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涵
關鍵詞:黨的思想宣傳工作;內在邏輯;啟示
從社會發展和國家變遷的角度來看,思想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秩序和思想是政治系統的兩大支柱,一個新的政治系統建立和持續必須實現秩序和思想的統一。從政治統治的層面來看,秩序關系到政治系統能否保持穩定,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硬力量;思想則決定了政治系統的認同程度,作為一種軟力量,其所發揮的作用更為持久和長遠,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思想宣傳有統一社會秩序的作用。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原有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矛盾和沖突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就會引發暴力革命,但革命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摧毀原有的生產關系,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最終新的社會秩序能否持續還需要有進一步的行動,這就是思想宣傳。需要強調的是,認同不是憑空出現的,很大程度上是黨思想宣傳的結果,并且這種宣傳一旦嵌入到國家建設和社會轉型之中就會產生不可低估的持久性的力量,成為國家建設和社會轉型的主導力量,并在這個過程中重塑思想價值體系。
思想宣傳工作既有教育的一面也有政治的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方面,思想宣傳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想宣傳內嵌于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之中,是全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思想宣傳有助于國家治理,為國家和社會結構提供支撐。因此,思想宣傳從黨的建設輻射到國家和社會,二者通過思想宣傳實現了黨的建設與國家政權建設的對接。所以說,思想宣傳工作既有教育的一面也有政治的一面。
黨的思想宣傳工作必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來開展。思想宣傳工作對象是人,具體而言是人的思維,黨的思想宣傳工作本質而言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影響乃至主導人的思維,進而指引人的行動,這就牽涉到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問題:思維和行動的關系。德國學者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指出:“思維為他本人的未來行動設定了法則。[1]”按照上述內容來看黨的思想宣傳工作,那么反映的機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維存在,它為行動設定了法則,而要想使這種法則切實發揮作用,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念的先進性滲透到具體的政策、策略之中。
無論是革命還是社會主義建設,黨都不斷推動思想宣傳工作體系的完善。毛澤東在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強調紅軍“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2],開創了軍隊思想宣傳工作體系。實際上,在黨的思想宣傳工作體系中,尤其是在革命年代,軍隊始終是重要陣地。同時,對于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還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就像新聞宣傳、理論研究、電視廣播等方面都有設有專門機構,而且這些機構的設置都是根據形勢需要而隨時調整。比如在戰爭年代,為了提升宣傳效果,使黨的主張、綱領盡可能深入人心,專門設立了發行部,主管報刊文章的發行。
黨的思想和主張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除了其理論本身所具有的先進性之外,還與黨能維護、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有關,這不僅直接關系到思想宣傳工作的成效,甚至左右中國革命的成功與否。“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3]”如何組織、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使其參與革命,毛澤東同志指出:“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4]”在革命的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宣傳動員群眾的基本原則——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仍舊注重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為了把廣大人民群眾匯聚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黨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
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我們黨都高度重視利用各式各樣的宣傳工具和載體,“從上到下的一切思想陣地,包括理論、新聞、出版、報刊、小說、詩歌、音樂、繪畫、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都應該成為我們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的陣地[5]”。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張巍卓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280頁.
[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頁.
[3]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72.
[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5]江澤民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