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爽 李想



【摘要】財政分權對于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著極大的激勵作用。文章以財政分權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為側重點,以30個省市2013—2022年的相關數據為研究對象,得出了兩個重要結論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以及財政分權能夠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兩個方面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調節作用,進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相應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財政;產業結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81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方面,隨著對外開放度的提升,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二產業不斷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地位的強化,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放權讓利,財政收支權利在政府間不斷調整,并在分稅制后穩定下來,這對于地方政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著極強的激勵作用。
財政分權是指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將財政控制權下放給地方政府,財政權力和責任向各級地方政府轉移有利于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因為各級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上更具信息優勢,從而能更好地提供當地發展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財政分權也使得地方政府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更為顯著,這是因為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針對當地投資項目的審批權,從而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對當地產業機構的變動施加影響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理清財政分權、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
自我國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政分權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林毅夫、劉志強(2000)通過研究財政分權改革對人均GDP增長率的影響發現財政分權能夠顯著作用于經濟增長,并認為財政分權主要是通過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來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詹新宇、劉文彬(2020)認為不同地區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異質性明顯,在財政分權體制下,處于不同層級的地方政府行為存在差異且財政分權影響實際經濟增長的路徑存在較為明顯的政府主導性質。由以上學者的研究可見,財政分權能夠有效地推動經濟增長。
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朱風慧、劉立峰(2020)構建空間計量模型,研究發現產業結構高級化顯著提升了經濟的發展質量。范慶泉(2020)采用面板門限模型,從實證角度檢驗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影響。張瑞等(2020)以黃河流域55個地級市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并認為產業結構高級化能夠驅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在財政分權與產業結構方面。郭杰(2004)利用簡易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政府支出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起到作用。駱惠寧(2001)、張宏霞(2010)認為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的投資的審批權,強化了地方政府直接進行投資的動力,這使得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產業投資,而中央政府則逐漸退出。周光亮(2012)通過研究省級面板數據發現地方政府趨向于投資短期內能夠顯著帶來經濟規模效應的第二產業,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較少,由此提出了應重新確定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強化地方政府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的相關政策建議。由此可見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政府能夠通過投資對產業結構施加影響。
由以上文獻可知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能夠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起著正向的促進作用,而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對當地產業結構施加影響力,然而財政分權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能否起到調節作用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通過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并對財政分權在產業結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調節作用進行實證分析與闡述。
三、研究假設
(一)產業結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假設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能夠有效地提高經濟發展的集約化程度,促進要素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優化配置,同時有利于鼓勵創新,增加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基于此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財政分權的調節作用
財政分權使得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針對當地投資項目的審批權,從而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對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動施加影響力。由文獻綜述中的既往研究可知財政分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聯系緊密,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財政分權對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著調節作用。
四、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3—2022年我國30個省市的數據為研究對象。采用熵值法計算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和環境規制。所用相關數據來源如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測算中各項二級指標的數據、全國和各省的預算內財政支出、實際利用外資、二三產業產值均來自于EPS數據庫和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測算環境規制的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及治理費用,以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相關數據來自歷年的《中國環境年鑒》、各省統計年鑒、環境生態公報和相關公開資料。
(二)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HED)。本文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定義,借鑒已有文獻從經濟發展、創新發展、均衡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六個維度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其中包含13個二級指標(表1)。本文利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賦權,進而得到能夠全面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
2.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升級(IS),本文采用產業結構合理化(RSP)和產業結構高級化(AIS)兩個指標維度來衡量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合理化(RSP),是對要素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耦合程度的一種衡量。一般認為RSP值越小,產業結構越合理。
產業結構高級化(AIS),本文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來衡量,如果該值呈現上升態勢,則說明經濟在向服務化的方向推進,產業結構在升級。
3.調節變量:財政分權(FD),財政分權的相關研究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但相關文獻對于如何恰當地測量財政分權程度,學界依然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根據陳碩、高琳(2012)的研究,現有文獻通常通過支出指標、收入指標和財政自主度指標來衡量財政分權,本文采用支出指標即省本級預算內財政支出和全國預算內財政支出的比值來衡量財政分權。

4.控制變量:實際利用外商投資(FDI)、開放度(OD)和環境規制(ER)。
實際利用外商投資(FDI)。本文利用各省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與各省當年GDP之比來衡量利用外商投資的水平。外商投資往往伴隨著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促進作用。
開放度(OD)。本文利用各省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之比來衡量。開放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對外開放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環境規制(ER)。本文采用原毅軍(2019)的方法來計算環境規制。環境規制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對污染公共環境的各種行為進行的規制,是一種正外部性行為。
(三)描述性統計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調節變量和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五、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計
模型(1)中i代表各省份,t代表各個年份,uit代表隨機誤差項,其中HED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是被解釋變量,RSP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是核心解釋變量,FDI、OD和ER則分別是實際利用外資水平、對外開放度和環境規制,這三個都是控制變量。下文將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兩個維度對模型(1)進行回歸,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回歸則是將模型(1)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替代成產業高級化指數。因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越小則說明產業結構越合理,產業結構高級化保持上升態勢則說明產業結構正在升級,故如果下文回歸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為負,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為正則說明假設H1成立。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經濟該質量發展的影響
本文首先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以探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首先以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為被解釋變量,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為因變量,并通過調整模型(1)中控制變量的個數,檢驗回歸結果的穩健性。表3報告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
構高級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回歸結果。由回歸結果可知,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RSP回歸結果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越小產業結構越合理,故產業結構合理化能夠顯著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AIS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故產業結構高級化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由于控制了時間效應,調整了控制變量,回歸結果依然顯著,故回歸結果是穩健的,由以上結論可以證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假設H1成立。
(三)財政分權對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調節效應
對于財政分權對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調節效應,本文依然選擇控制時間效應,對調節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4。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結論的可靠性,本文通過替換調節變量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據陳碩、高琳(2012)的研究,現有文獻通常通過支出指標、收入指標和財政自主度指標來衡量財政分權,本文實證通過支出指標來構建財政分權指數,現在則通過收入指標構建財政分權指數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即以省級預算內財政收入與全國財政預算內收入之比來衡量財政分權指標,回歸結果如表5。
六、研究結論
由以上研究可知,一方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財政分權能夠對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兩個方面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調節作用。首先,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能夠有效地提高經濟發展的集約化程度,促進要素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優化配置,同時有利于鼓勵創新,增加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因此要充分發揮財政分權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積極作用。其次,我國的分權體制還有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因此在財政分權改革的過程中,應進一步厘清央地政府的權責范圍,并遵循效率與公平、規范與公開的原則,細化各級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做到政府職能與支出責任相匹配。
主要參考文獻:
[1]林毅夫,劉志強.中國的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0:5-17.
[2]詹新宇,劉文彬.中國式財政分權與地方經濟增長目標管理——來自省、市政府工作報告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03):23-39.
[3]范慶泉,儲成君.環境規制、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20,30(06):84-94.
[4]朱風慧,劉立峰.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地級及以上城市經驗數據[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0,36(06):42-53.
[5]張瑞,王格宜.財政分權、產業結構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J].經濟問題.2020,(09):1-11.
[6]干春暉,鄭若谷.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
[7]陳碩,高琳.央地關系:財政分權度量及作用機制再評估[J].管理世界.2012,(06):43-59.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