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放下鋼槍,拿起焊槍,從“兵哥”到“焊將”,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車體分廠機焊組工位長王大龍,在電力機車裝配制造崗位上,從一名退伍軍人蝶變為具備全面能力的“大國工匠”。用自己平凡崗位上的堅守,踐行著退伍軍人永不褪色的忠誠,勇做建功新時代的表率,勇當創造新業績的先鋒。
每天在弧光與焊花編織的舞臺上,用“機械臂”書寫著自己的人生故事。王大龍深知,作為一線工人,立足崗位、保證生產才是根本所在。因此,他在日常工作中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從第一次接觸弧焊機器人開始就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和操作應用技巧,為日后的技術革新積累經驗、奠定基礎。12月20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王大龍曾先后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被中國中車集團授予“優秀共產黨員”,被大同市委授予“大同市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被評為本年度大同市最美退役軍人。
每天早上8時,王大龍會準時來到工作崗位,他在中車大同公司一線崗位上已經干了近30年。用他的話說:“剛開始我做的工作還比較簡單,現在從事的工作更看重的則是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產品質量越來越細的硬功夫,更考量的是普通崗位上技術工人的創新能力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品質。”
中車大同公司車體分廠的7臺進口焊接機器人,承擔了機車構架近80%的焊縫焊接工作。作為一名工位長,王大龍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從第一次接觸弧焊機器人到現在,總結和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和操作應用技能。總計完成立項攻關30多項、小改小革50多項,改進操作法近50多項,完成相關論文3篇。通過優化焊接參數,有效解決了雙絲弧焊機器人在設定及調整焊接參數時,效率低、焊接質量不穩定的問題。王大龍還在“自動化焊接”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自動化焊接”流程,讓焊接機器人在制定好的程序下完成各類復雜作業。另外,由他創造出的弧焊機器人單雙絲焊接轉換法、弧焊機器人焊接參數調整法、厚板材樣板庫匹配編輯法等多項技術發明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中車頂級焊接工藝技術典范,為重載鐵路機車制造牽引技術的突破作出了巨大貢獻。
多年來,王大龍培育了一批批焊接技能人才并多次在國內外焊接大賽上取得佳績。由他指導的車間青年隊代表公司參加國內、國際各類大賽捷報頻傳,2016年參加“嘉克杯國際焊接技能大賽”機器人焊接賽項,取得了青年組第一名的好成績;2018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上,他指導的徒弟王強取得焊接機器人賽項個人總成績第一的好成績,獲比賽金獎,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19年8月,王大龍擔任中車大同公司國際焊接技能競賽技術教練,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參賽團隊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摘得焊接機器人競賽銀獎,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王大龍受邀擔任“中車高技能人才培訓班(機器人焊接)”講師,詳細講解機械手理論與實際相關知識,鼓勵學員大膽創新。他成功培養出了跨工種的“央企技術能手”,而在培訓中設計研發的技能應用率更高達90%以上,切實為各兄弟企業解決諸多實際生產問題。
作為勞模工作室的核心成員,王大龍把“焊接機器人”的應用從本小組延伸到普通手工焊崗位的青年員工身上來,探索一人多崗、一人多能的培養方式。同時,他組織小組內骨干成員針對近年參賽過程中運用的新技能、新方法、新參數展開研討,對其進行優化,力求能夠逐步落實到實際生產中。
多年來,王大龍刻苦鉆研業務技能,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如一,高質量地完成各項生產任務。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公司培養了一批高精尖焊接技能人才,夯實了“數字化”企業建設的人才基礎,為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