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玉
摘 要:民生新聞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重要橋梁,肩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重任。做好與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民生新聞,是縣級融媒體得以凝聚人民群眾、突破自身困境的關鍵路徑。本文分析了我國近代著名民生新聞報刊———《邊區群眾報》的辦報特點以及縣級融媒體發展現狀,提出縣級融媒體應從更新理念、創新內容、培養人才三方面入手,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生新聞,旨在為縣級融媒體做好民生新聞生產提供借鑒。
關鍵詞:《邊區群眾報》;辦報特點;縣級融媒體;民生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1-0031-04
一、引 言
民生新聞是指關注人民群眾生活問題的新聞,它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大眾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報道群眾的日常生活情況。民生內容、人文敘事和大眾視角是民生新聞的根本與核心,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衛生、勞動就業、住房條件、居住環境等都是其關注內容[1]。民生新聞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重要橋梁,肩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重任,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強調的“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原則,是黨和政府引導輿論、凝民心聚民力、促進社會長久穩定發展的有效武器。
媒介融合時代,縣級融媒體作為黨和政府觸達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無疑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媒體。做好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聯系最緊密的民生新聞,是縣級融媒體贏得人民群眾認可的關鍵路徑。
縱觀我國新聞發展史,《邊區群眾報》為民生新聞報道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邊區群眾報》于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創辦,先后為陜甘寧邊區黨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機關報,是抗日根據地非常重要的一份報紙。在延安近10年的辦報歷程中,《邊區群眾報》擅長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報道新聞,深受陜甘寧邊區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喜愛,大家親切地稱它為“咱們的報紙”。畢耕和馮桂萍認為,《邊區群眾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典范[2]。《邊區群眾報》的受眾群體與縣級融媒體的受眾群體相似度較高,主要針對我國非城市地區的百姓。基于此,本文嘗試分析《邊區群眾報》的辦報特點,并從中總結經驗,旨在為縣級融媒體做好民生新聞提供一些建議。
二、《邊區群眾報》的辦報特點
(一)明確報紙定位,引導群眾思想
《邊區群眾報》基于當地特色和受眾特點,確立了清晰的報紙定位和編輯方針,這是《邊區群眾報》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它能夠在宣傳方針政策、引導群眾思想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第一,明確定位。20世紀30年代,“文藝大眾化”思想由“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提出并完善,大眾化運動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逐漸興盛,這為《邊區群眾報》的創辦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邊區群眾的文化生活,他指出,邊區群眾文化程度低、文盲多,應該辦一份符合普通大眾需求的通俗化報紙。基于此,《邊區群眾報》在創刊之初就有著非常明確的定位:辦一張大眾化的報紙,辦一張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由于邊區群眾文化水平不夠高,《邊區群眾報》還提出了“識字少的人能看懂,不識字的人能聽懂”的編輯方針。清晰的報刊定位和編輯方針在辦報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邊區群眾報》能夠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引導思想。《邊區群眾報》辦報正值抗日戰爭期間,社會環境動蕩。在此背景下,《邊區群眾報》積極向邊區群眾宣傳黨和邊區政府的立場、方針、政策、理念,統一黨員干部和邊區群眾的思想,以此提高群眾凝聚力。在宣傳方面,樹立典型是新聞宣傳常用的方法,群眾身邊鮮活生動的例子更能打動讀者、提升宣傳效果。《邊區群眾報》中,典型人物報道和典型經驗報道所選取的典型都來自群眾,例如,幫困難群眾種麥子的陳萬俊、刻苦探索并改良農作技巧的吳滿有等。在報道負面事件時,《邊區群眾報》會調整事件報道角度,努力挖掘事件的正面效果。例如,在《李長和沒有埋死牲口,害死了莊上七個牲口》的結尾處提醒群眾要及時掩埋死去的牲口,避免傳染疾病。雖然是負面事件,但該報道借助不同視角,引導人們對事件進行了反思,與當下提倡的“以正面宣傳為主”的輿論導向非常契合。
(二)重視群眾需求,內容形式豐富
《邊區群眾報》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內容和形式充分考慮了群眾的需求和喜好,同時又積極向群眾傳遞了黨的方針、政策、思想。
第一,內容選擇。《邊區群眾報》內容覆蓋面較廣,國內外新聞、邊區新聞、敵占區新聞以及邊區方針政策等都有涉及。該報十分重視新聞的接近性,所選內容大多與邊區人民生產生活、當地社會現象和問題相關,使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從而對自己的生活、行為、思想等進行調整。例如,當時陜甘寧邊區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等問題比較突出,嚴重阻礙了當地發展,對此,《邊區群眾報》圍繞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鋪張提倡節儉、宣揚社會美德等主題發表了多篇文章,向邊區的百姓宣傳正確價值觀,及時糾正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此外,《邊區群眾報》緊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根據延安的地理環境和地域特點,將農業生產生活作為報道重點[3],為群眾提供了科學指導,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第二,語言親民。語言親民是《邊區群眾報》的顯著特點,首先體現在新聞標題上。《邊區群眾報》的新聞標題十分簡潔,據不完全統計,其農業類報道的標題多以單行實題為主[4]。例如,《收麥碾麥互相幫助赤水各區動手收麥》直接對新聞的事實重點進行了簡潔明了的概括,讓讀者能迅速抓住報道的核心內容。其次是在內容撰寫中。《邊區群眾報》經常用方言宣傳黨的思想、描述當地群眾的生活,例如“娃娃”“大”(讀二聲,指父親)、“婆姨”等,這些方言的運用不僅使報道內容鮮活生動,還能讓讀者倍感親切,進一步拉近了報紙與讀者的距離。最后,《邊區群眾報》在對新名詞、新事物、新政策進行通俗解釋時,會聯系群眾的實際生活,用當地人熟知的例子進行解釋;在解讀黨和邊區政府的方針、政策時,會根據讀者的接受能力進行靈活處理,或抓住重點改編壓縮,或抓住細節詳細介紹,從而方便群眾理解。
第三,群眾審稿。《邊區群眾報》的讀者主要是陜甘寧邊區的人民群眾,為了讓人民群眾能讀懂、好理解,《邊區群眾報》在編校好每期稿件后會召開全社大會集體“審稿”[5]。人民群眾讀稿后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將不易理解的地方指出來,新聞工作者再根據群眾意見對稿件的字、詞、句進行反復修改,力求正確又通俗易懂,讓群眾“一看就明白”。
第四,形式多樣。為了提高報紙的可讀性、豐富陜甘寧邊區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邊區群眾報》的內容呈現形式大多會結合當地傳統民間藝術,在文字表達上力求口語化、接地氣。新聞工作者常常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新思想、新知識等進行改編并融入民歌、民謠、說書、秧歌等地方傳統藝術中,讓人民群眾在娛樂中增長知識。例如,《邊區群眾報》第四版《大眾文藝》版刊登的著名文學作品———《抗日英雄洋鐵桶》和短篇小說《烏鴉告狀》,均是以連載方式進行刊登,尤其是《抗日英雄洋鐵桶》深受群眾歡迎[6]。此外,《邊區群眾報》還有一個固定欄目《大家文藝》,專門刊登謎語、故事、漫畫等[7]。這些文藝作品給邊區群眾的閑暇生活帶來了許多歡樂,深受人民喜愛。
(三)培養專業人才,創新傳播路徑
《邊區群眾報》在培養優秀新聞人才和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方面積極探索,真正做到了新聞工作者應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我國新聞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優秀范本。
第一,培養專業人才。《邊區群眾報》十分重視新聞人才的培養,在培養模式和教育內容及方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成為當時黨報工作者學習新聞業務、探討新聞理論的“第一站”和啟蒙學校,是培養新聞工作者的搖籃[8]。具體而言,《邊區群眾報》在邊區政府和報社領導的指導下,采取邊區黨委指導分析典型案例、老帶新、辦業余學校等方式,對新聞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科學文化與邊區文化、新聞理論及業務等方面的培訓,不僅提升了新聞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和工作能力,也加深了新聞工作者對當地的了解,從而使新聞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群眾需求,更好地為群眾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新聞作品。經過不懈地探索和努力,《邊區群眾報》為黨培養了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思想作風優良、業務能力突出的新聞工作者,也為我國培養優秀新聞人才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
第二,創新傳播路徑。《邊區群眾報》創立了大眾化傳播路徑:報紙—通訊員—讀報組。首先,在報紙采編工作方面,為了獲得真實準確的第一手新聞材料,《邊區群眾報》的編輯、記者等長期堅持深入基層,了解邊區文化習俗,走進邊區群眾的生活,體驗邊區群眾的日常勞作,傾聽他們的呼聲。其次,在建設通訊員隊伍方面,通訊員承擔著發現新聞線索、撰寫新聞報道等工作,是新聞工作的關鍵環節。《邊區群眾報》發展和培養了許多通訊員,這些通訊員主要是邊區各個地方和單位的活躍分子,包括學生、教員和基層干部等十分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員[9],因此,他們的文章更加鮮活、貼近群眾。最后,在傳播方面,為了降低信息的接收門檻,《邊區群眾報》在各區、縣、學校等地點都組織了讀報組,使報紙上的內容,尤其是黨的方針政策能夠及時傳達給不識字的群眾。這樣的傳播路徑不僅讓《邊區群眾報》深入到基層,也有效擴大了報紙的受眾范圍,拓寬了報紙的傳播渠道,對提高邊區群眾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三、縣級融媒體發展現狀
(一)媒體定位不明,傳播理念較為落后
當前,部分縣級融媒體還停留在“建起來”的層面上,對自身定位不夠清晰,存在沒有明確編輯方針、運營目標等問題。由于縣級融媒體的運作資金大多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持,“造血”能力也較弱,加之傳播效果評估體系尚未完善,因此,部分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服務群眾意識不夠強,傳播理念比較傳統,缺乏互聯網思維和平臺運營經驗,難以運用先進技術和理念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導致融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不佳。
(二)優質內容短缺,呈現形式較單一
在內容選題方面,由于縣級地區地方較小、新聞資源較少,部分縣級融媒體的民生新聞內容存在原創內容少、內容生產力不足、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等情況,并且,一些記者認為民生新聞就是要報道群眾生活中的事情,所以選題大同小異,報道內容缺乏亮點。在呈現形式方面,縣級融媒體大多建立了“兩微一端一抖”傳播矩陣,但是,部分縣級融媒體往往一稿多發,沒有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生產個性化內容,呈現形式也相對單一,這就造成了平臺間內容同質化較為嚴重等問題。
(三)專業人才缺乏,素質良莠不齊
部分縣級融媒體未建立專門的人才管理機制,導致一些青年新聞工作者為了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選擇前往省、市級融媒體。此外,傳統縣級媒體的工作人員大多資歷較深、年齡較大,但是對融媒體的了解不夠深入,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也較弱,這就導致縣級融媒體的民生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創新乏力。近年來,部分縣級融媒體雖然也從專業高校招攬了一批青年新聞工作者,但他們大多缺乏在鄉村生產、生活的經驗,不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很難抓住當地百姓生活中的新聞點,難以采寫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民生新聞。
四、《邊區群眾報》對縣級融媒體做好民生新聞的啟示
(一)明確媒體定位,更新傳播理念
縣級融媒體要做好民生新聞,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和目標,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結合當地的社會環境、受眾特點、文化特色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樹立明確的目標。其次,縣級融媒體要盡快轉變傳統媒體時代“我說你聽”的傳播理念,培養互聯網思維和服務意識,重視人民群眾的興趣愛好,真正做到關心人民群眾。
(二)創新傳播內容,豐富呈現形式
要做好民生新聞,縣級融媒體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記者也要增強自己的腦力、眼力、筆力、腳力,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發現新聞、采集新聞,了解百姓的想法、需求,真正貫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講好本地故事。
具體而言,新聞選題可以參考當地的重點問題、重點任務,通過新聞推動當地社會發展。例如,抓“重點”的同時也要做到“全面”,要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節氣耕種等方面的信息,做有溫度的民生新聞。在新聞寫作中,可以使用方言,字、詞、句盡量簡潔通俗,用當地群眾熟悉的方式解釋新名詞、新事物等,降低群眾的閱讀門檻,擴大受眾范圍。在呈現形式上,可以結合當地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傳遞內容,提升新聞的趣味性和接近性。同時,編輯人員要熟悉各個平臺的特點,利用好傳播矩陣,豐富內容的呈現形式,更加生動地展現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此外,還要構建暢通的反饋渠道,鼓勵群眾提出意見,再根據群眾的反饋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改進。
(三)改進用人制度,建設人才隊伍
媒體的競爭,關鍵在于人才。第一,縣級融媒體要完善人才引進模式,通過多渠道發布招聘信息、與當地高校建立合作等方式引進優秀人才,加速民生新聞生產理念的轉變,創新傳播方式。第二,人才不光要引進來,還得留得住,這就要求縣級融媒體要根據自身情況建立科學的用人制度。比如,制定個性化人才培養和發展方案,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員工潛力,給予其更大的發揮空間,提升他們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三,縣級融媒體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首先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培養。縣級融媒體單位要定期組織新聞工作者學習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等,以便新聞工作者更準確地通過民生新聞宣傳黨的思想,引導輿論走向。其次,可以邀請資深記者、當地的基層干部或表達能力較好的群眾,通過定期舉辦講座和基層考察實踐的方式,讓新聞工作者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這樣寫出的民生新聞才能更加生動鮮活。最后,縣級融媒體可以對當地的教師、工人、居民等開展新聞知識與業務知識的培訓,鼓勵他們提供新聞線索,加強媒體與人民群眾的聯系。
五、結 語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辦報理念、內容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邊區群眾報》為現代民生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且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縣級融媒體作為最貼近人民群眾的媒體,要不斷創新報道理念、內容、形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身邊的故事,反映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從而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趙浚.加強民生新聞報道更好地發出地方聲音[J].傳媒論壇,2019,2(15):78+80.
[2] 畢耕,馮桂萍.《邊區群眾報》:踐行“群眾路線”的典范[J].中國出版,2015(19):73-75.
[3] 崔旭陽.延安時期的《邊區群眾報》與現實啟示的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7(1):21-22.
[4] 郭小良,房瑞閣.延安《邊區群眾報》對農報道標題特點淺析[J].中國報業,2013(6):28-30
[5] 郭小良,潘博.從社會新聞報道看延安《邊區群眾報》編輯方針[J].新聞界,2013(23):77-80.
[6] 王兆屹.論《邊區群眾報》新聞報道的大眾化特色[J].新聞知識,2016(9):65-68.
[7] 羅瑩.《邊區群眾報》:大眾化報紙的實踐者[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3):49-52.
[8] 張? ?.延安時期《邊區群眾報》人才培養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0.
[9] 田頌云.延安時期《邊區群眾報》的群眾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8):1-3.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