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琴琴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同時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共同參與,即家校共育,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如何在職業學校中有效地開展家校共育,是值得很多職業學校教師認真思考的課題,本文就立足職業教育實際構建家校共育模式進行探索。
■關鍵詞:職業教育;家校共育;家長課堂
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分為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大部分家長會毫不猶豫地送自己的孩子進入普通高中學習,而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這說明很多家長還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職業教育,有的家長甚至因自己的孩子在職業學校就讀而感到自卑。其實不論是職業學校還是普通高中的學生,都是處于青春期階段,有相似的特點,需要社會認同,當然也不能缺少來自家庭和學校的認同,而能獲得家庭認同對學生增強自信心成效性會更大。如果職業教育能引起所有或是大部分家長像普通高中家長那樣的關注度,那么,職業教育也就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價值和作用了。
在普通高中,家校聯系最常見的方式是開家長會,而且作為普通高中的學生家長,對于家長會會非常重視,因為這也是家長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最好機會,教師也會很重視家長會,任課教師都會出席,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家長缺席。教師和家長也易于達成共識,便于共同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
而在職業學校,開家長會的次數沒有普通高中多,家長的參與積極性也不是很高,其中的很大原因是家長不夠重視,甚至可能會因工作、生意或是其他原因而放家長會的“鴿子”。所以在職業學校,家長會就成了一個很少或是很難采用的家校共育方式。
很多家長在孩子取得一定成就后,會感到驕傲和自豪,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辛苦付出,才會有甘甜的回報。那么,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缺席家庭教育的助力。當然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不少困難,而且不能光喊,只有家庭教育有效落地,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家校共育。要讓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發揮助力作用,就需要引起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有效關注。
前面也有提到,就學生的認同感問題而言,如果家長能足夠關注孩子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并能使其優點發揚光大,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孩子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家長自然會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所帶來的家庭教育成就感,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那么如何讓家長關注或者學校如何促進家長關注職業教育呢?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作為職業院校教師,筆者經歷過這樣一件事。在一屆高職班軍訓結束后,剛好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中有一個親子活動項目。為了能進行一個有效熱身,筆者先在班內策劃開展了一個親子活動,內容很簡單,就是邀請家長來學校與孩子一起包餃子。這個設想剛開始提出時,有很多學生因自己的家長可能沒空或因距離太遠等而無法確定家長能否出席,于是在這件事定下來之前,筆者先在家長群里發了個活動意向調查,收到了很多家長的反饋,同時家長們還提出活動內容除了包餃子還能不能制作一些自己當地特色食品的建議,但考慮到食材和工具的煩瑣性,最后還是確定包餃子,結果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贊同,時間就定在孩子們返校的那一天。經過家校共同努力,家長和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親子活動時間。相聚的時間總是短暫的,這次活動之后,家長們又陸續地開展了幾次家長之間的互動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家庭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學校教育,同時也助力了職業教育的有效發展。
基于此次實踐活動,筆者對可行性的家校共育進行了思考。要引起家長對職業教育、對學校的關注,先要讓家長有可參與的意愿,比如上述筆者設計的親子活動包餃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而且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能更多發揮家長的特色專長,同時又是服務于孩子的一件“小事”。因此,教師在設計家校共育活動時,應從家長能和會的角度思考,挖掘其中的可行性元素。基于此思考,在設計家校共育活動時就圍繞著可行性展開,先是通過學校教育增強學生職業理想意識,然后再了解學生家長是否有相應技能,并明確這種技能不在于高低貴賤,而是在于呈現和發揮,降低技能的門檻,這樣有利于更多的家長參與其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發展模式。
在得到家長相應關注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可行性的項目作為家校共育的連接點,并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筆者前不久參加了一次中職特色課程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筆者發現,原來中職課堂也可以走出去、引進來,踐行此次培訓的學習理念,筆者考慮如何讓家長走進來,讓其適當參與學校教育,使其更好地融入其中,并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局面。
(一)家長開放日
要辦好家長開放日活動,需要完善學校制度,如每隔一段時間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這樣家長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簡單的思路是可以邀請家長進入校園參觀,或是邀請家長進入課堂,設計一些家長能積極參與的活動項目,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達成對學校教育的深入了解。相信通過這樣的活動,也會使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更加順暢。因為很多親子關系不融洽的原因就是溝通不暢,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順利疏通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渠道,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家長技能微課堂
通過邀請班內有技能的家長進入班級課堂,讓家長和學生共同感受課堂魅力所帶來的不一樣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長有一種自豪感,同時也讓家長有機會體驗教師上課的過程,使其能更好地理解學校教育的不易。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某位家長有茶藝技能,教師利用某一節課的時間,讓這位家長在課堂上展示茶藝并進行講解,既發揮了家長的技能特長,又能很好地帶動學生的互動參與,這遠比專業課老師上課來得更加有趣味,也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課堂感受,實現了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三)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可以以學校或是班級為單位,家長通過參與親子活動,學習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從而避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溝通障礙問題。如在學校運動會或是大型、小型活動中,都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相應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活動中感受不一樣的家庭氛圍。其實,這一點一些幼兒園做得蠻到位,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類似的親子活動越來越少,如果職業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也能定期開展此類活動,相信會帶來不一樣的活動效果。
(四)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文化被商業化,一些傳統的習俗也漸行漸遠,如在課堂上問學生對某個傳統節日的了解如何,大部分學生是一知半解的。雖然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可以通過百度來搜尋,但如果能把一些懂習俗的家長請進學校,與學生們分享相應的傳統文化的民俗,或是參與某些傳統小吃的制作,也是一種不錯的交流方式,而且學生會有從書本上了解完全不一樣體驗和感覺,這樣會更有意思。同時,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一定的益處。將此類活動作為家校共育的契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家校共育需要多方共同參與謀劃,也需要在運作過程中不斷創新形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和不一樣的家長、不一樣的情況,活動形式要有變化,相關計劃要有一定的彈性,這樣臨時變動的調節空間就相對更大,也更有利于共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同時也要在制度上進行完善,不斷激發學生家長的參與積極性。鑒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如果沒有一定的激勵制度,那么很難激發學生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主動性。
在整個家校共育模式構建過程中,也需要第三方的助力,也就是社會教育的合力,畢竟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三方共同合力,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職業教育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1]徐璇.中職家校共育實效提升的路徑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23(3).
[2]高秉祥.“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創新與優化[J].甘肅教育,2022(1).
[3]王著元.家校共育有效途徑新探[J].教書育人,2022(11).
[4]張陸陸.淺談家校共育促進學生成長[J].家長,2021(5).
[5]傅國亮.新時代家校共育的再認識[J].中華家教,2021(1) .
(作者單位: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