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義
日前,美國主導談判的“印太經濟框架”取得顯著進展。2023年5月27日,“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部長級會議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宣布,“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議談判實質性結束。在“印太經濟框架”四大支柱(貿易、供應鏈、清潔經濟、公平經濟)中,供應鏈是第一個實質性結束談判的領域。“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接下來將完成國內咨詢、文本的法律審核等程序,并推動協議的簽署和批準。
“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議的總體目標是增加協議參與國供應鏈的韌性、效率、生產率、可持續性、透明度、多樣性、安全性、公平性、包容性。具體目標包括:一,參與國有能力識別和監測其關鍵部門關鍵產品,并加深對重大供應鏈風險的集體理解;二,建立供應鏈中斷的危機協調和應對機制,合作保障危機期間受沖擊產品的及時交付;三,保障工人和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從韌性、穩健、有效的供應鏈中受益;四,讓企業更好地識別、管理和解決供應鏈瓶頸,提升參與國供應鏈物流和基礎設施水平;五,參與國在與國家安全、公共健康相關的部門和產品加強合作、增加投資、提升監管透明度,防止經濟大面積中斷;六,承認工人在提升供應鏈韌性中的關鍵作用,尊重和提升勞工權利;七,提高工人技能,確保關鍵部門和關鍵產品的生產有足夠數量的技術工人,促進包容性和機會平等,提高技能證書的可比性;八,美國對其他參與國進行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九,尊重市場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扭曲和不必要的貿易限制和障礙,保護商業機密信息。
為實現上述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將建立三個新的實體:供應鏈理事會、供應鏈危機應對網絡、勞工權利咨詢委員會。供應鏈理事會旨在提升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合作制定關鍵部門關鍵產品的行動計劃,幫助企業識別和解決供應鏈脆弱性,如多樣化采購來源、基礎設施和物流建設、聯合研發、貿易便利化等。供應鏈危機應對網絡旨在建立供應鏈中斷時的應急合作機制,通過信息共享和加強合作,減少危機的負面沖擊。勞工權利咨詢委員會由政府、工人和企業代表組成,旨在提升勞工權利、促進可持續貿易和投資。勞工權利咨詢委員會下設分委員會,僅由政府代表組成。
為推動供應鏈協議的順利實施,美國將采取七大行動。一,就供應鏈監測和運營相關問題舉辦一系列培訓和研討會,幫助每個參與國改進貨物風險評估能力,分享事件響應規劃的最佳實踐,以幫助受自然災害和網絡事件影響的行業更快地恢復,并提高參與國識別進口依賴性和其他潛在供應鏈瓶頸的能力。二,啟動“印太經濟框架”下的STEM交流計劃,為參與國的早期和中期職業專業人士提供與供應鏈運營相關的專業發展機會。三,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將加入總統出口委員會,執行加強美國與“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經貿聯系的任務。四,美國商務部還將在未來五年內率領多達十個貿易代表團前往“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引導美國出口商在參與國中正在尋求增加多樣化和彈性的部門尋找商機。五,努力與八個“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達成經認證的經營者項目(AEO)的相互承認安排(MRA)。這些項目與美國海關貿易反恐伙伴關系(CTPAT)方案沒有相互承認協議。六,宣布支持數字航運合作,試點項目從新加坡港開始。七,支持“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的專家與美國主要出口商會面,以支持“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供應鏈的現代化,同時為美國公司和工人創造新的商機。
在半年的時間內,經過三輪正式談判和一輪特別談判,供應鏈協議就實質性結束談判,表明“印太經濟框架”的談判正按照美國預期的進展進行。在通常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密集談判基本都是在最后談判焦灼時進行,但“印太經濟框架”從一開始就實行了密集談判,基本每1至2個月談判一輪。按照目前的談判節奏,很可能在未來半年,“印太經濟框架”在其他三個支柱領域也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但也應該看到,供應鏈協議談判難度較小,這也是該協議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結束談判的原因。

2022年5月23日,“印太經濟框架”(IPEF)正式啟動。美國總統拜登在啟動儀式上發表講話。印度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啟動儀式。
首先,供應鏈協議的目標是各國普遍追求的。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的發生,讓各國普遍意識到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為應對危機,美國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了二十國集團(G20)機制。類似應對金融危機的G20機制,“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也能夠接受在美國主導下建立供應鏈危機應對機制。其次,供應鏈協議的內容不太涉及參與國的利益分歧。供應鏈理事會旨在增強危機前的防御能力,供應鏈危機應對網絡旨在強化危機期間的應對能力,這兩個實體都有助于提升參與國應對供應鏈危機的能力。勞工權利咨詢委員會雖然可能涉及協調勞工標準,但目前看不出對參與國有硬性的約束。再次,為保障協議的執行,美國承諾對“印太經濟框架”參與國進行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這有助于強化參與國之間的供應鏈合作。
供應鏈協議對中國所產生的影響較為有限。供應鏈協議主要是為數字經濟、清潔能源領域的供應鏈合作服務,保障供應鏈合作不受危機的沖擊。在“印太經濟框架”的四大支柱中,前三大支柱都涉及供應鏈合作。但也需要警惕,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領域的供應鏈合作具有排他性,會影響中國參與這些戰略性產業的供應鏈。為提升供應鏈韌性,供應鏈協議在關鍵部門關鍵產品采取的多樣化采購也可能對中國的供應產生排斥作用,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可以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供應鏈合作來應對供應鏈協議對中國的不利影響。當前,供應鏈合作已上升到和金融合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也通過舉辦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供應鏈論壇等強化與其他國家在供應鏈領域的合作。除此之外,中國還可以通過推動建立供應鏈合作的常態化機制,比如,建立東盟+中日韓(“10+3”)的供應鏈危機應對機制,或通過升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建立RCEP參與國之間的供應鏈合作機制,來對沖“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協議對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