聯動,促進有效溝通,進一步提高服務效能;有效防范廉政風險,建設和諧機關,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服務保障,促進有序發展。但是,由于受傳統管理模式影響,部分事業單位的管理體系落后,內控意識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針對財務風險制定相對應的內控對策,無法全面發揮內控機制的作用與價值。此外,審計監督滯后,重視事后查處、忽視事前控制,重視經濟責任審計、忽視效益性審計,無法動態改進與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建設。
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情況
事業單位以公益屬性為基本法理屬性,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為己任。由于大多數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或政府補貼,疏于經濟效益風險管理,這也是制約其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主要集中于管理風險、支付風險以及核算風險等幾個方面,其中,管理風險主要是指因管理機制滯后,導致財務信息不對稱,無法發揮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的職能;支付風險是指因財政預算安排收支與預算實際收支不符,而產生的預算經費調整的問題;核算風險是指因財經政策或財務制度變動,導致核算流程不合規、會計工作秩序混亂等問題。
事業單位想要依法治理、依規運行、按制度管理,首要任務在于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基于內控視角,事業單位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出現財務風險的誘因,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財務管理流程不暢。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事業單位不斷轉型升級再發展,但財務管理流程機制建設仍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之處,亟須改進。第二,預算管理不到位。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預算機制不健全,預算執行效果差強人意,仍存在經費開支超預算或無預算支出等問題,導致經費使用標準不清晰,全面預算管理流于形式,增加財政資金運行風險。第三,內控監督檢查制度不完善。財務監督乏力,會計信息失真,“一肩挑”變成了“一言堂”。更有甚者,根本沒有制定監督管理流程,也沒有專門安排監督人員,而是由不相容崗位兼職。第四,部分財務人員履職能力不強。由于專業水平有限,加之,在職培訓意識薄弱,導致財務人員以及審計人員等無法準確預測潛在風險點,而看不到的風險則是最大的風險。
在內部控制視角下降低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對策
完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 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內控工作不到位導致的。一方面,財務管理機制不健全,風險預警機制有效性不足,體系化建設有待加強,無法精準研判風險、排查隱患,全面有效防范應對管理問題。另一方面,化解風險挑戰能力不足,無法妥善高效處理突發事件,導致損失擴大。因此,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財務管理機制,重視內部控制建設,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防范體系,促進權力規范運行,推動財務與業務融合協同,全面提升內部管理質量。明確各崗位的職責權限與各項業務的辦理流程,避免不兼容崗位相互兼任現象,緊抓關鍵環節,把控財務風險點。前移風險管理重心,推動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控制,開展專項風險排查,實現風險前置化。
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作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規避徇私舞弊、私自挪用等違法行為,事業單位應加強業財融合,提高服務品質,保證全年財政收支平衡,有序開展各項工作。第一,以內部控制管理為抓手,夯實財務日常管理基礎,加強風險防控管理。重視部門間的溝通協作,減少事業單位能力的內耗,形成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控、合規監督體系,凝聚合力推進事業單位管理機制優化升級。抓好信息平臺建設,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打通財務信息與業務數據共享通道,提高財務處理智能化水平,動態掌握資金使用情況,有效預防財務風險。第二,加強財務預算體系建設。以信息溝通平臺為支撐,建立健全預算數據庫,抓重點、盯關鍵,做好專項資金的監管工作。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預算方式,制定合理的預算標準,不斷提高預算管理的規范性、實效性。第三,凝聚監督合力,推動部門間協作配合,創建全員參與編制和控制的預算管理模式,提高預算編制的精準性與合理性,促進事業單位內控工作效率整體提升。舉例來說,不同的預算項目,應采取不同的預算標準,制定多樣化的預算措施;針對人員經費,應安排專門人員負責審核、審批工作。針對公用經費,應由財務定額編制預算標準。這就需要財務與業務緊密協作,嚴格執行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建立財政支出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財務項目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行性,以提高預算執行力,防范財務風險。
提升財務人員綜合素質 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事業單位的改革舉措見行見效,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傳統的記賬、做賬,顯然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實際需求。因此,事業單位應全面貫徹新財會制度,高度重視在職培訓工作,找弱點、抓重點、出亮點,大力開展個性化技能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內控人員與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思想覺悟,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科學預判財務風險,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加強黨風黨紀和廉潔教育,提高政治素養,樹立紅線意識,筑牢底線思維,把穩思想之舵,嚴格遵守財經紀律和職業良知。與此同時,財務人員應加強自身建設,真正意識到財務風險防范的重要作用與價值,切實提高對風險預警能力和風險防范水平。此外,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深化績效工資制度,細化量化考核指標,確保核查監督到位,樹立重實干的導向,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于表現優異的人員,要給予適當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促進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力強化編外人才,推進政治吸納,引才、聚才,賦能發展。
建立健全內控監督機制 以內部控制管理為切入點,規范財務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內部監督管理體系。在預算標準制定之后,不可隨意更改,但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優化調整經費審批、報銷流程,促進財務目標與內控目標協同發展、互補互促。在監督體制建設過程中,要緊抓資金管理不松懈,動態監督資金流動的全過程,并依托信息溝通平臺,加強資金管理信息化建設,優化資金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清晰劃分崗位職責,壓實責任、狠抓落實,將風險防控責任逐層分解,落實到部門,量化到個人。針對重大事項,建立專門的集體決策制度,避免“一肩挑”向“一言堂”發展。拓展財務監督深度,嚴格執行預算管理制度,對于超預算或無預算等行為進行追責問責。針對資產處理或者財政資金調度等問題,應召開專門會議,促進權力得以正確、有效地利用,實現“掌權為公,服務為民”,打造廉潔、擔當的領導隊伍,從源頭上避免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等不良行為所帶來的財務風險。此外,全面推進依法執政,建立講效率、講原則的運行構架和運行機制,精簡管理層級、控制管理幅度、擴大管理半徑,實現合理行政、高效為民。推動完善機構改革,“大部門”分解為多部門,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與制約,開展動態審計,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綜上所述,內控管理水平以及財務風險防范能力是影響事業單位穩步有序運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事業單位應多措并舉,完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加強“業財”融合建設,抓關鍵、突重點,實現風險防控前置化,以規范本單位經濟行為,全面提升服務效能。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凝聚工作合力,動態掌握資金使用情況,有效預防財務風險,提高工作質效。雙管齊下,關注技能培訓與廉潔教育,樹立紅線意識,筑牢底線思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內控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內控監督機制,壓實責任落實到崗位、狠抓責任落實到個人,實現對權力運行的監督與約束,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為事業單位降低財務管理風險、實現社會服務目標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