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新
科學導報訊 “空中造樓機”拔高城市天際線,“零海拔屋”實現多場景應用,“5G智能塔吊”讓高空作業轉向室內作業……近5年來,中建三局圍繞碳中和、新型工業化、數字化、綠水青山“四條主線”開展科技創新,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筆者近日從中建三局獲悉,該公司持續推動中國建造向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年合同額、營業額分別跨越9000億元、4000億元大關,19家所屬單位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12月7日,中建三局承建的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投入科學運行;11月1日,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極地科考增壓建筑”隨“雪龍”號科考船出征南極開展試驗,該裝置脫胎于“零海拔屋”,此前已在高原項目、酒店、天文臺、民居等多場景實現應用。
一直以來,該公司爭當建筑業原創技術策源地,構建起以該公司科技部、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建造院、設計總院、技術中心組成的“一部三院一中心”的科研體系,致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智能建造行業提質增效。同時,中建三局在湖北、深圳等地發起成立多個行業性智能建造產業協作聯盟并擔任理事長單位,探索構建“四化一體”智能建造體系,在業內率先發布智能建造體系白皮書,推動中國建筑業向智能建造時代邁進。
為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該公司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聯盟等,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協同式創新生態,組建云構、云居、云家、云采、云科等9家“云”系列平臺,助力創新成果轉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將勇擔央企新使命,錨定高質量發展,加快成為最具價值創造力的世界一流投資建設集團。”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衛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