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亞楠
近期,印度頒布了多條“大米出口禁令”。7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禁止出口碎米和非印度香米。隨后又在8月25日宣布即日起對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稅。8月27日,印度將印度香米的出口最低價設定為每噸1200美元。
印度是全球頭號大米出口國,自2008年起,印度大米出口量連續15年穩居世界首位。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總量達2200萬噸,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40%。印度政府為何不斷加碼大米出口限制措施?
一是受極端天氣影響。今年以來,受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天氣影響,全球平均氣溫接連刷新最高紀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產區,從4月開始遭遇高溫侵襲。2023年,印度大米產量預計下跌5%左右。
二是國內政治考慮。印度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達7.4%,高于印度央行6%的上限,民眾不滿情緒高漲。印人黨政府著眼贏得2024年大選,需采取措施穩定國內糧食供應并遏制糧價上漲,保障民生需求,穩定和爭取民意。
美國數據分析公司報告顯示,印度政府上述禁令將減少大約1000萬噸大米出口。烏克蘭危機導致小麥、玉米等作物出口大幅下降,全球糧食價格飆升。印度出臺大米出口管制措施,沖擊全球糧食安全,引發大米市場波動。
印度禁令引發其他國家“人人自危”并效仿跟進,俄羅斯、阿聯酋等相繼宣布暫停或限制大米出口。泰國、越南等雖積極尋求擴大大米出口市場,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時難以填補印度留下的巨大空缺,亦可能選擇暫停或限制大米出口,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和價格穩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8月大米價格指數環比上漲9.8%。
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將加劇欠發達國家糧食危機。印度大米出口價格低廉,對欠發達國家極具吸引力。全球有23個國家對印度大米依賴度超過50%以上,其中八個位于西非,九個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地區孟加拉國、尼泊爾的依賴度更是超過90%以上。這些欠發達國家首當其沖受到印度大米出口管制影響,不得不花費更高價格購買口糧,進一步加劇貧困和饑餓問題。
印度限制大米出口,也會抵消其試圖當“全球南方”代言人的努力。糧食安全“穩定器”是印度打造“全球南方負責任領導者”形象的核心賣點之一。印總理莫迪曾吹噓,如果世貿組織允許的話,印度隨時能向全世界提供糧食儲備。印度當前的表現顯然與之不符,引發外界對印“信任危機”。印度尼西亞6月與印度簽署協議,新增100萬噸印度大米進口,目前印度能否履約仍未可知。尼泊爾等呼吁印度增加大米出口配額,尚未得到反饋。
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對中國影響總體可控。中國大米高度自給,對外依賴度不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早稻產量數據公告,按十省(區)早稻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全國早稻總產量2833.7萬噸,比2022年增加21.5萬噸。在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全球極端天氣多發的形勢下,中國夏糧獲得豐收、早稻實現增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印度并非中國大米進口主要來源地。自去年10月開始,中國逐步減少印度大米進口。今年1月至7月,印度進口大米占比為11.9%,在中國大米進口來源地中,低于越南、緬甸和泰國,居第四位。
此外,中國進口大米主要用于品種調劑和飼料需求。小麥、大麥可替代進口碎米做飼料原料,今年上半年,中國小麥和大麥進口量大幅增加,能有效對沖大米進口量下降對國內飼料市場造成的影響。
(作者為國際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