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絹紗為膚絲為發。”11月7日,記者見到了康氏絹人第四代傳人賈慧蘭,她也是云岡康氏絹人的創始人、康氏絹人第三代傳人康巧玲的兒媳。
“別看絹人體型嬌小,工藝流程卻一點含糊不得,每件絹人都要經歷雕塑、繪畫、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從雕塑頭模、糊頭畫頭,到發式、制手、制作服裝等,各道工序里還有諸多小工序,十分精細且復雜。”賈慧蘭介紹,“例如,在絹人的手部制作中,需要將按比例比量好的手指長短的細鐵絲上包上棉花,用作臉的紗絹料疊出手寬,折疊縫隙落在手指間,做好小手套之后將其翻轉包在棉花手的鐵絲骨架上。完成這些后,將手指扭曲成合適的手形,有些還需要戴戒指、染指甲。如果放到真人大小的比例上考慮,這似乎不難,但當這一切縮小在30厘米左右的玩偶身上,在不足兩厘米的絲織布上完成所有步驟,而且不能露出針腳與線頭,需要工藝師們精湛的技藝。”
在制作絹人時,只有精巧的技藝還不夠。絹人的形象一般取材于中國古代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曲戲劇等,以古代仕女形象最為常見。制作者需要根據人物的性格與身份,制作出與之相對應的服飾,除此之外,形體比例、人物動作、眼神表情,同樣也需要認真考慮。可見,要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絹人作品,需要對歷史典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認識。
為了做出高質量、高水準的絹人作品,賈慧蘭用匠心打磨每一處細節,神態描繪每一筆都極具用心,服裝配色每一次都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云岡康氏絹人采用綾、羅、綢、緞、紗、絹、縐、錦等料,極具地方特色,并且將戲劇人物的臉譜、服飾、身段以及云岡石窟佛像、華嚴寺脅侍菩薩、伎樂飛天等藝術造型用絹塑表現出來。”賈慧蘭講道,“與其他地方的絹人相比,云岡康氏絹人不用筆墨手繪絹人服飾,無論武將戎裝還是仕女衣裙,都是自然布料精裁細縫,一點點綴飾而成,自然流暢又生動和諧,康氏絹人由此聲名大振。”
云岡康氏絹人的人物造型選擇不受文化、歷史、宗教、行業、藝術形式的限制,古典名著中的文學形象,歷史神話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古時宮廷和普通百姓甚至十方世界一切諸神佛都是參照的對象。這些經過康氏絹人傳承人靈巧雙手制作出來的作品,不僅精致無比、神態逼真,更是神韻俱全。在經典的人物場景中,我們仿佛可以聽到黛玉葬花的嘆息、寶釵撲蝶的笑聲、王昭君琵琶的傾訴、關云長挑燈夜吟、馮太后端坐朝堂朗聲陣陣、韓熙載夜宴推杯換盞、笙歌環繞……早在2009年,云岡康氏絹人即入選大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前輩們留下來的精湛的傳統手工技藝是一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岡康氏絹人第四代傳承人鄔潤洲、賈慧蘭,第五代傳承人鄔潔,將康氏絹人的制作技藝接手承傳,并且結合當代時尚藝術,在人物造型和題材上不斷出新,驚艷世人的康氏絹人帶著山西人的祝福走向復興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