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6日,伊朗駐沙特大使館正式重新開放。沙方代表和多國駐沙特大使館代表應邀出席了開館儀式。
牛新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十年,是冷戰結束后中東地區最動蕩的十年,大家稱之為“中東大變局”。2020年至今的三年,中東從動蕩、沖突向穩定、和解轉變,這股“和解潮”可以稱之為“中東新變局”。我主要從三方面談“中東新變局”的特征,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中美影響力此消彼長,都在調整中東政策,這是已知的;中美未來如何在中東共處,這是未知的。
一是美國繼續實施戰略收縮。在巴以問題上,拜登政府對推動巴以和平進程沒有任何興趣,不愿意在此問題上投入更多資源。可以很確定地說,在本屆任期只剩下一年多時間的情況下,拜登政府不會提出美國的巴以和談方案。從1993年至今,拜登政府或是美國唯一一屆沒有提出巴以和談方案的政府。在人權問題上,美國推動“民主化”改造的野心和興趣大大下降。2010年后美國曾積極支持、推動和參與“阿拉伯之春”,2019年蘇丹、阿爾及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爆發新一波政治動亂、街頭示威活動,美國對此反應相當低調。
二是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上升,政策主動性越來越強。過去十年,中國成為中東絕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是中東石油的最大進口國;未來十年,隨著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中東工業品市場的逐漸擴大,中東與中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程度會進一步加強。更重要的是,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中東政策開始發力,從“總體超脫”向“積極有力”轉變。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赴沙特參加“三環峰會”。今年2月,中國邀請伊朗總統萊希訪華。3月,中國、沙特和伊朗三國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達成雙邊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今年中國還計劃與海灣國家舉行貿易部長會議,并且可能推動舉行海灣國家安全框架的會議。
三是中東目前還沒有出現中美大博弈的態勢。到目前為止,中美在中東的態勢基本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雖然都不支持、不贊同對方,但是中美目前在中東地區沒有進行明顯對抗。未來,如果美國在中東的影響持續下降,中國的影響持續上升,中美在中東的關系將面臨重大挑戰。迄今幾乎所有中東國家都沒有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而是希望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未來中東國家這樣的政策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取決于地區國家的選擇,也將受中美兩國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這是未知的,有待觀察。
中東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解潮”,這是已知的;這波“和解潮”能持續到何時、擴大到多大的范圍,這是未知的。
中東這波“和解潮”主要體現在:第一,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簽署后,以色列與阿聯酋、摩洛哥、蘇丹、巴林四個阿拉伯國家關系實現正常化,這在巴以關系緩和歷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筆。
第二,圍繞政治伊斯蘭問題的矛盾得到緩和。2010年后政治伊斯蘭勢力參與地區國家政治的浪潮高漲,數個國家的伊斯蘭政黨獲得執政地位。土耳其、卡塔爾、伊朗支持政治伊斯蘭,埃及、沙特、阿聯酋等國則反對,中東政治因政治伊斯蘭而分裂。沙特等國家封鎖卡塔爾,土耳其與埃及、沙特、阿聯酋關系惡化,都與政治伊斯蘭問題有關。最近三年,土耳其與沙特、埃及等國關系緩和,沙特與卡塔爾復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伊斯蘭在中東政治中的地位下降了。
第三,遜尼派和什葉派國家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今年4月,伊朗和沙特正式恢復外交關系,帶動了整個地區遜尼派和什葉派力量的互動。
第四,以色列、沙特、阿聯酋等親美國家與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反美國家關系出現緩和。最近,沙特與也門胡塞武裝關系出現緩和,和伊朗復交,把敘利亞拉回到阿拉伯國家聯盟。但與此同時,伊朗與以色列的矛盾、伊朗與美國的矛盾卻是不斷惡化,同“和解潮”形成明顯對比。這是已知的態勢。
與此同時,目前中東地區是關系緩和與關系惡化兩股潮流交錯,未來到底誰是主流、誰會影響誰,這是未知的。即使是現在矛盾得到緩和的這些國家,它們之間的關系能走到哪一步,也是未知的。比如,沙特為何要與伊朗緩和關系?是因為希望伊朗今后不再采取軍事行動威脅沙特。伊朗為何要與沙特緩和關系?是為了突破美國的封鎖,希望海灣阿拉伯國家在經濟上能幫助伊朗。這些目標在未來到底能不能實現,是未知的。現在沙伊關系還是比較脆弱的,如果這些目標實現不了,緩和態勢就不可能持續下去。此外,很多國家之間的根本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緩和實際上是從敵對關系轉向平衡、對沖關系,而非真正的友好關系。以沙特為例,沙特希望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搞平衡,又希望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搞平衡,這類平衡關系的維持需要高超的藝術和良好的環境。
中東阿拉伯國家政局相對穩定,專注于搞經濟建設,這是已知的;這種趨勢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這是未知的。
近年來,阿拉伯國家大幅減少或不再介入地區熱點問題,而是專注于推進經濟建設,紛紛出臺雄心勃勃的經濟發展規劃。可喜的是,多數國家政局基本穩定,但問題是多數國家仍未找到可持續的國家治理模式,現在的模式仍與“阿拉伯之春”發生前一樣。政治上,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采取“國家主義”,就是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發揮主導或控制性作用。經濟上,中東絕大多數國家的地租型經濟模式沒有改變。海灣阿拉伯國家等產油國是典型的地租型國家,非產油國也通過僑匯、援助等途徑分享產油國的石油收入。雖然中東阿拉伯國家、海灣國家都在推行經濟改革,但迄今所有的改革還是圍繞能源展開的。從整體看,海灣國家的經濟形勢是不錯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是上述國家的治理模式到底將走向何方。此外,利比亞、敘利亞、也門、蘇丹仍然處在內亂之中,突尼斯、伊拉克、黎巴嫩政局都比較脆弱,未來若油價下降、經濟形勢惡化,會不會有新的國家再次陷入動蕩?這些都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