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華
【摘要】政府在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德國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明確且高效的策略,顯著增強了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這些策略包括:為中小企業提供豐富的創新資金支持,并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推動合作創新和知識共享,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強調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并構建穩健的科技成果轉化系統。通過借鑒德國政府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關鍵策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創新資金投入,擴大投資領域;優化創新資金管理,提高資金效益;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注重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關鍵詞】中小企業;合作創新;創新成果市場化; 科技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273.1
★ 課題項目:山西省社會經濟統計科研課題-綜合重點課題“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機制-基于“專精特新”角度”,項目編號:KYZH[2022]016。
中小企業是國家和地區經濟韌性、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滯后,面臨生產工藝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弱、盈利穩定性差等問題,導致整體上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如何支持更多中小企業運用技術創新實現競爭優勢,對促進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享譽世界。根據歐盟2014年統計,德國超過42%的中小企業將新產品或新工藝創新推向市場,遠高于歐盟30%的平均比例。這一高水平的創新能力離不開德國政府對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有力和有效支持。本文將分析德國政府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方面的實踐經驗,并對其進行歸納和總結。
一、文獻綜述
中小企業具有巨大創新潛力,但由于資源限制,往往面臨研發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戰,構建創新生態對于提升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李大慶等(2013)認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與其它創新主體進行協同合作,而選擇合適的協同創新模式是建立協同創新體系的關鍵。為了選擇恰當的協同創新模式,科技型小微企業需要根據自身不同的特點和影響要素進行選擇[1]。薛捷(2015)認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應充分利用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積極拓展在區域內的網絡聯系,通過構建自身的知識網絡以獲取互補的知識資源[2]。劉文昌和姜騫的研究進一步補充,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提升內外部資源的配置效率來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和知識積累。構建戰略資源情報部門,制定適合的資源搜索戰略可以有效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對創新資源的探索與利用能力[3]。
創新網絡作為創新生態中的關鍵機制,構建了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和協同關系,促進了知識的流動、資源的共享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支持了創新生態的健康發展。趙作權的研究表明,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的關鍵路徑。聯合實驗室一方面為開發人員提供了頻繁接觸技術源頭的機會,另一方面為大學研究者提供了關注技術中間地帶乃至終端的機會。在聯合實驗室中,促進技術和知識在大學和企業之間交流與轉化的兩棲研究者發揮著重要的角色,是大學技術前沿和公司技術產品之間緊密聯系的紐帶[4]。
二、德國政府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的實踐
(一)提供豐富的創新資金支持,注重資金的有效使用
德國政府通過設立創新基金和創新計劃來解決中小企業自有研發資金不足的問題。中央政府的創新基金和計劃資金規模較大,資助領域多樣化,而地方政府的創新基金和計劃更貼近企業,提供更靈活的資助方式。例如,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9年推出了“ZIM”計劃(中小企業創新集中計劃),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涵蓋如工業、醫療、環保等領域,資助金額高達50萬歐元。在地方政府層面,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政府于2018年推出了“NRW.Innovationspartner”計劃,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咨詢和資助,并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這些創新基金和計劃的推出為中小企業的研發提供了豐富的資金支持,有力促進了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
為確保創新基金的有效利用,德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首先,他們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創新基金的管理和運用。其次,采用委托代理機制加強項目甄別,由專業代理機構按照政府要求對項目進行評估和篩選。既提高了項目甄別的質量和效率,又確保了專業性和公正性,并使政府能夠更多地專注于項目的監督和管理。此外,德國政府建立了公開透明的審批機制和健全的監管體系。綜合而言,德國創新基金的管理措施完善且嚴格。
(二)注重合作創新和知識共享,并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
德國政府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以促進創新資源的整合和優化。該國擁有眾多具有豐富研究經驗的、高質量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從而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為確保應用型科研院所有動力同企業開展研發合作,德國政府采取與其產業合作績效掛鉤的經費資助政策[5]。比如弗朗霍夫協會(Fraunhofer)成立于1949年,通過合同式科研為德國眾多的中小型企業承擔技術改造項目和技術創新任務,解決其在生產、開發、設計、工藝改造、質量控制等方面遇到的難題。政府提供給弗朗霍夫協會的機構性經費與其獲得的企業委托研發經費掛鉤[6]。
此外,德國政府還通過政府集群策動計劃鼓勵企業參與地區、國家和國際的創新合作項目,幫助企業拓展合作和交流渠道。自1995年以來,德國政府從國家層面連續推出了三個重要的集群策動計劃,分別是BioRegio計劃、InnoRegio計劃(創新地區)和GA-networking計劃(GA網絡),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以InnoRegio計劃為例,該計劃于1999年由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專門針對提升德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而實施。InnoRegio計劃鼓勵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以形成創新網絡。這種創新網絡的形成有效激發了德國東部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了其迅猛發展。
德國中小企業之間建立了廣泛的行業協會和網絡。這些協會和網絡在協調行業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和知識共享方面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潤滑劑”,這些協會和網絡提供了一個平臺,使企業能夠相互分享知識和經驗,建立信任關系,并促進技術和商業合作。
德國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創新生態環境的政策法規體系。為了促進技術和知識共享,德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引入了共享知識產權的制度,例如“開放式專利”(Open Patent)和“開放式許可證”(Open License)。這些制度允許企業或個人在專利或許可證保護下共享知識產權,以促進創新和合作。對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德國的《卡特爾法》在規定競爭對手合作的法律限制基礎上,允許合理化卡特爾和專業化卡特爾。為適應技術發展和數字化進程,德國政府采取中立立場對所有新出臺的法律法規進行“創新審查”,審查其是否有利于創新。在不違背消費者和環境保護監管目標的前提下,改變阻礙創新的規定,消除創新障礙并構建創新友好型監管框架。
(三)強調創新成果市場化,并構建穩健的科技成果轉化系統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創新成果市場化是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德國政府在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的項目中,重視對創新成果市場化的績效評價。在宏觀層面上,德國政府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績效評價機制,明確規定了創新成果的市場進入計劃、技術和經濟目標、對創新鏈整體價值貢獻以及有效協同度、報告制度等要求,而不僅僅是依賴于論文、專利或獲獎等顯性定量成果的評估。在微觀層面上,德國政府設計了全面、客觀、細致的創新項目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了協同創新項目中人財物的配置、協同網絡建立、激勵機制和組織架構等多個因素[7]。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從科研體系有效地向中小企業轉移,德國建立了成熟穩健的科技成果轉化系統。公共科研體系如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廣泛設立了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此外,還有許多獨立的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例如史太白經濟促進基金會)。協會、基金會、轉化網絡等組織在政府和歐盟的支持下,也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例如德國技術轉移聯合會、創新驛站等。這些機構通過科技成果推廣、技術轉移、技術咨詢、技術評估、技術商務等服務,幫助中小企業關注科研成果的商業化前景和市場需求,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和商業化。
三、經驗借鑒
(一)加大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投入,擴大投資領域
經費投入是科技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創新資金投入。針對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政府應靈活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如直接資助、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以滿足其多樣化的資金需求。此外,政府還應擴大對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的投資,如科技、制造業、服務業等,以促進各行業的均衡發展,提升整體經濟水平。
(二)優化創新資金管理,提升創新資金效益
創新資金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資源。為確保資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應進行精細管理和科學評估。首先,成立專門的創新資金管理機構,負責資金的分配、使用監管和效果評估。其次,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和評估標準,確保資金用于最具前景的項目。再次,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項目的創新性、可行性和潛在市場的評估,以篩選出有市場潛力的創新項目。最后,公開創新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制定有利于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合作創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首先,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來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積極性。例如,在向高校或科研機構提供經費資助時,可采取與產業合作績效掛鉤的經費資助政策,以激勵它們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其次,政府可以完善知識產權共享的相關法規和政策,為中小企業與各類創新主體的合作創新提供法律保障。通過健全的法律保障,合作方可以共同投入研發資源,共享技術成果和市場利益,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加速技術推廣和應用。再次,政府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通過制定合理化卡特爾和專業化卡特爾等法律法規,發揮反壟斷法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對中小企業合作創新的法律保障和支持作用。最后,政府需要保持前瞻性思維,確保法律監管框架能夠適應科學和技術的最新進展。采取中立立場對法律法規進行創新審查,有助于確保法律法規符合創新和發展的目標,并能夠促進創新和發展。
(四)注重創新成果市場化
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績效評價機制對于創新成果市場化至關重要。這一機制應能全面評估科技成果的綜合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確保創新活動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首先,綜合價值評價指標應涵蓋技術、經濟、市場、組織架構和協同創新等多方面,旨在全面評價科技成果的技術先進性、經濟效益潛力以及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等。其次,實際應用價值指標應涵蓋實際市場表現、用戶反饋和經濟效益等方面,旨在了解科技成果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以及用戶對其的接受度和滿意度等,從而更好地判斷其市場競爭力。綜上所述,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績效評價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創新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為了構建一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政府需要制定并實施獎勵和補貼政策,以鼓勵并推動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這些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代理、科技投融資等多種服務,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然而,僅有這些機構并不足以確保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樣關鍵。因此,政府應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支持,使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更加順暢、高效。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大慶,李慶滿,單麗娟.產業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模式選擇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24):117-122.
[2]薛捷.區域創新環境對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的影響——基于雙元學習的中介作用[J].科學研究,2015,33(05):782-791.
[3]劉文昌,姜騫.創新網絡和資源配置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兩棲創新的影響機理——網絡能力的調節作用[J].技術經濟,2018,37(04):85-90.
[4]趙作權.兩棲創新生態系統:我國高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新模式[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06):764-771.
[5]周華東.德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中國,2018(12):22-26.
[6]劉強.德國弗朗霍夫協會企業化運作模式[J].德國研究,2002(01):62-65+80.
[7]薛萬新.德國產學研協同創新驅動機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創新科技,2017(01):4-8.DOI:10.19345/ j.cnki.1671-0037.2017.01.001.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