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蔚蘭
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和人口增長的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和水資源管理成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穩健增長的至關重要的議題。水資源作為生命之源,不僅是農田灌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生態平衡的關鍵要素。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農田水利與水資源管理政策框架,并貫徹實施有效的管理實踐,對于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討農田水利與水資源管理的政策方向和實踐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為農業和水資源管理領域的決策者、研究者以及從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農田水利;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
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使得農田水利和水資源管理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農業作為全球經濟的支柱之一,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這一需求的增長卻面臨著日益減少的水資源供應、氣候不穩定以及生態系統的威脅。不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導致的水資源過度開發和污染問題也使得保護和管理水資源變得迫在眉睫。
1 農田水利政策
1.1 國家層面政策
國家層面的農田水利政策通常包括全面的水利規劃和發展計劃,這些計劃涵蓋了灌溉系統的建設、水資源的分配以及農業用水的管理。通過明確國家水利發展的長遠目標,政府可以引導和促進全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農業用水的穩定供應。政府在國家層面常常通過財政投入和貼息政策來支持農田水利建設,包括對灌溉設施的修繕和升級、水資源勘探與管理技術的研發以及農業生產者采用節水技術的經濟激勵,通過這些財政手段,國家可以促使農業生產者更加注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灌溉浪費,提高灌溉效果,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層面的政策往往也涉及水權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通過明確和保護水權,政府可以在確保農業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水資源,防止濫用和浪費,這需要建立健全的水權登記和交易體系,以確保水資源能夠按照市場原則進行合理配置。國家政策還應關注水質保護和生態環境的維護,通過建立水質監測系統、制定水質標準和強化環境保護法規,政府可以確保農業活動不對水體造成負面影響,這涉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和農藥使用的規范,以及農田水體的保護和修復。國家層面的協調和監管至關重要。政府部門需要協同工作,確保各類農田水利政策的無縫銜接,同時,強化對政策執行的監督,包括建立信息系統,實現對水資源利用和農田水利建設情況的實時監測,以及對政策效果的評估與調整。
1.2 地方層面政策
地方層面的政策通常體現為區域性的水資源規劃,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和用水需求差異巨大,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適應本地實際情況的水資源規劃,包括對地方水資源總量的科學評估、對水資源分布的詳細調查,以及對未來需求的合理預測,通過制定明確的區域性規劃,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導農業用水的合理利用,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方面往往有更為具體的灌溉管理政策。不同地區的灌溉需求和灌溉方式各異,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適應本地實際情況的灌溉政策,包括對灌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的經濟激勵、對灌溉水源的管理與調配等方面的政策,通過具體而有針對性的灌溉管理政策,地方政府能夠更好地協調農業生產與水資源利用。地方水資源管理政策涉及跨區域水資源調配。一些地方面臨水資源短缺,而另一些地方則擁有富余的水資源。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跨區域的水資源調配政策,以確保水資源能夠在不同地區間得到合理利用,包括水資源交易機制的建立、跨區域的水資源調查與監測等方面的政策。地方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與基層社區、農業生產者的溝通與協作。地方層面的政策需要更貼近實際需求,因此,政府部門需要深入社區,了解農業生產者的實際需求,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者參與水資源管理的決策與實施。地方政府還需要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培訓,提高其對科學用水和灌溉技術的認知,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更為水資源高效的方向發展。
2 水資源管理政策
2.1 水資源規劃與分配
水資源規劃需要對全國范圍內的水資源總量進行科學評估,包括對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各種水體的水量、水質和水文情況進行詳盡調查,以建立準確的水資源數據庫,通過全面了解水資源的分布和數量,政府可以制定長遠的水資源規劃,明確未來水資源的供需狀況,為農業和其他用水行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水資源規劃需要考慮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用水需求,以實現合理分配。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和經濟結構存在差異,因此,對于農田水利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水資源規劃政策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確保每個地區都能夠根據其實際情況獲得足夠的水資源支持農業生產。也需要平衡城市供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等多方面的需求,確保各個行業的正常運轉。水資源規劃與分配需要建立科學的水權制度,通過確立水權,政府可以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水權制度不僅能夠確保水資源的公平使用,還能夠鼓勵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包括建立水權市場,使得水資源可以在不同用戶之間進行靈活的交易,更好地滿足不同需求。水資源規劃還需要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水資源不僅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水資源規劃政策需要注重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性,包括對濕地、河流生態系統的保護、采取措施減輕干旱和水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水資源規劃與分配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與調控機制。政府需要建立水資源監測系統,實時了解水資源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水資源分配策略。政府還需要通過法規和經濟手段對水資源的過度開采、濫用進行監管,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2 水質保護政策
水質保護政策通常包括建立全面的水質標準,這些標準對水體中的各種污染物質設定了嚴格的限值,確保水質在符合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可供不同用途使用。
水質標準的設立需要考慮到不同用水領域的需求,例如,農田灌溉所需的水質標準與城市供水或生態用水的標準存在差異。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綜合而有針對性的水質標準,以保障不同用水需求的滿足。
水質保護政策需要建立強有力的監測與檢測機制,包括在不同地區建立水質監測站點,定期對水體進行全面檢測,確保水質標準的達標情況。監測數據的及時獲得可以幫助政府及時發現水質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避免水質問題擴大化和長期化。水質保護政策需要制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對水體污染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包括對工業廢水、農業排放、城市污水等的排放標準和治理要求。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激勵企業和農戶采取環保措施,減少對水體的污染。水質保護政策還需要注重農業生產中的環保措施。農業活動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等物質對水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推動綠色農業、普及有機農業、制定合理的施肥和農藥使用標準等方式,降低農業活動對水體的污染風險。水質保護政策需要強調源頭治理。即便在水體污染發生后進行治理,也往往效果有限。因此,政府需要通過推動清潔生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手段,從源頭上降低水體受污染的性。
3 農田水利建設實踐
水資源高效利用政策需要推動農業灌溉系統的升級和改進,傳統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水資源浪費的問題,而現代化的灌溉系統,如滴灌、噴灌等,能夠更精準地將水分送達植物根部,減少水分的損失。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培訓和相關政策引導,推動農業生產者采用水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的灌溉技術,降低農業用水的強度。水資源高效利用需要鼓勵農業生產中的節水型耕作和種植方式。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作物品種,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和種植結構,以及推廣旱作和雨養農業,都是減少農業用水的有效手段。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獎勵、優惠政策,激勵農業生產者采用更為節水的耕作和種植方式,實現農業用水的高效利用。水資源高效利用政策需要關注城市供水系統的提升。在城市供水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改進水源開發和提升供水設施的效率,確保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得到滿足的減少供水系統的漏損和浪費。推動城市居民采用節水設備和生活方式,通過宣傳教育和價格激勵,降低城市居民的用水強度,提高城市供水的效益。水資源高效利用政策還需要強調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節水措施。對于工業企業而言,采用閉路循環水系統、優化生產工藝、推廣水資源智能管理系統等手段,都可以降低工業用水的強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推動工業企業采用更為節水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促使工業用水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高效利用需要綜合考慮農業、城市和工業等多個領域的需求。政府需要通過跨部門協作,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系,確保各個行業在使用水資源時都能夠遵循高效利用的原則。與此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和提供相關技術支持,為各行業提供更為高效的水資源利用解決方案,不斷提升全社會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4 水資源管理實踐
4.1 節水型社會建設
政府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法規、政策和激勵措施,引導企業和居民在生產和生活中更加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在城市規劃中,政府可以優化水資源分配,推動建設雨水收集系統、提高供水管網的效率等,減少供水系統的漏損。政府還可以加大對科研機構的支持,推動研發更為節水的農業灌溉技術、智能用水系統等創新型方案。企業在建設節水型社會中承擔著主要責任。企業可以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采用封閉式循環水系統,減少生產中的用水量。制定并執行節水計劃、強化水資源管理,通過節水設備的投入和員工的節水培訓,實現生產用水的最小化。政府可以通過給予企業節水投入的稅收優惠、補貼政策等方式,激勵企業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公眾參與是構建節水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可以通過開展水資源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水資源緊缺性的認識,培養居民節水的意識。推動社區、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建設水資源管理系統,引導公眾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倡導綠色、低碳、節水的生活方式。公眾可以通過使用節水設備、合理安排用水時間,實現在家庭和個體層面的節水。政府可以加大對研究機構和企業的科研經費支持,推動智能水表、智能灌溉系統、水資源監測與調度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手段可以提高用水系統的效率,實現對水資源的更為精準的管理和調度,推動社會向更為節水型的方向邁進。
4.2 跨領域合作
政府在跨領域合作中扮演著協調和推動的關鍵角色。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跨部門的水資源管理政策,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推動各部門共同努力。例如,建立跨部門的水資源調度機制,實現農業、城市供水和工業用水的協同規劃,以適應不同行業的需求。政府還可以通過建立跨部門的協作平臺,促進信息共享、技術交流,推動各領域的最佳實踐的傳播和應用。企業在跨領域合作中扮演了推動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的關鍵角色。企業可以通過與科研機構、其他企業和政府部門合作,共同開發和應用更為節水的生產技術。在供應鏈中,企業可以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和實施節水計劃,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節水效應。企業還可以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節水項目,共同建設節水型社會。科研機構在跨領域合作中發揮著技術支持和創新的關鍵作用。科研機構可以通過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推動水資源管理、農業、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創新。與企業合作,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推動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科研機構還可以與政府合作,共同開展水資源調查和監測,為跨領域的水資源管理提供科學支持。
5 結語
隨著全球農業生產體系的不斷演變,傳統的農田水利系統也需要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方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農業水資源的管理不僅僅關乎農田灌溉,更需考慮整個水資源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因此,深入研究農田水利與水資源管理政策與實踐,以應對上述挑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成為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迫切需求。在國際層面,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水資源管理政策,旨在平衡農業、工業、城市等多方面的需求,確保水資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續利用,這些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涉及政府層面的規劃、投資和監管,也需要與地方政府、農業生產者等多方面密切合作。因此,全球范圍內的水資源管理經驗和政策互動成為各國共同關心的議題。
參考文獻
[1] 馬隰龍,朱冬橋,王剛,等.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保障措施分析[J].中華建設,2023(9):105-107.
[2] 張軍社.農田水利工程和生態系統協調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及建議[J].河北農機,2023(16):148-150.
[3] 李寶春.滁州市農田灌溉用水管理現狀及改良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3):76-78+83.
[4] 張功.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與水資源利用存在問題及優化措施[J].河北農機,2023(13):115-117.
[5] 馮新.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對策探討[J].新農業,2023(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