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摘 要:社會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為技工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挑戰。在新形勢下,各院校有必要探究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本文重點探究技工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并提出幾點完善建議,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教育管理
技工教育作為職業教育核心構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技術工人的重要任務,在教育管理中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能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技工院校要與時俱進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推進教學改革。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指學習與工作結合,提倡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勞動,關注生產勞動和教育的融合。“工”特指勞動和企業環境,簡單來說是學生到工廠實踐。“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對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簡單來說即在校學習。對于技工院校而言,探究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來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人才培養和崗位需求無縫銜接的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工匠精神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目標一致,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遵守職業道德準則,梳理職業生涯方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知行合一,成為德技兼修的技能人才,所以工匠精神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致的目標。
第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不精準。據調查,部分技工院校在培養人才時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培養,教育理念陳舊,技工院校過于關注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美育、職業素養和德育的培養,背離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能力的要求。
第二,企業參與不夠深入。據調查,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因企業參與意愿不強,出現了“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因為一些企業在技工院校辦學價值上認識不到位或者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所以無法主動地參與人才培養,導致技工院校在教學中缺少企業核心的生產理念和文化價值觀,技工院校課程內容缺少創新力和生命力,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影響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果。
第三,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技工院校不僅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學生基本素養、職業道德和德育素質的培養。部分技工院校存在重視技能課程,忽略道德素養培養的問題,課程搭配不夠合理,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以核心課程為主,未能將第二課堂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學生提供的課外活動不夠豐富,文化環境氛圍不夠濃厚,未能將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滲透工匠精神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發現,工匠精神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工匠精神的內涵之一就是愛崗敬業,高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技工院校要基于學生的職業技能來落實培養目標,將關注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特別是工匠精神上,要在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構筑健全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來約束學生的各種行為,技工院校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嚴格規范的制度約束,能讓學生按章行事,改掉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便其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上約束自己。同時技工院校在課程規劃和設計上也要體現工匠精神,比如關注學生需求,在實踐課程上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感受動手的行動之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同時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引路人作用,在備課、課堂教學和課下評估各環節,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為學生樹立典范,讓學生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二)基于工學結合模式構建德能學分體系
技工院校可以將職業素養學分分為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兩部分,其中必修學分為32個學分,選修學分為4個學分,共計36個學分。技工院校必修學分不可替代,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學習興趣選擇至少一個模塊進行選修,最終累計達到4個學分即可。同時技工院校也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在線學習獲取對應的學分。總的來說,大力推廣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對接學業與就業,保障學生今后的就業質量。
(三)優化人才培育目標
在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技工院校要結合課程內容,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以數控機床專業為例,可以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行為規范,使學生具備職業道德,熟練掌握數控機床維護技術、數控加工工藝,懂零件生產、管理,德技雙修,具備理想信念的技能人才。為實現上述培養目標,可以將總目標分為三個階段性目標,即學徒工的培養,實習工的培養,熟練工的培養。在培養學徒工期間,針對生產現場進行6S管理,學徒工要懂得如何維護設備,自身技能水準要達到鉗工初級水平。在培養實習工階段,實習工要規范工作態度和行為,能掌握一定加工理論知識,自身加工設計水準要符合標準,能繪制計算機圖紙,在機床維護保養上要實施有效的策略,同時在零件加工上要精益求精。在培養熟練工階段,對熟練工工作態度和行為做出規范要求,要求熟練工掌握加工設計、機床維護、產品控制等方面技能,職業道德水平較高,工作一絲不茍且具備創新能力,屬于復合型技能人才。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技工院校要改革傳統的專業公共課結構,堅持選修結合必修、課外結合課內的原則,在教學課程設置和規劃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職業道德。同時也要補充課堂知識,可以為學生設置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課余生活中鍛煉為人處世和團隊協作的能力,為后續的就業提供保障。比如可以舉辦文化藝術節活動,也可以舉辦攝影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培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同時參加各種比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上培養工匠精神。
(四)加強校企合作力度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技工院校要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學生通過實習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結合工作任務,完成工作目標,鍛煉理論和實踐結合能力。同時在企業真實生產環境中,學生也能發現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在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生產和成本意識。
同時,可以設立孵化基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技工院校要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做好專業發展調研工作,以企業需求為核心,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出調整,做好課程的規劃。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要主動地加入人才培育方案規劃和設計中,比如可以設立項目孵化基地,利用學校資源推進企業的創新發展,同時為學生實踐提供場所。與此同時,企業也可以設置學生工位,開展頂崗實習和訂單式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可派專業人員指導學生實踐,并在教學內容中添加企業創新的技術成果,通過此種方式來推進技術和知識的更新。在新形勢下,技工院校要打造專業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引進的門檻。技工院校也可邀請高技能人才來校為學生授課,這些高技能人才能結合企業現實的問題為學生進行集中講解,向學生提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提前了解生產實際問題,結合自身學習情況進行反思。
技工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基地,培養職業道德良好、能吃苦、會創新的德技雙修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技工院校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做好課程體系的規劃和設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還要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融合企業的先進理念和文化資源,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
[1]張茁苗,何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
[2]黃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9).
[3]王丹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育管理的創新思路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6).
(作者單位:廣東省職業技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