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軍 張露穎 于志宏
[摘要]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選擇,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力資源水平的必要支撐。在從宏觀統籌和微觀實踐兩個方面剖析了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表征的基礎上,提出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改革路徑:校園融合產業園,提升辦學模式與區域發展的適應性;專業融合產業鏈,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課程融合崗位群,提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度;推進科研融合企業需,提升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契合度。
[關鍵詞]地方高職院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四個融合
[作者簡介]李增軍(1969- ),男,河北邢臺人,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張露穎(197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于志宏(1980-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2023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HB22JY010,項目主持人:李增軍)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4)01-0103-05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地方高職院校要在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找準定位,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密切與地方主導產業的關系,充分履行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社會責任。
一、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改革重心,正在由“教育”向“產教”轉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與行業、產業、區域的發展緊密結合。
(一)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選擇
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形勢下,飛速發展的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新職業,催生了經濟發展新業態[1]。而地方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產業升級的速度和力度。對地方職業教育的調研顯示,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與產業對接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為了保障生源而面向全國產業領域開設專業,使得專業結構偏離了地方產業結構;第二,地方“中高本碩”專業層次不完善,中職層次比重較高,相對缺乏“高本碩”層次,致使人才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不夠;第三,因教學資源欠缺,開設專業規模較小,不足以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同時,地方產業也存在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產業鏈開發不夠等問題。因而,地方高職院校與產業多方對接、互融共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選擇。
(二)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由之路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高職院校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瞄準產業優化升級和技術創新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匯[2]。然而,職業教育對普通教育的路徑依賴長期存在,亟須由“教育”向“產教”轉變。地方高職院校應積極順應區域產業發展趨勢,主動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開發、設置與政府鼓勵發展新興產業對應的專業,并逐步形成特色專業。高職院校還需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重點,構建多元融合辦學模式,促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讓職業教育緊跟產業步伐,全方位、多領域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三)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提高人力資源水平的必要支撐
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如果沒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大量優秀的科學研究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則難以有科學技術的新躍升、科研領域的新突破,也就難以出現新的人力資源紅利[3]。然而,地方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技能型和應用型方面不夠突出,辦學適應性還需進一步增強。
高職院校作為人力資源的重要輸出機構,承擔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科技創新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4],要主動應變局、破困局、開新局,主動向區域經濟、主導產業、主體經濟功能區融入,積極對接職業崗位需求,遵循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加快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優化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等,筑牢人力資源根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能支撐。
二、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表征
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賴于構建“政校行企”多重主體協同發展機制。本研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從宏觀統籌和微觀實踐兩個方面剖析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表征。
(一)宏觀統籌:地方高職院校體制機制建設不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1.高職院校治理水平有待提高。高職院校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高職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普通教育辦學模式的路徑依賴,在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偏重于學校自身、教師以及學生要素,忽視了行業企業的協同。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方面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不強,對產業需求的支撐度不夠。
2.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有待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需要以政府為引導,以學校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行業為協同,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然而,“政校行企”多重主體跨界融合機制尚未規范成熟,校企合作陷入“制度低效”困境,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不夠,多重主體的協商自治和利益自足難以充分實現,導致產教對接不緊密,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不適應。
(二)微觀實踐:地方高職院校教育內部要素不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1.專業設置偏離產業結構。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與區域產業發展正向相關,這也是高職院校是否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表現。然而,專業設置不是簡單的單方行為,而是需要依據政府政策、行業前沿、產業發展等多方要素,需要“政校行企”多重主體協同聯動。在“政校行企”多重主體跨界融合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未能深層次把握區域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專業動態調整參考依據不夠科學,對新技術、新業態的跟進不夠及時,專業群建設與發展不足以推動技術創新、支撐產業升級。
2.人才培養滯后社會需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失衡的典型表現是畢業生就業難或“慢就業”,甚至失業。智聯招聘的調研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選擇單位的就業比例較去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自由職業、慢就業比例均較去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5]。究其原因,主要是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變化。而高職院校因未能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無法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難以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條件建設、教育教學策略等。
三、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改革路徑
研究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基本遵循。一個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一個是《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給出的“一體、兩翼”的制度設計。其中,“一體”即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是改革的載體。結合近年來高職院校的辦學實踐,我們提出了基于“四個融合”的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改革路徑,即“校園融合產業園、專業融合產業鏈、課程融合崗位群、科研融合企業需”。
(一)校園融合產業園,提升辦學模式與區域發展的適應性
校園融合產業園,是市域產教聯合體制度設計的基層探索,是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發展的有效載體,也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有效路徑。在實現形式上,可通過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打造公共實訓基地等多種方式,集合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加強學校與產業園區、行業企業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度融合,促進教學、科研和培訓服務與區域產業鏈的全方位對接。
1.實體互嵌,創辦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地方高職院校可依托區域產業園區的資本市場優勢,推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高職院校與企業及社會力量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以股份制撬動產權主體多元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職業教育。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學校治理模式創新,實現學校資源優勢與非國有資本(市場)機制優勢的互補,增強辦學活力,推動職業學校適應市場需求更加靈活地進行辦學,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適應性。
2.融園入企,校企合作共建產業學院。2020年,《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到,“發揮企業重要教育主體作用,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高校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高職院校可依托區域產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優勢,推進校企合作模式創新。選擇產業園區內有優勢、有實力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學校教育機構的形式,在職業學校或企業廠區共建產業學院。校企基于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方式培養適應性強的技術技能人才,有效保障可持續、高質量的產業人才供給。
3.多元一體,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019年,《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要創新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模式,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可依托區域產業園區的平臺優勢,匯集先進設備、能工巧匠、高水平教學資源等要素,校企共建“產教學研用創”六位一體的共享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圍繞職業崗位需求,采取廠區辦學、車間(工地)課堂等模式,開展職場環境下的生產性教學,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共同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和技術服務平臺,助力企業核心能力的形成,同時提高教學、科研與生產實際的對接度。
(二)專業融合產業鏈,提升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專業融合產業鏈,從宏觀政策上看,主要涉及產業(企業)與教育(學校)的發展規劃、區域布局、專業調整、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等;從強化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來看,主要有拓寬企業參與辦學的路徑、引企入校、生產性實習實訓、協同創新等;從具體的人才培養合作來看,主要有產教協同育人、“雙師”隊伍建設、招生考試改革、學校治理結構改革、教育培訓服務供給創新等。綜上,需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共贏機制,促進專業鏈對接產業鏈。
1.對接技術前沿,升級傳統專業。地方高職院校應充分調動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單位等多方力量和資源,聚焦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中的技術鏈和創新鏈,把準區域產業布局、技術前沿、民生需求的演進態勢,關注區域內新產業、新職業、新崗位的發展變化,以此為基點,圍繞行業產業鏈延伸和市場急需的職業崗位,做好專業升級與動態調整。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專業,適時建設與新職業對應的新興專業,優化專業結構,提升專業內涵,實現專業建設與技術變革的同向共頻。
2.對接產業需求,打造專業集群。通過整合地方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在師資、實訓基地等方面的軟硬件資源,實現多專業交叉復合,支撐同一產業鏈的若干關聯專業快速發展,構建支撐產業鏈發展的專業集群,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緊扣區域產業鏈對應的職業崗位,構建專業群的崗位鏈;依據崗位鏈的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專業群的能力鏈;基于能力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滿足產業鏈需求的人才鏈,從而形成“產業鏈”“崗位鏈”“能力鏈”“人才鏈”的“四鏈銜接、跨界協調、多維互融”的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
3.對接產業發展,優化專業評價。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評價體系建設應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及崗位工作實際,遵循以評價促管理、以評價促改進、以評價促發展等原則,實施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同時,專業評價指標制定要遵循以下兩方面準則:首先是專業共性與專業個性相結合。評價指標既要充分體現專業建設的整體特征,同時還要體現學校自身的專業特色。其次是專業建設目標與動態發展過程有機結合。評價指標既要體現專業建設目標的標準,又要重視專業自身發展的能力與速度。
(三) 課程融合崗位群,提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度
“崗”是指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需求。企業崗位用人需求隨行業發展、技術變革等動態變化,具有社會性與發展性。“課”是指專業課程,承載著專業領域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其綜合性和實用性是提升受教育者專業技能的基本途徑[6]。崗課對接是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必然路徑。
1.基于崗位技能要求推動課程建設。第一,確立職業能力需求導向的課程建設理念,即基于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把企業崗位職責及職業能力需求融入課程建設。第二,依據崗位技能標準設置課程內容。一是圍繞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及崗位群對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結構。基于崗位群工作實際進行任務分解,并確定每項任務應當具備的技術技能。二是形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并要突出前瞻性、適用性和實用性,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和新方法等及時融入課程內容,使課程建設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保持動態契合。
2.以“數字”“雙創”賦能高質量課程建設。第一,構建數字化課程體系。一是基于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和企業崗位人才需求,將數字化理念和數字技術貫穿于課程開發全過程,融數字技術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推進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二是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數字化模擬應用場景,通過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耦合,重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進而推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升級。第二,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一是突出系統性。構建以創新創業通識課程為基礎、以專創融合課程為主干、以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為關鍵載體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二是突出融合性。結合專業教學實際,將創新創業知識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入課程知識點;注重多學科專業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與職業素養,為提升學生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突出個性化。打破院系間壁壘和專業界限,安排跨專業的選修課程,并根據學生需求為其量身制定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結合。
(四)推進科研融合企業需,提升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契合度
1.搭建科研創新平臺,強化產業支撐作用。第一,統籌布局科研平臺。依托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聯盟、職業教育集團平臺,聯合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整合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產業科技園等校企科技資源,共建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通過多種創新載體,打造契合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的科研平臺集群。第二,優化科研平臺功能。將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創新團隊建設等融于一體,積極推進技術研發、工藝革新、產品開發、創新人才培育等功能的集成化發展。第三,推進科研平臺升級。著力推進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以此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努力構筑區域有影響力、引領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2.建強科研創新團隊,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第一,加大高層次引進力度。圍繞區域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和學校科研工作計劃,引進科研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大師工匠等高層次人才,提升學校的科研能力。第二,打造校企協同創新團隊。立足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雙向融通、互聘機制。第三,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度,賦予負責人在人才選用、經費使用、技術路線制定等方面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實施“創新人才培育工程”,建立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為重點的科研激勵機制,激發創新團隊的動力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馮娟.新發展格局構建下的高質量發展:社會再生產視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2(1):35-50.
[2]蔡莉,王志明,徐蘭.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現實要求、實現機理與推進路徑——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2(34):20-26.
[3]黃佳卉,陳萍.校企合作背景下應用型大學創新型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J].英語廣場,2022(35):67-71.
[4]李奕.新時期縣屬高職院校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的策略分析——以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2(1):21-23+26.
[5]王紅茹.1076萬高校畢業生迎接就業季 今年求職路難不難?[J].中國經濟周刊,2022(9):74-76.
[6]張曉津.“崗課賽證”融通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建設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3(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