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 劉巧珍 陳芹
摘要:本文以鮮食大豆品種臺灣292作為對照,蘇豆18、淮鮮豆9號、通豆6號、本地小寒王、蘇新6號、神州豆6號等6個鮮食大豆品種作材料,進行品種篩選試驗,綜合考慮各鮮食大豆品種的株高、產量、抗逆性、生育期等性狀。結果表明:在前期溫度相對較低,后期高溫干旱的條件下,產量依然超過700 kg/667 m2的6個參試品種均較對照品種臺灣292增產,增幅為2.88%~13.83%,蘇豆18增產最高,蘇新6號增產最低。通過篩選,為東海縣及周邊地區(qū)選擇大面積推廣鮮食大豆品種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鮮食大豆;品種篩選;綜合;性狀;理論依據
鮮食大豆也稱作大青豆、菜用大豆或者青毛豆,因為其適口性好、營養(yǎng)全面豐富,在生產時基本不用打藥,肥料相對來說,也是投入較少,無農藥、化肥殘留,因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歡,特別是年輕人、兒童尤為青睞,是天然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朝著健康飲食方向發(fā)展,加上人們對鮮食大豆營養(yǎng)價值、適口性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帶來市場對鮮食大豆的需求量日益加大,鮮食大豆生產呈現(xiàn)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力。鮮食大豆作為四青作物之一,生長周期短、產值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非常顯著,對促進農業(yè)增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積極意義。
東海縣地處江蘇省北部,連云港西部。近年來,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也在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不再是單純的精米、精面飲食習慣,膳食纖維的攝入也在慢慢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鮮食大豆以其富含各種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以及清脆爽口的口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市場行情一路飆升。對鮮食大豆品種進行篩選,為東海縣及周邊地區(qū)選擇大面積推廣鮮食大豆提供品種依據尤為必要,本文旨在通過鮮食大豆新品種的篩選,為推廣鮮食大豆新品種提供理論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塊基本情況
試驗田塊選擇在東海縣種子站農業(yè)綜合展示基地,位于東海縣石榴街道浦西村2組孫永剛承包田中,基地面積150 m×667 m,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配備排灌站,排灌方便。試驗前取土化驗理化性狀,pH6.7~6.9,有機質18.6~19.8 g/kg,全氮0.88~0.95 mg/kg,有效磷20.3~22.1 mg/kg,速效鉀99.9~113.2 mg/kg。
1.1.1 參試鮮食大豆品種
7個鮮食大豆品種,分別為:蘇豆18、臺灣292、淮鮮豆9號、通豆6號、本地小寒王、蘇新6號、神州豆6號等,其中,臺灣292為對照品種。
1.1.2 試驗過程
2022年6月1日,施大豆專用配方肥30%(10-13-7)復合肥20 kg/667 m2,加上500 kg/667 m2商品有機肥作基肥,用東方紅LN2104拖拉機旋耕一遍,然后整地,2022年6月2日,人工劃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50 m2(15 m×10 m)開溝后人工播種,按照1.0萬株/667 m2密度進行播種,出苗后按要求人工間苗定苗,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案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控,生長期間,進行正常的田間管理,成熟取樣后收獲,樣品帶回單位,晾曬后進行考種,所有數據為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參試品種的農藝性狀
對各參試品種農業(yè)性狀包括株高、主莖節(jié)數、有效分枝、單莢粒數和生育期做了統(tǒng)計分析,詳見表1。
從表1看出:株高方面變幅在42.3~88.2 cm,淮鮮豆9號最高,為88.2 cm,蘇新6號最矮,株高為42.3 cm;主莖節(jié)數11.2~18.2個,蘇新6號最少,為11.2個,通豆6號最多,為18.2個;有效分枝數1.6~3.4個,通豆6號最多,為3.4個,蘇豆18最少,為1.6個;單莢粒數1.9~2.3個,蘇豆18最少,為1.9個,蘇新6號最多,為2.3個;生育期72~95 d,之間相差17d,通豆6號生育期最長,為95 d,臺灣292生育期最短,為72 d。
對參試品種的種植密度、單株莢數、單株粒數、百粒重和實際產量做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詳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
(10000株/667 m2),單株莢數的變幅為22.3~46.2個,臺灣292單株莢數最少,為22.3個,本地小寒王最多,為46.2個;單株粒數64.3~92.1粒,最多為本地小寒王92.1粒,最少為蘇新6號64.3粒;百粒重75.8~89.3g,最多為神州豆6號89.3g,最少為通豆6號75.8g;實際產量為721.5~821.3 kg/667 m2,最高蘇豆18為821.3 kg/667 m2,最低臺灣292為721.5 kg/667 m2。
2.3 各參試品種經濟效益分析
對參試品種的實際產量、單價、產值、新增產值及增幅做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詳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單價相同的情況下(5.8元/kg),產值為4184.70~4763.54元/667 m2,臺灣292最低,為4184.70/667 m2,蘇豆18最高,為463.54元/667 m2;新增產值120.64~578.84元/667 m2,蘇豆18最高,為578.84元/667 m2,蘇新6號最低,為120.64元/667 m2;參試的6個品種均較對照品種臺灣292增產,增幅為2.88%~13.83%,蘇豆18最高,為13.83%,蘇新6號最低,為2.88%。
3 結論
本年度試驗的6個鮮食大豆品種,在前期溫度相對較低,后期高溫干旱的情況下,包括對照品種臺灣292在內,均獲得超過700 kg/667 m2的產量,充分說明上述7個大豆品種具備穩(wěn)產和高產的特性,在本地區(qū)可以大面積示范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學珍,謝皓,張碩,等.高產優(yōu)質菜用大豆品種的篩選[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5,20(4):5.
[2] 梁金平,張志勇,吳文明,等.“臺灣75”毛豆品種特征和春種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5):133-134.
[3] 袁鳳杰,俞琦英,朱申龍.菜用大豆品質和產量性狀的評述[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1(1):1-3.
作者簡介:袁云(1970—)女,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通訊作者:陳芹(1973—)男,研究生,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花生、大豆育種及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