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妮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來推動發展,加強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其中蘊藏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當今世界文明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中華民族能夠不斷前行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在不斷發展壯大,但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無論是輝煌的時刻還是低谷的時刻,其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一直未中斷,早已經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中。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是中國人民在歷史流變中,從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中不斷流傳、凝聚下來的寶貴財富,又反過來影響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的思想觀念。小到我們的生活習俗,大到我們的品格精神、價值觀念,這些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影響的印記早已深深地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經滄桑,依托著它強大的生命力,時至今日仍對我們的社會影響深遠,為我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然而,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其精華的部分,并且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依然能夠與時代接軌,對當代社會發展有積極影響和作用,最終在傳承與傳播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在發展過程中,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所積累的豐富的思想內容,是中國人民堅貞不屈、頑強奮斗的動力之源,也是中華民族能夠長盛不衰的精神信仰和追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演進中海納百川的結果,是國家統一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根基,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各民族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享中華文化發展的共識,更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身份意識”和“民族認同”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必然會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是命運共同體,即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的榮耀和損失都是相互依存的,各族人民要聯手共進,一同譜寫中華民族的光榮歷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強盛,離不開各族人民群眾統一的凝聚力、共同的努力奮斗,這也是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強調要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內容,扎實開展新形勢下黨的少數民族各項事業,賦予了少數民族事業新的內涵和歷史使命,以此來推動全國人民凝聚統一、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們尤其需要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思想凝聚力,為促進中華民族發展而不懈努力。這將為國家的發展打下扎實基礎,提供良好內部條件。
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鼓舞著我們繼續向前、不斷創新。提高全民文化自覺、加強對文化的理解、彰顯民族文化的自信,要著力在傳承保護與繼承發揚上下功夫。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諸多領域開展文化融合工作,但文化的傳承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還需要社會多元主體的配合。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們必須積極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此為基礎,激發各民族聯合奮起、共謀發展的精神動力,培育民族共同體能力,再創中華民族的輝煌。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我們治國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一直在復興之路上探索,歷史已經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擔負起這一重任。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限制了他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他們只能接受帝國主義的文化輸出,而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場,無法融合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民族文化,也無法形成共識。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明確提出了處理民族文化問題的中心任務,即抵御帝國主義的入侵。到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西方敵對勢力不斷試圖西化、分化我們,民族分裂分子在文化領域“去中國化”的意圖也一刻沒有停止。所以,要一以貫之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對黨的認同感,這既為我們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正確方向,也為民族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過去的百年中,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帶領廣大人民開創了偉大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并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聚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續寫文化建設的輝煌篇章。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時刻都不可缺乏正確的理論思維,時刻都不可缺乏正確的思想指引。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日益凸顯,如何推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各方需深入思考的問題。而在傳承過程中,離不開思想理念的更新和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激勵人們團結一致、兼收并蓄,弘揚文明古國之風,更能夠讓大眾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巨大力量,從而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安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歷滄桑歲月,繼承優良傳統,擁有巨大的創造性、影響力和感召力,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回首往昔,中華兒女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而自豪;立足當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興盛,使中國和中華文化吸引力大大加強;展望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不可阻擋,中華文明將會愈加燦爛奪目。在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以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強全面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建設,必將推動中華民族成為民族認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匯聚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之夢前進的磅礴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中蘊含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華,是當代人需要延續和傳承的財富。這些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涉及文學、醫學、農學、藝術學等方面,而且還有精神指引類、治國理政類的文化元素。在今天的傳承道路上我們要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充分挖掘這些傳統文化資源,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增強中國人民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這種探索不僅可以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還能讓其煥發新的生機。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推廣中,形成更加深刻的文化身份認同觀念,從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引領力和感染力。這種文化認同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熱情,而且能夠建立一種更加堅定的團結精神,進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只有文化認同,才能在更深層次上鑄牢全國各族人民對于國家、民族的根本認同,也只有文化認同能夠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對于中華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當今國際化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于傳遞中國的故事,傳播中國的聲音。因此,我們必須深度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以此為基礎,建立一條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切實提高全民族的中國文化認同感。
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不但要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深度發掘其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內涵,更要積極推動我們與時代的融合,以促進創新性發展。自古以來,法律不斷變更,事件不斷變化,風氣不斷改變,萬事萬物無不變化發展,文化的發展也從未停止過。而對于傳統文化發展而言,文化創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關于傳統文化的“承”,還需要強調一點,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善于進行創新轉化,不斷推陳出新。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前人傳承下來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有責任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以多元化手段來創新傳承形式。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文化表現方式上進行創新,將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付諸實踐。運用數字化、融媒體、短視頻、VR/AR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創新文化傳承形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也是贏得年輕人喜愛并使之“活起來”的現實選擇。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我們要堅定中華民族共同體信念,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時代發展的融合,不斷創新,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完善。同時,對文化強國建設而言,更是要把握好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新時代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依托新科技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還需要吸收“外來”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根脈所在,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精神源泉。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眾所周知,當今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常態化,一些不良文化的融入會給我國文化的發展帶來很多問題。基于此,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保持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要不忘本來,繼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要辯證地吸收外來文化,堅持“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為我所用”,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跨越時空和國界;要面向未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使中華優秀文化薪火相傳、與時俱進,成為當代社會延續中華民族血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文明多樣性已是當今世界文明的一個基本的特征,它也是推動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中華五千年文明始終以其開放和包容而聞名于世,在其同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互鑒過程中也不斷釋放新時代的活力。通過文明交流來消除民族文化隔閡,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來消除文化沖突,通過文明共存來消除民族文化的優越性,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這就是文化自信的最佳體現。
一個強國的崛起,不僅在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彰顯強大影響力,文化的影響力也需要大大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是以五千年中華優秀文化的發展和興盛繁衍為條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精神內涵,并轉化為國民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