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曉林
博物館承載著歷史,凝結著記憶,是看得見的民族精氣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與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建設博物館之城,是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也是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的內在要求。2021年出臺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在文化資源豐厚地區建設“博物館之城”。太原迅速響應、主動作為,啟動博物館之城計劃,與科教互動、與創意嫁接、與文旅融合,走出一條特色發展路徑。目前,太原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99座,平均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建設博物館之城,就是探索一條博物館與城市融合共生的發展路徑,讓博物館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平時經常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文化空間。
政策優先,規劃引領是根本。太原立足深厚資源稟賦,出臺系列配套措施,引導博物館數量設施、陳列展示、功能定位、交流互鑒深度融合,潛移默化服務人民美好生活。2020年出臺全國第二部博物館領域地方性法規《太原市博物館促進條例》,2022年在全國率先出臺《太原市類博物館培育發展管理辦法(試行)》,2023年將博物館之城建設納入太原市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行動方案。一系列政策出臺,切實為保護、研究、利用好博物館,提供了法治、資金、服務保障。
彰顯特色,多元融合是關鍵。穿梭在冬日午后的太原老城區,一路打卡崇善寺、文廟、鐘樓街,古典與流行碰撞,詩意與煙火交融,正是時下熱門的太原“city walk”路線,也是博物館主動走近市民的縮影。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古城風韻源遠流長、紅色文化豐富厚重、晉陽印記特色鮮明、時代風貌朝氣蓬勃。持之以恒打造經典、智慧、群眾、紅色四類博物館,正在成為服務太原發展、滿足公眾需求、增進國際交流的重要文化力量。
技術賦能,活化利用是未來。太原持續發力文博“新基建”,價值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數字技術正在為文化遺產賦予新的生命。如今,依托徐顯秀墓建成的北齊壁畫博物館,游客通過原件欣賞、沉浸體驗、數字漫游,可以一窺綺麗融合的北朝風貌。近日,《關于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的意見》發布,指出補強文物科技短板、支撐引領文物事業可持續發展,這對于挖掘文博事業潛能大有裨益。文博、文創、文旅聯動,數字、傳播、產業賦能,“到博物館去”日益成為叩開美好之門的文明之鑰。
宜居宜業宜游地,幸福錦繡太原城。博物館在融入社會發展中煥發生機,打造博物館之城,為美好生活賦能,前途廣闊、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