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媛 楊磊 涂鋼 朱曉彤
摘 要:氣象標準化是提升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基礎,省級氣象部門在氣象行業標準化發展戰略中處于關鍵的紐帶位置,在全省的標準化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省級氣象部門的標準化意識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省級氣象行業的發展。本文以吉林省氣象部門為例,分析了現有氣象標準化工作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在標準化平臺建設、標準培訓交流、標準制修訂和宣貫實施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的實踐和思考,以增加培訓、立項等措施增強省級氣象部門的標準化意識,提出了“強化頂層、細化基層、橫向聯動、融合科研”的工作思路,為省級氣象部門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完善高效標準化工作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礎參考,實現以標準助力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以標準帶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為氣象標準化工作的終極目標,緊隨數字時代國際標準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省級,氣象,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20
0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強調“加強標準化工作,實施標準化戰略,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黨中央更是把“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氣象標準化工作是實施標準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氣象標準及標準化工作是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省級氣象部門相較于其他行業部門具有其特殊性,既服從于中國氣象局的直屬領導,又針對地方政府提供決策服務,雙重監管模式下,如何跟隨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切實服務地方標準化建設,需要不斷地思考并開展實踐。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國家長白山生態建設試點省份、中國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在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氣象部門一直發揮著基礎保障作用。2019年,吉林省氣象局印發《進一步深化氣象標準化工作改革實施方案》(吉氣函〔2019〕248號)文件,明確了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的改革目標和主要任務,從完善標準化工作機制、強化標準實施應用、加強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和提升標準化工作影響力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全力推動了氣象標準化工作發展,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進入了深化發展階段。本文以吉林省氣象部門標準化工作現狀為基礎,淺析省級氣象部門開展標準化工作的發展建議和對策。
1 標準化政策與指導
緊跟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要求,中國氣象局制定印發了《氣象標準化管理規定》《關于國家級氣象標準化主要工作職責分工的通知》《氣象標準制修訂管理細則(修訂版)》《氣象領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估辦法》和《關于進一步深化氣象標準化工作改革的意見》等多個管理性制度,并將標準化成果納入了科技成果范疇。繼《氣象標準化“十二五”發展規劃》后,印發了《“十三五”氣象標準體系框架及重點氣象標準項目計劃》,在綜合分析“十三五”各領域標準體系適用性和發展需求基礎上,開展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十四五”氣象標準體系研究[1]。
吉林省地方政府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先后印發了《吉林省標準化條例》《關于2023年吉林省標準化工作要點的提示函》和《吉林省重點發展的技術標準領域和重點標準方向(2023年版)》等重要文件,在本地標準化建設方面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2 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現狀
近幾年,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在中國氣象局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和重視下迅速發展起來,吉林氣象標準化工作已駛入快車道,全面進入規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2021和2022年吉林省氣象法治建設指數穩居全國第四名。
2.1 標準化機構建設
為充分發揮氣象標準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氣象行業標準化發展水平,適應國家標準化建設和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2015年6月由吉林省氣象局申請,原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現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批準,吉林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JL/TC 5)正式成立,主要開展氣象領域的地方標準制修訂、宣傳貫徹,以及氣象標準化的具體技術工作指導,2019年被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考核評定為A類標委會,2023年被推薦參加A類標委會評選。
2018年3月,吉林省氣候中心申報的雷電風險控制標準化試點被批準為國家級第五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中心高度重視,成立了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標準化辦公室、標準編制組、實施組等工作專班,明確職責、壓實責任,全面推進雷電風險控制標準化試點工作。經過不斷提檔升級,于2023年2月順利通過標準化試點驗收,試點形成了“標準化+雷電風險控制服務”的新模式,做到事事有標準、崗崗有規范,各項管理服務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2.2 標準制修訂及宣貫實施
自2006年吉林省氣象部門主導起草的第一部氣象國家標準GB/T 20483-2006《土地荒漠化監測方法》發布以來,吉林氣象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2022年末,吉林省氣象部門先后主導完成《北方水稻低溫冷害等級》等國家標準5項、《作物霜凍害等級》等行業標準6項和《西部地區夏季區域性干旱事件評估方法》等地方標準27項的編寫發布,目前正在編制或報批階段的標準項目5項。
2019年吉林省氣象部門主導起草的氣象行業標準《東亞冬季風指數》榮獲吉林省政府第四屆吉林省標準創新貢獻三等獎。為提升氣象標準申報質量,吉林省氣象局制定《吉林省氣象標準預研究項目管理辦法》。目前,預研究項目已完成結題20余項,近10項研究成果推薦申報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
吉林省氣象局注重標準實施應用,通過組織標準解讀宣講會、報紙、網頁、期刊和標準日、氣象日活動等方式宣傳標準,樹立標準化理念,貫徹標準化方針,以標準為基礎撰寫的《氣象信息》和“研究報告”等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領導的重要批示。
2.3 標準化平臺構建與交流
為提高吉林省氣象標準化信息共享水平,吉林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整理建立“吉林省氣象標準文本數據庫”,并在吉林省氣象局氣象政務管理信息系統網站上增設了“氣象標準”板塊,包含氣象標準公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氣象相關標準和標準應用與反饋等標準化相關信息與標準電子文本,可提供在線瀏覽和下載功能,為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雙向學習,持續跟隨國家標準化發展方向。吉林省氣象局注重學習交流,每年選派優秀的標準化管理人員和標準編寫人員參加中國氣象局舉辦的“全國氣象標準化工作專題培訓班”,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組織的“標準化戰略培訓班”等標準化培訓活動,不斷增強標準意識,提高標準化業務能力。同時,面向全省氣象科研及業務人員開展標準化培訓工作。通過組織現場學習交流、網絡視頻會和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針對標準編寫、標準項目申報評獎等方面學習培訓,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
3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3.1 標準化工作人員缺乏
吉林省氣象局政策法規處負責標準化工作的統一管理,省氣象標委會負責標準化工作具體實施和技術指導。但標委會包括委員和秘書處的工作人員在內均為副處級以上干部或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兼任,導致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標準化工作中,對標準化工作發展動態以及頂層設計等缺乏思考。在氣象業務培訓課程體系上也沒有設置專門針對標準化的課程,導致很多地市級氣象工作人員標準意識淡薄,缺乏對標準化工作的了解,針對標準化工作無從下手。
3.2 標準研究基礎薄弱
由于開展標準化研究工作較晚,目前針對標準的研究僅停留在標準制定方面,對于標準體系、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標準實施效果評估和標準對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均沒有開展,嚴重阻礙了吉林氣象標準化發展進程。
3.4 行業間溝通合作較少
氣象業務專業性強、標準化工作要求高、新階段發展迅速,省級氣象部門在氣象行業標準化發展戰略中的承上啟下作用沒有較好發揮,與國家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溝通較少,對地市級氣象部門的指導和協作還不夠充分。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目前,氣象部門主導制定的標準起草單位和應用單位大多都是氣象部門內部,尤其與農業、旅游、交通、電力等相關的標準缺乏相關部門的直接參與,對于氣象標準的服務效果方面造成一定影響。
4 發展實踐與思考
以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抓手,以《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2]、《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3](國發﹝2022﹞11號)和《氣象標準化改革工作方案》[4](氣發﹝2022﹞62號)的相關要求為依據,吉林省氣象局開展了初步的實踐和探索,為省級氣象部門開展標準化工作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4.1 強化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氣象標準化工作進程
強化省內中高層次領導干部標準化意識,加強氣象從業人員標準化培訓;設立專門的標準化工作部門和崗位,為標準化工作人員提供基礎工作平臺以及職稱評聘等相關保障。加強氣象業務標準化要求,避免在氣象業務服務中出現“拍腦門”現象,做到指標有出處,方法有依據、流程有保障,以標準支撐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由上至下形成學標準、懂標準、用標準的良好氛圍。吉林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計劃牽頭組建標準化工作研究團隊,培養一批既懂業務又懂標準的高層次標準化人才,擴大省級氣象行業標準化影響力。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的指導意見》[5]要求,從省級層面建立與相關行業技術委員會聯絡機制,通過互派聯絡員、聯合開展標準起草、聯合推動標準起草、聯合組織標準宣貫實施等工作,加強相關行業間溝通交流,達成高層次標準化戰略合作。
4.2 細化氣象服務領域標準體系建設,以標準引領氣象事業發展
氣象行業具有業務專業性強、服務面廣等特點。目前,大部分省份已基本形成省級氣象標準總體框架體系,未來可在總體框架的基礎上,指導各地區開展具有本地化特色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研究,以吉林省為例,大米、玉米、人參和梅花鹿等優勢農產品以及冰雪旅游、長白山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具有基礎保障優勢。一方面可有效提升氣象行業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對比其他省份發現自身不足和優勢,取長補短、趨利避害,打造氣象優勢領域,以標準引領氣象事業發展。
4.3 強化標準制修訂工作,占據行業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據制高點。省級氣象部門應加強與中國氣象局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國家和行業的標準需求,有針對性地主導起草解決氣象行業發展重大難題的標準,搶占行業領域話語權。
另一方面,以氣象領域為引領,契合當前全國上下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背景,滿足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發展標準化理念,符合《氣象標準化管理規定》[6]要求,與本地的高校、企業、相關科研單位等合作開展團體標準編寫工作。氣象部門應緊貼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規劃,利用培訓、論壇、媒體等場合及平臺積極宣傳標準化理念、方針和目標,擴大團體標準宣傳力度,提高團體標準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帶動團體標準化工作水平整體提升,形成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合理分工有效配合的新模式。
4.4 建立標準與科研融合機制,形成研究-制定-實施3步循環的標準化發展模式
標準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形式,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同時,標準也不是完美體,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適用性以及局限性。因此,避免盲目遵循標準,應本著邊執行、邊研究、邊制修訂的發展理念,以標準為業務依據的同時也將標準本身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充分考量其本地化適用效果、實際業務應用便捷性,推動氣象標準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鼓勵更多科研業務人員投身標準研究工作,2023年吉林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設立“標準執行專項”,目前已完成第一批項目的審查立項工作,得到了全省廣大氣象工作者的廣泛參與以及省局領導的高度認可。
加強氣象標準化學術交流、建立和營造全社會、全行業共同關心、參與和推進氣象標準化工作的良好氛圍。吉林省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計劃組織召開氣象標準化工作交流會,通過邀請國家級標準化專家做專題報告,征集地市區工作人員論文交流的方式強化省級氣象部門“上通下達”,未來計劃邀請其他相關行業專家參與標準化交流會,最終實現縱向和橫向的全面貫通。
5 結 語
氣象標準化是提升氣象服務能力的重要基礎,省級氣象部門在氣象行業標準化發展戰略中處于關鍵的紐帶位置,在全省的標準化化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省級氣象部門的標準化意識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省級氣象行業的發展,對于全省的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影響尤為顯著。目前,國家級氣象部門以及省級政府層面已經給予了明確的指引和支持,但是以吉林省氣象部門為例仍存在標準化人員缺乏、標準研究基礎薄弱、縱向和橫向的溝通不暢通等問題。
近年來,吉林省氣象標準化工作在針對標準化平臺建設、標準培訓交流、標準制修訂和宣貫實施等方面開展了初步的實踐和思考,以設立“研究項目”的方式提高標準化工作參與積極性,以召開交流會和培訓等形式擴大宣傳,增進溝通,以建立“標準文本數據庫”等形式為標準化研究提供基礎保障,提出了“強化頂層、細化基層、橫向聯動、融合科研”的工作思路,多措并舉初見成效,未來將繼續秉承“標準指導發展、科研帶動提升、交流促進合作”的基本原則,邊實施、邊改進、邊提高動態調整工作方案,全面開展標準化工作,為省級氣象部門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完善高效標準化工作機制的建立提供基礎參考,實現以標準助力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以標準帶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氣象標準化工作終極目標,緊隨數字時代國際標準化發展進程[7]。
參考文獻
[1]紀翠玲,成秀虎,駱海英,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氣象標準體系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7):80-87.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Z].2021.
[3]中國氣象局《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輔導讀本[M].北京:氣象出版社,2022.
[4]中國氣象局.氣象標準化改革工作方案[ J ]氣象標準化,2022(3):7-12.
[5]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加強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的指導意見[J].輕工標準與質量,2023(3):11-12.
[6]劉艷陽,成秀虎,崔曉軍.《氣象標準化管理規定》修訂解讀[J].中國標準化,2021(8):121-124.
[7]高建忠.標準化工作正在或將有4個新趨向[J].中國標準化,2022(22):14-15.
作者簡介
馮喜媛,碩士,副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和氣象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