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論語》中的記載,探究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這種智慧實源自周代德治思想與民本理念??鬃拥娜穗H交往智慧,可以歸納為四項。一是知禮守分、自制自律;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言忠信,行篤敬。二是明辨義利擇善而行;指出過猶不及,凡事不偏,依從義理。三是對弱勢群體悲憫同情,發揚仁心仁道精神。四是以誠信待人并保持美感距離;對方有過,“忠告而善道之,不能則止”;工作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關鍵詞】《論語》;孔子;人際交往;孔子文化
【中圖分類號】B22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8-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01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大學商學院2022年研究生校院兩級科研創新基金;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下信陽紅色文化傳承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JJ007)。
一、引言
《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其中蘊含存著修身治國、內圣外王的人際交往智慧,《論語》具有很高的現實價值。認真領會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有利于正確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提高核心素養的能力。
人生道路上經常會遭遇挑戰與困難,若能認清自己與環境,掌握善與美的人際交往方法,處理事務就有明智的抉擇,就能脫離苦惱和障礙。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1]242孔子指出人際交往基本原則是說話忠誠守信,行為敦厚恭敬,這不僅在文明國家行得通,就是到了蠻夷地區也行得通。在這里,孔子所言只是他回答他的門生人際交往之道的問題之一,其中“言忠信,行篤敬”是其中的根本原則。
人雖有不同的個性與才華,但追求幸福的理想卻是一致的。在一生中我們想得到什么?我們能為社會奉獻什么?這是人們常在心中思考的問題。許慎的《說文解字》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比祟惒煌谄渌铮谇笊c繁衍之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理想抱負。人在學習中修身致用,也陶冶改善氣質,從點點滴滴中完善自我,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原則。孔子在文化的傳承之外,還有創新,他提出修身為成德的基礎,君子為成德的理想,他對人類的道德問題,有非常獨特的見解。《論語》是一部看似平常,卻是修身治國、內圣外王的一部重要經典著作,研讀《論語》,沒有人能讀一次就完全理解,研讀多次還覺得未竟全功。筆者常想嘗試進入孔子心目中的修身世界,去探知他的思想形成與開展,并從《論語》中汲取人生智慧與提升道德水平的力量,理解人際交往之道。
人是群居動物,人際交往是人無法避免的。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求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讓所有青少年學會生活、學會合作,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如現代組織的各級主管,在維持上下級關系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上,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門藝術。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義、忠恕?!墩撜Z》記載:“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52不論是上級還是下級,凡事都能將心比心,多替對方設身處地考慮,做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1]44,關系就能做到恰到好處。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歷經二千多年到今天,仍然讓我們感覺到歷久彌新,值得探求與遵循。
孔子自我期許高,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率真幽默,和藹中帶嚴肅。從《論語》的記載中,可以勾勒出他的人際交往之道,以見其人際交往智慧如下:當知禮守分以自我約束,要分辨義利以擇善而行,要悲憫同情與知過則改,與人互動要“執事敬”“與人忠”。本文分別加以論述。
二、知禮守分自制自律
人類是群居互動的,彼此要守著本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事要依循道德操守,時時自我約束?!墩撜Z》記載這方面的文字很多。
禮是人群行為的準則,也是修身治世的寶典。所以孔子說君子是以義為本,以禮行之的。能知禮守分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2]203??鬃诱f:“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2]146這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能將心比心,就能約束節制,彼此禮讓尊重??鬃訉︻仠Y期望甚深、稱許最高;顏淵問何為仁?如何行仁?孔子給出了“克己復禮為仁”[2]39的回答??鬃诱f的就是從日常身邊的事做起,約制自己。行仁是知禮而守分,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旁,應當從“克己”做起。不能知禮守分,就容易妄求財利??鬃佑终f:“放于利而行,多怨?!盵2]199這個“放”字,就是“依”,依照、依循。依據私利行事,對于他人必有妨礙,個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必然損害他人應得的利益,這天下豈能安寧?所以孔子對人際交往之道,提出不可“放于利而行”?!墩撜Z》中提到子張問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盵2]168這與樊遲問仁,孔子回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2]43一樣,都是孔子對學生指出的人際交往基準原則。居處不恭謹則疏忽懶散,做事也就不認真嚴謹,唯有恭謹忠誠,守著自己的本分,見賢思齊??鬃釉谌穗H交往上,能從自身知禮守分做起,促成社會和諧?!墩撜Z·里仁》中提到,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盵2]97這里“約”字意在儉約,這與人際交往的自我約束是相通的,能儉約不奢靡,就不易招惹禍害。另外,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2]41就是要使人專其本職不處理職責以外的事。弄清楚自己的本分底線,以恭敬謹慎態度對人,這近乎中庸之道?!安辉谄湮?,不謀其政”,也是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
三、明辨義利擇善而行
君子心中明白義理,小人心中貪求財利;我們當不了圣賢,也或許比不上君子,但至少可以當個奉公守法、遵循倫理道德、明白義利的好公民?!墩撜Z·里仁》篇中有寫,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2]41君子明白義利,心志坦蕩蕩,奉行義理合宜的事??鬃又赋鋈穗H交往要依從義理以行事。子曰:“適,厚也;莫,薄也……比,相親?!盵2]39換一種更簡淺的解釋,“適”,專主,肯定;“莫”,否定;“比”,近也??鬃又笇廊藢κ虏幌阮A定立場,不專主某立場,也不否定某立場,應該完全依照義理行事。明辨義利擇善而行,這就是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
美好的事物總存在著它必有的規律,如比例分割有黃金比例等,這都是為了達成最美好的狀態。我們人際交往之道就是中道;就如《論語·先進》中提到的,“過猶不及”[2]136,都不合于美好的規范。世人常以不及、不足為遺憾,過剩、超多每每自喜。顓孫師(子張)性情急,操之太過;卜商(子夏)性情較緩,二人不論在做事還是在人際交往上,一過一不及。子貢以為子張較佳應勝出,孔子則指出中道擇善人際交往之道,認為子張、子夏皆未達善道,所以是“過猶不及”。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盵2]211人際交往要當君子,則不與小人同群;否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犯錯了,要知過立刻就改??鬃泳驮f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2]208世人常有強凌弱、眾暴寡;若不幸遭遇欺壓迫害,當如何處之?在《論語·憲問》中孔子給出的回答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盵2]190這是明辨義利,根據義理,寬厚不結深怨的做法,但不至于要以德報怨,也不宜冤冤相報,從“以直報怨”,不再結仇的主張,可以看出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世上苦難困厄的事,常有些錯綜復雜,糾纏不清,處理時要先有基本原則、基本態度;“以德報德”,這理所應當。但不要以怨報怨,應該“以直報怨”,以正法直道回應仇怨,在理智冷靜之后,當能尋得妥善方法。
四、同情關懷弱勢群體
要想成為被社會尊重的人,除了自身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另外還要有高度的包容心、同情弱者的胸襟。每個人都期望過著幸??鞓返纳?,堅持所追求的生活品位,但也要擁有同情心去關愛弱勢群體。《論語·子張》篇中就記載:“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2]249這美好的人際交往之道,要悲憫包容,尊賢憫弱,如此才有利于社會的和諧。
《論語》中記錄了孔子對弱者的同情關懷,在《論語·述而》中就提到:“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2]106孔子在有喪事的人身旁吃飯,從不曾吃飽;朋友死,無喪主,孔子自動替死者辦理殮尸和料理喪葬,這是高度悲憫、關懷弱者的仁慈心。孔子當官的時候,馬棚失火焚燒,孔子退朝回家,得到報告,立刻先問有人受了傷嗎?關懷出自悲憫的內心。孔子見到服齊衰喪事的人與眼瞎的盲人,坐則必站起,行必趨步,用以表示恤憫尊重??鬃舆@份關心與大愛,是悲憫胸懷的表現,也是他人際交往智慧的體現。
孔子曾提到大同社會的理想,社會上要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2]217。人人各得其分,各得到良好的照顧?,F在世界上還有很多貧困的地區,需要各方的幫助;就算發達國家也會遇上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災害產生時,我們也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五、以誠信待人并保持美感距離
誠信是與人交往的基礎。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盵2]20孔子這句話就是強調,誠信是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人無誠信,寸步難行。說話信口開河,別人就很難信任你,若是逢人只說三分話,友情和互信就很難建立?!墩撜Z·子罕》中說:“主忠信。”[2]112就是人際交往基本原則。其次論交友對象,應該要選擇益友、良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2]217“直”謂正直,“諒”謂誠信,“多聞”謂博學;這三類朋友就是益友,與之為友,有益修身與自我成長?!氨惚佟保庵高^度巧辟以求媚于人,類似于《論語·公冶長》中的“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2]57。這句中的“足恭”就是點頭哈腰,以巴結討好他人?!吧迫帷本褪钦~媚臉色;“便佞”就是花言巧語;這三類人不可交往。再次與上司、下屬、朋友之間,該如何相處?做上司的要關懷下屬,做下屬的要忠誠敬職,朋友之間要恭敬有禮。《論語·子路》篇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盵2]57就是說上司應當率先做榜樣,且能做到如此的,往往也較能關懷照顧下屬?!墩撜Z·顏淵》中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盵2]163就是說不分職位高低,做事照本分,日復一日,長期忠誠做事,忠誠待人,這就是組織中的上下相處之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相處也要掌握適度距離的美感,太近太膩,太遠太疏,都不算美好。這也就是豪豬取暖的哲學,豪豬寒冬相聚取暖,太近互相刺痛,太遠取不了暖,幾次磨合,終于找到最適當距離,在彼此不刺痛的前提下,保持了群體相處的溫暖。
《論語·顏淵》篇記子貢問孔子交友之道,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盵2]152孔子回答子貢,朋友有錯,基于朋友以義相合的道理,應該分析是非,明白告訴當前的錯誤,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解釋,以盡朋友相鼓勵的情誼,對方不聽,那就不再強說,以免引對方反駁相斥而招來困辱。言偃(字子游)是孔門四科十哲之一的賢者,《論語·里仁》篇也記載子游相近的說法。《論語·里仁》篇說:“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盵2]44“數”意近于煩瑣,就是說事奉君上若煩瑣勸諫,或許招惹罪辱;對朋友過失的勸諫太繁瑣,友情也漸漸疏薄。所以不論上司下屬之間還是朋友之間的相處,也要掌握好適當的距離美感。《論語》中提及的這些人際交往哲學,至今讓我們受益匪淺。
六、結語
綜上所述,孔子的人際交往智慧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知禮守分自制自律。做法上就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二是明辨義利擇善而行。孔子提出“義之與比”,就是依從義里,指出“過猶不及”皆非中庸,不“以德報怨”也不“以怨報怨”,該“以直報怨”。三是同情關懷弱勢群體。就是提升仁心仁道精神,朋友有難,我們要感同身受再伸手援助。五是以誠信待人并保持距離美感。人與人在互相敬愛的同時,也要保持適當距離,在獨立與距離之間找到適當的空間。人人都有這樣的人際交往智慧,社會就自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何晏,集解.邢昺,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
[2]論語[M].馮國超,譯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3]謝狂飛.《論語》中的道德教育智慧及其對高校思政課的啟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12):59-65.
[4]劉鶴丹,羅興剛.學而優則仕:人的政治天命——對孔子政治思想的一種哲學理解[J].孔子研究,2017(02):52-60+85.
[5]張彧,陸衛明.《論語》中的隱性德育智慧探析[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102-107.
[6]于丹.簡述孔子與人際交往中的智慧[J].大觀周刊,2011(30):153-153.
[7]杜云,楊明.仁道、仁人、仁政——孔子仁學的三重意涵[J].倫理學究,2017(01):23-29.
[8]王碩新.慎獨: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J].領導文萃,2022(21):93-93.
[9]歐陽禎人.從《周易》的角度看《保訓》《中庸》的“中”[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03):25-30.
[10]趙連越.“吾”:“德行”與“知識”的統貫與綜合——孔子“一以貫之”思想新詮[J].湖南社會科學,2023(03):30-36.
[11]余治平.困卦:儒家君子的處困、解困之道[J].中原文化研究:2021,9(05):57-64.
[12]孫鵬.主持人語[J].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2022(01):285-287.
[13]郭智勇.觀相百家:古典中國文化之春夏秋冬[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28.
[14]楊生財.儒家和平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2):174-177.
[15]曾仲權.論孔子交往行為美學的獨特性及其歷史傳統和重要意義[J].云南社會科學,2014(04):177-183.
作者簡介:
許嘉玲(1992.7-),女,廣東潮州人,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