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 陳智華 張美琴
■摘 要:新時代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精神價值引領。技工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窗口,是培育新時代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起航地、主陣地。本文從多元空間、多維拓展、多層融合對新時代技工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課 題:本文系“新時代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多元空間的建構研究——以南通工貿技師學院為例”課題(課題編號:ZCZ107)的研究成果。
2016 年,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1 年,“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技工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窗口,是培育新時代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起航地、主陣地。如何有效弘揚和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是當前技工院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必須研究探討的新課題。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里的偉大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彰顯著“愛國敬業、精益求精、心無旁騖、傳承創新”等綜合素養和精神品質。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將工匠精神的內涵定義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將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學生培育中,是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目標,幫助學生樹立“匠心”觀念的重要舉措,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一)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體現工匠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學校的每一面墻壁說話,發揮出人們期望的教育功能”。2022年,江蘇省南通工貿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組織宣傳部充分利用校園主干道、宣傳欄、教學樓及宿舍樓墻面等設施,作為宣傳工匠精神的媒介,讓學生身臨其境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通過電子大屏、學院網站、各媒體群,宣傳報道學院為弘揚工匠精神舉辦的比賽、獲得的佳績、開展的相關活動等,耳濡目染受到工匠精神的教育;利用校園品牌特色,充分發揮物化景觀的育人作用,如沈繡工作室、木雕工作室、茶藝工作室等展示體現工匠精神的工藝品,以寓教于物、寓教于景、寓教于心。
(二)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引領工匠精神
圍繞工匠主題,弘揚工匠精神,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學院通過邀請專家入校舉辦工匠精神的專題講座,組織開展“書香溢校園,共享好時光”讀書節活動、“青春心向黨、紅歌頌祖國”歌詠比賽、“自律和他律哪個更重要”辯論比賽、“書寫使命擔當、貢獻青春力量”評選和無償獻血活動等,充分調動師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展現師生們立志明德、激揚成才的風貌,深化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實現教育感化。
(三)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強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為技工院校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其融入學校制度和規范中,從而對師生起到導向和教育的作用。學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師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工匠精神科學化、合理化、高效化地深度融入學生的培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做事規范的習慣。
(一)在教學全要素中融入個體發展維度1.以本為本,思想育人
技工院校肩負著為國家輸送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隨著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整體提升,學院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在強化專業建設的同時,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從征訂教學用書入手,征訂《工匠精神》《職業素養》《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等讀本,要求教師借助思政課程這一重要載體,充分挖掘、弘揚其中的工匠精神。
2.夯實基礎,理論育人
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學院根據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把工匠精神的內涵在不同年級、不同環節中加以體現,如專業課的嚴謹、細致,活動課的“請進來”“走出去”,使學生能夠領悟和把握并踐行工匠精神。
3.工學結合,實踐育人
培育工匠精神,不僅要從理論層面認識,也要在實踐中感悟,讓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實踐運用、概括總結,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實踐崗位專業操作流程和規范,崗位的職業素養、技能要求等,找尋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的差異,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不斷總結、改進、提升、優化,真正實現工學一體,產教結合。
4.以賽促練,激勵育人
通過激勵學生參加專業技能比賽等競技性活動,將大賽的規范性操作融入課堂實踐教學中,并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沿性,倒逼學生加強自身技能的學習。學院劉祥同學摘得第六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狀元”桂冠,學院張嶸嶸老師在2022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廈門國際賽財務機器人(RPA)技能賽項比賽中獲得教師組金獎……通過宣傳、獎勵在各類技能競賽中獲得佳績的師生,激勵優秀學生不斷磨礪技能,爭創佳績,樹立榜樣,帶動全體學生共同提升。
(二)在樹人全過程中滿足精神追求維度
一是從認知層面上,讓學生認識到新時代工匠精神與愛國主義本質相契合。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離不開大批技藝精湛的產業工人的支撐,技工院校的學生應該成長為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
二是從行為層面上,將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解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以愛國主義為基本價值觀念,喚醒工匠意識、磨煉工匠意志、培育工匠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道德觀、價值觀。技工院校學生要以“學徒”的身份展現“匠心”的人格魅力。
三是從精神層面上,將愛國、奉獻等價值觀融入工匠精神的實踐教育中,通過實踐將認知轉化為思想,再內化為德行修養,從而實現愛國主義和工匠精神的升華。
(三)在社會責任感中構筑理論體系維度
一是了解我國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發展的歷史脈絡、古今中外的不同理解,緊跟國家戰略發展的步伐,正確定義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精髓。
二是明確技工院校學生各階段培育的目標和方向,遵循教育的規律,根據教育教學實際,挖掘工匠精神和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相契合的元素。
三是制定并規范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計劃和評價標準,采取有效實施方案。
(一)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及保障功能
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技工院校及相關企業的實際,搭建協同保障平臺,有效組織校企深度合作,給予政策、制度、資金上的支持,為多方合作發揮橋梁作用。
(二)學校應明確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創新培育路徑
學校應通過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等方式,全方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踐機會,幫助學生不斷積累經驗,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錘煉工匠精神的“匠心”。
(三)企業要強化工匠精神的實踐鍛煉,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企業要通過選派優秀員工參加培訓、骨干對外交流、建立技能培訓制度等培養方式,確保人才培養方案與需求實現良好對接,在提升企業整體品質的同時,培養企業“匠技”人才。
通過政府保障,深化校企有效合作,用工匠精神引領文化建設,將校園培育對接企業文化,再融入學生社會能力,讓學生在各種鍛煉中具備知行合一、主動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以一絲不茍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投入學習和工作中,從而具備“職業人”和“社會人”的綜合素質。
在國家推動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學院結合實際、立足當下,創新路徑,以工匠精神為標桿,不斷創新新時代技工培育的教育教學方式。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技工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校企深化合作培育研究等,進而弘揚和培育新時代技工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 胡立君,吳俊熠.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新論)[N].人民日報,2020-12-30.
[2] 時憶寧.高黃炎培職業道德教育思想對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啟示[J].大理大學學報,2023(1).
[3] 朱林.習近平青年觀視閾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20(8).
[4] 畢晶晶.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7).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