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作為當前全球覆蓋區域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的貿易協定,不僅在傳統貿易上為各參與方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和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創造了巨大空間,而且對于促進參與方之間在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新興領域的合作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RCEP成員國雖然在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產業條件等方面有著不少差別,但在發展新能源上卻保持相似的政策取向。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從消費端入手提高經濟社會對新能源的依賴性,成為不少RCEP成員國的共識。
印度尼西亞在國家能源計劃中提出將在2030年前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25%的目標,為太陽能、生物燃料、垃圾焚燒發電和電動汽車等行業發展創造機會。2019年,印尼成為全球第一個實施30%生物燃料比例的國家。盡管煤炭仍是印尼發電的主要燃料來源,但近年來電力的普及率持續增加。根據印尼能礦部發布的數據,印尼平均電氣化率達到了99.45%。為了加速能源轉型,印尼進口了不少電力設備,中國是其電力設備的主要供應商來源國。豐富的鎳礦和對原材料出口的限制為印尼電池材料和電動汽車制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澳大利亞作為傳統能源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在加快能源轉型、發展新能源方面同樣有著積極的舉動。澳政府制定了目標:到2030年,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43%,2050年實現零排放。為此,澳大利亞需要加強能源相關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但澳大利亞并未放棄傳統能源,通過系列舉措確保能源的緊急需求和未來供給。為了保障能源的穩定供應,緩解能源價格上漲的趨勢,澳政府通過能源法案救濟基金提供15億美元的補貼,同時由州/領地政府提供配套資金。雖然該項資金目前尚未直接用于促進新能源的發展,但作為能源結構加快調整升級的國家,金融資金的介入無疑為保障收入較低的地區政府調動市場經濟性、有效利用現有條件提供了更強的支持。
文萊的情況則較為特殊。其經濟發展與豐富的油氣資源有著密切關系,但與許多海灣國家一樣,文萊將能源的多元化作為其發展的選擇和經濟增長的動力。早在2014年,文萊就提出了戰略規劃,要在2035年前實現能源結構中10%以上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不過,文萊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近年來基本保持在6萬億焦耳,僅占全國發電量的0.03%左右。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2019年后文萊不僅重啟了30多年以來從未用過的煤炭作為能源,而且其發電量還呈現迅速上升趨勢。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文萊的煤炭發電量從2019年的6426萬億焦耳增加到2020年的2.26億億焦耳,增幅近四倍。
2023年,中國對RCEP成員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增長迅速,尤其在電動汽車領域,出口量遠遠大于進口量。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2月,中國進口德國電動汽車2194輛,價值1.99億美元,是2023年前四個月中單月單國進口量和價值最高的。在RCEP成員國中,日本、韓國、印尼和越南對華均有電動汽車出口。其中,除日本在3月和4月的出口量分別達到月度639和629輛之外,其他成員的出口量都只有個位數。相比而言,中國對RCEP成員國電動汽車的出口量就要大得多了,在國別上實現了對所有RCEP成員的全覆蓋。2023年1~4月,中國對RCEP成員國電動汽車的出口額分別為4.4億美元、5.3億美元、4.9億美元和6.1億美元,分別占當月中國出口電動車的15.1%、17.8%、22.0%和22.0%。以4月的數據為例,中國對RCEP成員國電動汽車的出口量合計達到3.6萬輛。其中,出口規模最大的是泰國,當月出口了1.1萬輛,價值2.0億美元;出口最少的是柬埔寨,出口了31輛,價值51.6萬美元。
與之類似的,中國對RCEP成員國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出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也表現突出。以鋰電池出口為例,按價值計算,2023年1~4月,中國出口到RCEP成員國的鋰電池分別占中國鋰電池出口的22.5%、23.8%、20.3%和24.8%。中國制造的新能源設備和部件為RCEP各方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制圖/周密

制圖/周密
面對全球新能源浪潮,中國與RCEP成員國合作領域廣闊,前景良好。雙方可在新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加快在傳統建筑改造、充電樁建設、發電站和輸電、儲能等硬件環境建設上的合作,減少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和消費、生產協作的成本。中國工程企業的設計經驗豐富,建設、運營和成本管理能力強,專業化和產業鏈垂直協同效率高,能夠適應氣候、地質、水文等諸多復雜條件,幫助新能源項目的業主有效縮短能源結構轉型周期,增強硬件環境的可持續性。
RCEP成員國還可以加強與新能源有關的貨物、服務和技術領域的合作,增加一攬子解決方案在發展新能源過程中的作用。中國在上述領域都有自身的特點,完備的制造業和快速發展的服務業可以幫助RCEP其他國家更快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要求。
市場是決定資源配置方式的關鍵力量。發展新能源需要處理好與傳統產業的關系,盡量減少能源轉型對經濟社會的負面沖擊。RCEP成員國巨大的市場體量為產業的國際轉移和降低風險沖擊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路徑,有助于各方通過政策協同,減少社會福利損失。同時,還應充分關注域外國家對RCEP規則和市場活動造成的影響,避免數據跨境流動等不切實際的規則和貿易摩擦舉措對各方新能源合作的沖擊和破壞,為各方實現各自的能源發展目標、減緩氣候變化、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