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涵養鄉村文明新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漸顯現,然而其目前在協調合作力度、文化挖掘程度、營銷宣傳鮮度方面存在一些發展問題,因此需要聚焦現實基礎,為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多方出力,打造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的互利雙贏局面。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振興;渤海革命老區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8-008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6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盵1]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寶貴精神財富和資源,同樣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渤海革命老區經過歲月沉淀,孕育了淳樸厚重的老渤海紅色文化。新形勢下,如何抓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機遇,探索實現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和鄉村振興互利發展的新路徑,值得認真思考。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渤海革命老區
紅色文化發展背景
(一)紅色文化為推進鄉村振興賦新能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既要塑形,又要鑄魂,而紅色文化正是支撐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黨和國家對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高度重視,《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努力走出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增進革命老區人民福祉。《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促進法》中指出,通過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2023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紅色基地時,反復強調要賡續紅色文化基因,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助力鄉村振興。
(二)鄉村振興為傳承紅色文化供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抓手,也為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契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同時發力,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底蘊基礎。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改善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更加渴求豐富的精神生活。紅色文化具有豐厚的歷史內涵,蘊含系列紅色革命故事,是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更是鄉村文化振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更要大力宣傳以紅色基因為核心的紅色文化產業發展。
(三)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發展現狀
目前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已不存在渤海區,在轄屬范圍上除包括以濱州市為中心之外,還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濰坊、濟南、淄博、德州,河北省的滄州,以及天津市,共涉及2省7市47個縣。渤海革命老區具有長期的革命斗爭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革命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成立,由于時間橫跨久,相比井岡山等革命老區,渤海革命老區可挖掘的紅色文化數量眾多,經過歲月沉淀,在新時代仍煥發著勃勃生機。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渤海革命老區
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
渤海革命老區堪稱華東地區的“小西柏坡”,在經濟發展、精神傳承、廉政教育、生態文明方面對促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時代價值。
(一)經濟發展價值: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渤海革命老區在秉持著保護并合理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為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貢獻蓬勃力量。第一,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行業結合,打造紅色旅游基地。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的火熱進行,包含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紀念園、“渤海走廊”主題陳列館等在內的眾多紅色景點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打卡參觀,紅色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為渤海革命老區的旅游產業續航助力。第二,帶動紅色教育相關產業發展。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為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黨員干部研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供給,為紅色教育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第三,帶動休閑農業發展。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西區設有風俗文化村、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園林式景區,便于人們在沉浸式體驗當地風俗與景觀中推動休閑農業發展。
(二)精神傳承價值:涵養鄉村文明新風
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樂觀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提升個人修養、培育文明香風發揮重要啟迪作用。第一,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涵養了渤海老區人民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品格?!吧嵘碚ǖ锉ぁ钡挠⑿酆畹巧?,“劉胡蘭式的英雄”烈士吳洪英,用生命傳送情報的交通員王壯基等英雄事跡都發生在渤海革命老區,這對渤海革命老區人民堅定理想信念、砥礪革命意志、傳承精神風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第二,樂觀主義精神磨煉了渤海革命老區人民處事不驚、游刃有余的態度。在物資極為困乏時期,渤海老區人民沒有退縮,始終樂觀向前,在解放戰爭困難時期,老區人民通過開荒生產、興修水利等方式,作為支援前線的后方基地和補給中心以保障物資及時供應。第三,集體主義精神促進渤海老區人民無私奉獻和團結友愛的品質。解放戰爭時期,近20萬渤海子弟積極參軍參戰,解放軍4個野戰軍中都有渤海子弟兵部隊作戰的蹤影,有5萬多名革命烈士血灑當場。他們犧牲小我顧全大家,以實際行動鐫刻集體主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渤海革命老區人民仍要堅持全區一盤棋原則,共謀鄉村振興大業。
(三)廉政教育價值: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渤海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廉政文化,渤海軍區教導旅展覽館中張貼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不走”的標語,充分展示了軍隊廉潔紀律的作風。渤海革命走廊中戰士們勇送萬兩黃金,在黃金面前他們心底無私、不為所動,用生命兌現了“人在黃金在”“舍命護黃金”的錚錚誓言,彰顯了廉潔奉公的崇高品質。此外渤海老區領導干部景曉村的妻子王夢林嚴格遵守黨的紀律,不以領導家屬自居,帶領村民投身生產運動支援前線的紅色故事,都對今天開展紅色教育、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提供鮮活的例證。
(四)生態文明價值: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村
改善老區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4]。革命老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區域,紅色文化是推動區域內環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渤海革命老區建有紀念園、紀念館,渤海革命走廊等紅色場所,為老區人民創造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人文環境。另外紅色文化的傳承催生革命老區環境保護意識,在紅色文化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為營造舒適的參觀學習環境,必然會針對該區域生態環境進行整治,以紅色文化引領生態宜居和美鄉村建設。
三、渤海革命老區
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一)紅色資源分散,協調合作力度不強
渤海革命老區覆蓋范圍廣,輻射范圍大,所轄屬范圍涉及2省7市,紅色資源豐富,僅在渤海革命老區的中心地界濱州就擁有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毛岸英舊局、王文抗戰舊址等多處遺存,產生“五姐妹踴躍支援前線”等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開發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少不了各區域的協調聯動,然而渤海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分布較為分散,涉及的7市之間協調合作力度不強,未能達成規模效應。一方面是由于跨越2省,區域之間在政策制定存在差異,在行動實施上存在困難,各地明顯存在“各忙各”的傳統思想限制,尚未形成文化共同發展的統一體認識。另一方面是由于紅色文化趨于同化,僅局限于遺址遺跡、老區精神、民俗文化方面做文章,差異性不明顯導致各區域的單獨發展。
(二)專業人才稀缺,紅色文化挖掘不夠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專業人才的配合,才能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發揮效率的最大化。目前渤海革命老區資源豐富,然而專業人才的配備及后期人才儲蓄后備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隊伍素質偏低,業務水平有所欠缺,既善于研究紅色資源又極具推廣天賦的專門人才更是難得,導致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未能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最大經濟效益。另外受制于地區、發展空間等因素,大多數年輕人更渴望到大城市中實現理想抱負,愿意回鄉村的優秀人才十分稀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標志物,遺址遺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需要大批的專業人才的挖掘與保護,紅色遺址遺跡若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管理,將面臨不同程度的損毀,后期的修復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那么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推廣力度不夠,營銷宣傳特色不足
宣傳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首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對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進行宣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在宣傳工作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在宣傳內容上,各區域的主題趨于同化,在對老區紅色文化進行宣傳時,多只重視對現存遺址遺跡或教育基地的靜態陳列展示,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也局限于外表,并未深刻理解其內涵。第二,在宣傳方式上,渤海革命老區宣傳方式較為單一,存在線下較少線上不足的情況,而且線上宣傳僅停留在紅色故事的闡述上,紅色文化活動氛圍不夠濃厚,對農村群眾的宣傳教育僅停留在口頭傳授或閱讀紅色刊物,部分村民對當地紅色文化了解甚微。第三,在品牌特色上,由于老區文化資源較為分散,沒有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特色品牌。宣傳力度的不到位,導致人們對渤海革命老區文化的認識僅停留在紅色上,缺乏紅綠融合的旅游產品開發,使得紅色文化缺失個性和特色。
四、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渤海革命老區擁有優渥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要正確發揮革命老區對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必須針對目前發展困境精準施策。
(一)推動區域聯合,保護好紅色資源
要充分發揮渤海老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要化各區域“單打獨斗”為“并肩前行”,提升默契度打好“聯動”組合拳。第一,實施區域幫扶,構建7市聯動總部。渤海革命老區涉及47個縣,地區之間合作少,導致開發資源過于分散,不利于整個區域紅色資源的發展。通過成立區域聯合總部,構建工作合力,實現聯合開發,資源優勢互補?;鶎蛹皶r匯報,總部定期督察,共同促進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第二,建立結對傳幫帶機制。動員旅游社團、酒店民宿、各大高校與渤海老區人民實現合作,在幫扶活動中挖掘潛力人才,實行“區長制”,發揮各區域單位引領作用,激發村民參與熱情,通過打造一體化產業鏈,形成幫扶圈,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引領村民在傳幫帶中近距離接觸紅色文化同時走上致富路。
(二)配備專業人才,利用好紅色資源
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首先用政策吸引人才。政府部門需要充分調研革命老區人才需求,針對實際出臺措施,在設備、待遇上給予保障,解決后顧之憂,保證專心工作。其次要用好人才。革命老區要知人善用,在全面了解、綜合分析后揚長避短,最大限度保證人盡其用。再次用環境留住人才。革命老區要營造尊重的良好氛圍,各憑本事贏得尊重。最后注重培養人才。通過加大資金力度,建設紅色研學班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結合革命老區獨特的紅色文化,挖掘其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使人們在紅色文化的接觸中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揮村民的作用,通過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切實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引導老區村民參與到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行動中,通過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動員村民在活動中角色扮演,在表演中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三)打造品牌效應,發展好紅色資源
渤海革命老區旅游資源蘊藏著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應深入挖掘并將之作為重要抓手,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形成當地特色紅色名片。其一,將紅色文化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打造紅色文創產品。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推動渤海革命老區鄉村的手藝振興。惠民縣的“泥塑”藝術、清河鎮的“木板年畫”、昆侖鎮的“陶瓷”手藝等都飽含濃郁的鄉土氣息,以現代方式傳承紅色文化,承載當地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進而推動渤海革命老區鄉村手藝振興。其二,將紅色文化與傳統戲劇結合,打造紅色文藝精品。厚植戲曲文化優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作紅色文藝精品。比如濱州打造《烈烈渤海紅》等紅色題材呂劇,沉浸式情景小劇《紅色依舊》等搬上藝術舞臺。其三,將紅色文化與本土特色非遺相結合。本土特色非遺是實現老區鄉村技藝振興的重要抓手。濱州作為渤海老區的中心,沾化區“魯錦”、博興縣“地毯編制技藝”等蘊含特定文化價值,利于革命老區的技藝振興。由于受地域性限制,渤海革命老區的旅游人員限于周邊城市,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外來游客。一要注重形象包裝,借力于已頗具影響力的沾化冬棗節、惠民孫子文化旅游節大型活動平臺,積極開展紅色旅游宣傳活動。二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可借助短視頻、公眾號平臺等作為宣傳媒介,提升渤海革命老區作為紅色旅游地區的知名度。通過研制集路線、地圖、餐廳等“一體式”掌上App,為紅色文化旅游提供便捷服務,帶領人們體會山水風光及風土人情的同時了解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以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三是要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真實還原革命場景,在立體、生動的紅色文化體驗中接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熏陶。此外,通過挖掘紅色文化,以編寫紅色文化書籍、創作優秀的紅色藝術作品,比如宣傳片、情景劇等方式,增強感染力,實現紅色旅游的專業化、藝術化、規范化,優化紅色旅游產品。
五、結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4]。渤海革命老區鄉村地區承載了眾多的紅色記憶,對推動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要用好用活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在鄉村振興中傳承紅色血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J].當代廣西,2021(19):4-6.
[2]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奮斗,2021(10):4-18.
[3]李敏.紅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價值、困境及路徑[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2):124-128.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5]王強.講好黃河故事之數字人文語境下黃河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育人價值釋放[J].檔案管理,2022(06):122-125.
作者簡介:
王玲玲(1996-),女,漢族,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