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喬對“變古”與“復古”的創新重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變乃能復,復乃能變”
——吳喬對“變古”與“復古”的創新重構

2024-01-16 18:39:18樸智淑
理論界 2023年9期

[韓]樸智淑

吳喬(1611—1695)一生正處于明末清初的大變局時期,他親身經歷了社會大動蕩,在如此歷史巨變的亂世之際,他刻苦讀書,以敏銳的視角在各個領域都留下了著述,在詩學方面也是成就斐然。他在晚年撰寫的詩學著作《圍爐詩話》展開了以“意”為主的詩學主張,同時也包括新穎的詩學理論在內,其“變復”論正是代表之一。吳喬尤其對明代前后七子持不遺余力的批評態度,這有多重原因,其中之一是他認為前后七子所要恢復的“古”存在本質意義上的錯誤。吳喬為了拯救前后七子擬古弊病并樹立一套正確繼承詩歌傳統的重“意”詩學,對“古”賦予了全新定義,重構了與眾不同的“變復”論。下面立足于吳喬新穎的“古”“變”“復”定義,嘗試揭示其“變復”論的具體內涵、獨到之處和詩學意義。

一、歷代詩歌史論中“變”與“復”之分離關系

對歷代詩歌流變的探析,是從宏觀角度審視詩歌的一種研究方式,這不僅是關于詩歌審美創作歷史的把握,而且是對詩道本質顯現與隱沒的歸納,通過詩歌史的剖析要達到的目的是重新提倡詩歌理想。因此,在歷代詩歌史論中積累著諸多文人的不同論述,其關注點、切入的角度、倡導的核心可謂豐富多彩。例如,有些文人指出詩歌的流變是“勢”,如胡應麟曾言:“四言不能不變而五言,古風不能不變而近體,勢也,亦時也。”〔1〕“聲詩之道,始于周,盛于漢,極于唐。宋、元繼唐之后,啟明之先,宇宙之一終乎!盛極而衰,理勢必至,雖屈、宋、李、杜挺生,其運未易為力也”,〔1〕詩歌不能不因時而變,而且胡應麟從“盛極而衰”的角度概括歷代詩歌史,甚至指出“盛極而衰”是連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也無法違逆的必然規律。清人姜宸英還指出引發“變”的因素是“敝”,《五七言詩選序》曰“自春秋以迄戰國,《國風》之不作者百余年,屈、宋之徒繼以騷賦,荀況和之,風雅稍興,此亦詩之一變也。漢初,蘇、李贈答《古詩十九首》,以五言接《三百篇》之遺,建安七子更唱迭和,號為極盛,余波及于晉宋,頹靡于齊梁陳隋,淫艷佻巧之辭劇而詩之敝極焉。唐承其后,神龍、開、寶之間作者坌起,大雅復陳,此又詩之一變也。夫敝極而變,變而后復于古,誠不難矣。然變必復古,而所變之古非即古也。……夫六朝之頹靡固亦漢魏之支派也,唐人之變而新之,其霍然改觀固然矣,無亦富人之代居而不可以復識者乎。故文敝則必變,變而后復于古,而古法之微尤有默運于所變之中者”,〔2〕齊梁詩歌淫艷佻巧“敝極”,到了唐代“而后復于古”,即新變中還保留著“古法之微”。以上議論都關注到詩本身的“衰”“敝”而導致的“變”。

與之相比,有些見解則側重于人本身所擁有的“無窮”的多樣性引起“變”。明人曹學佺《吳湯日詩序》曰“是必我之才情識見,已造于古人之域,而后能周旋曲折,以合于變也。噫,變豈易言哉?李于鱗之《樂府》曰,擬議以成其變化。今觀其《樂府》,點竄古人一二字而已,未見其所擬議謂何,而變化之狀何居也?……是故詩愈歷年代,而愈不能盡也。人心無窮,而詩之道益無窮也”,〔3〕變不是從竄改古詩的一二字而成的,而是由人本身具有無窮的心而成。曹學佺重“變”,《俞君寶詩序》曰“予謂詩之道主變。……君寶詩有奇句,新調不為舊套所束縛,蓋足以語變者”,〔4〕強調詩歌因人心而異,不要拘泥于古。清人謝天樞《龍性堂詩話序》曰“夫古之作詩者各有其世,各有其地,故其詩亦各不同。今惟以我所處之世、所遇之地而為詩,則其詩遂日新日變,上下千百世而不窮”,〔5〕他對“吾所欲言,前人皆已言之”不以為然,“變”不是勉強避開古人就能取巧而致,只有以所世所地專注自己來寫詩才可以實現“變”,這一本質亙古不變。

以上“敝極而變”與“日新日變”兩個看法,對“變”持不同的解讀,前者認為“變”是最終要到“復古”之前的階段性過程,“變”本身是“衰”和“敝”以后不得不為之選擇,因而“變”總處于“復”之次要位置;后者則認為“變”具有其獨立價值,將“新變”放在與“古”等同價值地位,但其中“復古”不在考慮的范圍。總體來講,歷代不少詩歌史論通過“變”與“復”的交替或分離來把握詩歌流變,如此的“變”與“復”幾乎處于對立或獨立狀態,并且往往從中出現偏重于一方的現象,至于變與復之間的共存性、相互性則從未被關注。吳喬“變復”論的獨特之處正是在于此處,那么吳喬認為的“復”與“變”具體含義是什么?與歷代“變復”論又有何不同?他對歷代詩歌流變中的“變復”如何分析?下面就來探討這些問題。

二、吳喬對“變古”與“復古”的理論重構

1.“變”與“復”之共存性與有機性

吳喬敏銳捕捉到了“變”與“復”的特殊關系,以及其在詩歌的發展變化中的本質意義,而揭示了歷代詩歌流變中的顯現:

詩道不出乎變復。變,謂變古;復,謂復古。變乃能復,復乃能變,非二道也。漢、魏詩甚高,變《三百篇》之四言為五言,而能復其淳正。盛唐詩亦甚高,變漢、魏之古體為唐體,而能復其高雅;變六朝之綺麗為渾成,而能復其挺秀。藝至此尚矣!晉、宋至陳、隋,大歷至唐末,變多于復,不免于流,而猶不違于復,故多名篇。此后難言之矣!宋人惟變不復,唐人之詩意盡亡;明人惟復不變,遂為叔敖之優孟。〔6〕

“變乃能復,復乃能變”,“變”與“復”不是二道,這是吳喬獨到之見解。他認為詩道通過“變”與“復”的融合來實現傳承,“變”與“復”是共存與有機的關系,這點與皎然之“變復”論有所不同。吳喬在《圍爐詩話》中也提及過皎然,“《詩式》言作詩須知變復,蓋以返古為復,以不滯為變也。金正希舉業之于王濟之,最得此意”,〔6〕他指出金聲的八股文是王鏊的變復,金聲八股文“雖然是八股中之變體,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擺脫了恪守傳注的局限,賦予了八股文以新的生命。”〔7〕可見,吳喬早已認識到了金聲八股文的新變與復古之融合。盡管吳喬對皎然“變復”論沒有評述,但具體審視吳喬“變復”論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明顯不同。皎然《詩式》云:“反古曰復,不滯曰變。若惟復不變,則陷于相似之格,其狀如駑驥同廄,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復變之手,亦詩人之造父也。……又復變二門,復忌太過,詩人呼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夫變若造微,不忌太過,茍不失正,亦何咎哉?”〔8〕皎然固然提倡“變復”并重,但對“復”有更加警惕的態度,他指出了“惟復不變”的缺點,還有對“復忌太過”的慎重,以及對“變若造微”的支持,由此可知皎然更重視“變”,而且“變”與“復”是各自要調整的獨立因素。與之相比,吳喬所言之“變”與“復”是既共存又有機的關系,“變乃能復,復乃能變”,“變”與“復”不是一輕一重或分開并立的關系。

那么,吳喬的“變”與“復”又是如何形成有機關系的?如何實現并重呢?“變復”的對象都是“古”,但吳喬勘透了“古”之具體內涵各自不同。據上引文,變的是“古”的體式方面,漢魏詩變《詩經》四言為五言,唐詩變漢魏古體為唐體,而且吳喬并不認為“變”是因敝或衰等消極狀態而導致的;“復”的是“古”的審美風格,漢魏詩“復”《詩經》之淳正,唐詩“復”漢魏高雅與六朝挺秀。“古”的具體指向如此不同,因此,“變”與“復”可以同時實現,一方或缺則會流于弊端,這是吳喬“變”與“復”的有機共存性特點。而且吳喬《逃禪詩話》曰“變謂不襲古人之狀貌;復謂能得其神理”,〔9〕要“變”的是“狀貌”即外表形式,而要學而“復”的是古人的“神理”即內在審美精神,就本質而言,則是要抒情達意,“變復”一外一內,因此,兩者不是相抵的關系,而是相互聯系、緊密有機的關系,之所以吳喬認為漢魏、盛唐詩都是“甚高”,是因為“變復”融合、內外齊全,這就是“詩道”之真正實現。

2.對“古”之嶄新定義

值得注意的是,吳喬所言之“復古”與前后七子的“復古”判然不同。前后七子在提倡復古時,對“古”設立了特定的典范,強調習得古人詩作的“法式”。如李夢陽說“仆少壯時,振翮云路,嘗周旋鹓鸞之末,謂學不的古,苦心無益。又謂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諧音度,如方圓之于規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實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實物之自則也”,〔10〕他認為學詩明確要“的古”,才有成就,學法古人是自然的規則,要從“尺寸古法”,〔10〕《四庫全書總目·空同集提要》曰,李夢陽“倡言復古,使天下毋讀唐以后書。持論甚高,足以竦當代之耳目,故學者翕然從之,文體一變”,〔11〕何景明也提倡:“古作必從漢魏求之”〔12〕“近詩以盛唐為尚”,〔10〕古詩要符合漢魏,近體詩要符合盛唐,只有符合典范才算是復古,所以他們主張復古可稱為恢復古詩字句面貌。到了后七子,對法度的議論更為全面,例如他們重韻重字,在這些具體方面都有細致的法度,尊崇這些法度才能為雅,李攀龍《三韻類押序》中云:“辟之車,韻者歌詩之輪也。失之一語,遂玷成篇,有所不行,職此其故。蓋古者字少,寧假借,必諧聲韻,無弗雅者。”〔13〕如果用韻不好,聲韻不諧,便不能雅。謝榛強調“詩忌粗俗字”,〔14〕“凡作詩,要知變俗為雅,易淺為深,則不失正宗矣”,〔14〕用字也要注意不要用粗俗的字,不然“失正宗”。這些都是以“古”為雅的主張。前后七子打出“古”的旗幟,提倡從前人詩中歸納法度,強調了按照這些法度作出的詩歌才能符合審美標準。

吳喬認為這不是正確的復古,對古的正確態度并不是將“古”弄成剝制標本,僵硬地加以遵循,而是恢復前人詩歌的審美精神。吳喬雖然同樣主張“古”,但他所提倡的“古”實際上全面否定所有的“法”,他認為古人從來沒有被法度束縛,所以“古”不是前后七子所說的那種含義。吳喬對“古”賦予了“不束于韻,不束于粘綴,不束于聲病,不束于對偶”〔6〕之定義,這不僅是對前后七子復古的徹底否定,而且是從自己以“意”為核心的詩學觀中醞釀出來的嶄新而大膽的定義。吳喬認為,古人作詩時最專注的是表達自己的“意”,“意”才是詩歌的本質和核心,而且他發現了越上溯詩歌起源,其詩法規則越少,音韻、聲病、對偶、粘綴這些都是后人構造的人為框架,更大的問題是這些法度嚴重阻礙舒暢表達“意”,因為如果有很多法度必須遵守的話,作者抒情達意時還是要用理性考慮“是否抵觸法度”的問題,結果作詩時就留意是否符合“文字規法”問題而不能專門側重“自己情感”,法度遏止作者專注自己情感、自然暢達情感,這是違背詩歌本質的。于是吳喬徹底推翻前后七子“古”的含義,而提倡致力于表達自己“意”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復“古”;只有擺脫對達“意”有礙的所有法度,才能與“古”接近,“如是之謂雅,不如是之謂俗。”〔6〕在吳喬對金聲舉業文的高度評價中也可以看到這一想法,他說“試讀金正希舉業文,不貌似先正而最得先正之神,以其無逢世之俗情,惟發己意故也。詩可知矣”,〔6〕強調學“古”并不是外面文字的“貌似”,而是學習其“神”,即“惟發己意”是唯一本質。前后七子對“古”的側重點在于古人詩作的審美結果,他們從這些典范作品中總結出各方面的法度,而后稱之為“古”,他們認為只有遵守這些法度才能為復古。與之相反,吳喬的焦點則在于古人作詩的抒情達意本質和創作態度上,由于二者關注點不同,對“古”的看法是背道而馳的,吳喬對“古”的定義洞悉本質,有顛倒前后七子詩學的意義。

三、吳喬從“變復”論角度批評唐、宋、明詩

1.“用自心以求前人神理”:從唐詩中揭示的“變復”本質

吳喬在變復大潮流中對唐代詩人多有評價,如《逃禪詩話》對陳子昂的復古評價說“伯玉惟復無變,神氣不超,又有偶句,至李、杜而神骨復,衣冠變”,〔9〕陳子昂認識到“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邐逶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為了恢復“漢魏風骨”,振作“風雅”,提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15〕但吳喬認為陳子昂還缺少變,因為“神氣不超”,結果未能完成真正的“變復”融合。而李白、杜甫將外表的“變”與“神骨”之“復”都實現了,吳喬指出李白、杜甫、韓愈、李商隱“自成一家”:

于李、杜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惟韓退之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奇崛之路。于李、杜、韓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惟李義山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奧之路。〔6〕

韓愈、李商隱之“別開生路”,是經由“變復”的融合而實現的,他說:“不惟李、杜窮盡古人,而后自能成家,即長吉、義山,亦致力于杜詩者甚深,而后變體”,〔6〕“長吉、義山初時亦曾學杜,即自成立,如黑白之相去”,李賀、李商隱起初學杜詩,后來能“變”而成立自己之獨特面貌,其秘訣是“無他,能用自心以求前人神理故也”,〔6〕這一句是貫通吳喬詩學的核心主題,作者用自己獨到的心來學習古人神理,然后加以新變,這是真正的“變復”、正確傳承詩道、顯出詩歌本質,吳喬強調對古要學習和繼承的不是字句,而是精神。

2.對宋詩“惟變不復”而“失含蓄”之批評

與“變復”融合的漢魏、盛唐詩相比,宋、明詩在“變復”中各有短缺。吳喬將宋詩概括為“宋人惟變不復,唐人之詩意盡亡”,指出宋詩缺“復”,沒有繼承唐詩之神理,舉例說“西昆詩尚有彷佛唐人者,如晏殊之‘油壁香車不再逢,峽云無跡任西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題曰《寓意》,而詩全不說明,尚有義山《無題》之體。歐、梅變體而后,此種不失唐人意者遂絕。……《吊蘇哥》詩是刺宋子京,語甚溫厚,得唐人法”,〔6〕晏殊詩還保留著唐詩精神,尤其是李商隱風格,但是從歐陽修、梅堯臣以后遂絕。

歐陽修批評“奇”之弊病,而提倡“平淡”,《神宗實錄本傳》曰“權知貢舉,文士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修深革其弊,前以怪僻在高第者黜之幾盡,務求平淡典要”,〔16〕梅堯臣也看重“古淡”,歐陽修在《再和圣俞見答》中記載梅堯臣所言“子言古淡有真味”,〔16〕對于梅詩,他評說道:“圣俞平生苦于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艱。”〔16〕但吳喬認為歐、梅如此之“變”失去了含蓄委婉、溫柔敦厚的唐人詩意。吳喬對宋代的學問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但認為唯一問題就是詩,“宋人學問,史也,文也,詞也,俱推盡善,字畫亦稱盡美,詩則未然,由其致精于詞,心無二用故也。……永叔詩學未深,輒欲變古。魯直視永叔稍進,亦但得杜之一鱗只爪,便欲自成一家,開淺直之門,貽誤于人”,〔6〕“變古”的前提是深刻學習古人,這樣的“變”才能有意義,但歐陽修對此沒有準確把握,“義山詩被楊億、劉筠弄壞,永叔力反之,語多直出,似是學杜之流弊”,〔6〕歐陽修為拯救西昆弊病而提倡的平淡導致了“直出”,這是“學杜之流弊”。

吳喬所看到的宋人最大缺失就是“失含蓄”,“歐、蘇之詩,終是文人之詩,非詩人之詩”,〔6〕直抒詩意而失去蘊含。吳喬認為“詩以《風》《騷》為遠祖,唐人為父母,優柔敦厚,乃家法祖訓。宋詩多率直,違于前人,何以宗之?作宋詩誠勝于瞎盛唐”,〔6〕《風》和《騷》是詩的遠祖,也是詩的最高標準,此后唐詩繼承了其脈絡,而且提倡“優柔敦厚”是要遵守“家法祖訓”,這是要傳承的詩歌精神、法度。吳喬說“詩貴和緩優柔,而忌率直迫切”,〔6〕“優柔敦厚”與“率直”互相處于對立面,即他批評宋詩的焦點就在于詩歌表現方面,如果詩歌的表達方式是“率直迫切”的話,內容即使符合事理,也只能“全失詩體”,則不能稱為詩。對詩歌來說“優柔敦厚”表達方式在本質意義上是很重要的,吳喬強調“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6〕作詩要排斥追求文字的華美和事理內容的直達,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是用“比興”出“側面”來實現的。賀裳亦言“歐公古詩苦無興比,惟工賦體耳。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不衍不支,宛如面談,亦其得也。所惜意隨言盡,無復余音繞梁之意。又篇中曲折變化處亦少”,〔6〕“意隨言盡”而沒有余意,只有賦而沒有比興,這就是歐陽修、梅堯臣“變古”的脫軌之處。

3.匡謬明詩“惟復不變”,提出正確之“學古”

如果說宋詩只變無復,明詩則只復無變,因此,吳喬認為宋、明詩都未能實現“詩道”。對于前后七子復古,不少文人也有批評,例如毛先舒《詩辯坻》卷四曰“迨成、弘之際,李、何崛興,號稱復古,而中原數子,鱗集仰流,又因以雕潤辭華,恢閎典制,鴻篇縟彩,蓋斌斌焉。及其敝也,厖麗古事,汩沒胸情,以方幅啴緩為冠裳,以剟膚綴貌為風骨,剿說雷同,墜于浮濫,已運丁衰葉,勢值末會”,〔6〕指出了“厖麗古事,汩沒胸情”以及“剿說雷同”的流弊。吳喬進一步挖掘前后七子摹擬弊病之病根,他認為無論變古、復古都要基于學古,但前后七子的學古有謬誤。因此,吳喬強調學古不以“形”為對象,而要學其“神理”:

二李于唐詩之意在言外,宋文之法度謹嚴,實無所見。故其文則蔑韓、歐而學《史》《漢》,其詩則蔑韋、柳而學盛唐,敢言古文亡于昌黎,不讀大歷以后一字。……夫韓、歐、韋、柳才豈下于四公,班、馬、盛唐寧不效學,得其神者,不襲其形也。子受體于父,而四肢五官不能盡似,子既自成人身,自有引業滿業故也。〔6〕

吳喬指擿了前后七子復古態度之誤,他們指定了狹窄的模板,而僵硬地追求其面貌,而且未究心于詩文之“道”整體脈絡。韓愈、歐陽修、韋應物、柳宗元與前后七子都學《史記》《漢書》、盛唐詩,但是其對象和方式截然不同,韓、歐、韋、柳是“得其神”,而前后七子則“襲其形”。明代不僅在學古,而且還在批評古詩的態度上也有同樣的過失,例如:“自《品匯》嚴作初、盛、中、晚之界限,又立正始、正宗以至旁流、余響諸名目,但論聲調,不問神意,而唐詩因以大晦矣”,〔6〕高棅《唐詩品匯》只專注于詩歌外表聲調,不深究“神意”,吳喬視其為謬誤,認為這是舍本逐末的。吳喬還對此做了生動的比喻,“若摶土刻木,以肖其人,無一不肖,本非人身故也。豈可以土木之肖者為子,而望以烝嘗嗣續也哉!昌黎學子長而不似子長,永叔學昌黎而不似昌黎,以其雖取法乎古人,而自有見識學問也。詩文在神理不在字句”,〔6〕認為外表“無一不肖”的并非有生命之人,反而兒子受體于父親,盡管長得不盡相同,但因為兒子與父親是個別獨立的生命,有生命的人才能嗣續。寫詩同樣如此,即使寫得近似于古人,但這絕不能成為自己的詩,而且毫無意義和生命力,“詩文在神理不在字句”,乃一針見血之總括,“復古須是陳拾遺之詩,韓退之之文,乃足當之。獻吉挦剝盛唐,元美掃剝班、馬,妄稱復古,遺禍無識”,〔6〕真正的復古并不是“挦剝”“掃剝”而成的,而是要學習古之“神理”。

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學古之“神理”?吳喬對此予以明示:“詩須寫我心入古人模范耳”,〔6〕用自己獨到心來學古人,“學古則窒心,騁心則違“古”,惟是學古人用心之路,則有入處”,〔6〕拘泥于“古”則窒息我心,而恣意我心則與“古”乖違,我心與“古”看似捍格,這是因為對“古”賦予了必須遵守的規范之義。對“古”換個方向切入就有“入處”,即,要關注的是古“人”寫詩過程中的“用心之路”,而不是作為文字結果的“古詩”。

結語

綜上所述,吳喬匠心獨運提倡了與眾不同的“變復”論,“變”的是“古”的外貌,“復”的是“古”之神理,兩者的指向不同,從而點出了“變復”是相互有機的共存關系,只有“變復”融合,詩道才能真正實現而流傳,“變復”兩者缺一不可,這是吳喬獨到的見解。而且他用“變復”來梳理歷代詩歌,看破了前后七子“復古”的謬誤,明確指出了要恢復的“古”不是形式,而是其精神,根據對“古”如此嶄新的見解,糾正了前后七子摹擬弊病。吳喬“變復”論突破了既往議論范疇,糾正了前人“復古”“變古”之錯誤,開拓了“古”的全新境界,因此,在詩歌史論中具有極高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色综合日本|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福利在线一区| 色偷偷一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毛片免费网址| 中文字幕66页|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a在线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伊人天堂网|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人妻21p大胆|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在线日本| 亚洲视频二| 九九热在线视频| www.亚洲一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com|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视频四区| 最新国产在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色婷婷视频在线|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伊人91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啪啪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少妇精品网站|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美女被操91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