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梅 馬琳 陳常科 袁李璟一 蒯峰陽 郭晨露
摘 要: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浙江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大創新舉措。本文聚焦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建設運營,采用實地調研和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特點和內在機理研究入手,深入剖析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難點,結合浙江省實際提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標準化運營的對策建議,進一步推動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標準化運營,高質量發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19
0 引 言
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創新聯合體。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堅持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現代科創體系和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穩進提質”。2023年1月31日,浙江省委書記在省科技廳調研時指出,“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培育產業創新‘新優勢”。
浙江省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立創新聯合體理念的先行地,率先明確提出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2000 年以來,浙江省建立了服務市場主體、以政府購買勞務的方式模擬企業化運作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2004 年在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深化改革,開展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試點。2017 年浙江正式開啟了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建設工作,它是面向特定塊狀經濟,圍繞新興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修復,在整合提升傳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由政府引導,企業、高校院所及專業中介機構等共同參與,集聚科技、人才、金融、數據等資源要素,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四鏈深度融合”的新型創新載體,是層次高、功能全、業態融合的產業創新生態[1]。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建設省市縣三級綜合體304家,其中省級138家、覆蓋11個地市和80個縣(市、區),基本實現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產業集群“兩個全覆蓋”,成為浙江省推動產業、服務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1 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的特色做法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是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產業集群的主體,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中小微企業自身實力有限,迫切需要平臺化的公共服務支撐,彌補自身創新資源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匱乏的劣勢,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服務定位主要體現在深度融合并提升塊狀經濟的創新能力。通過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運營,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精準、更經濟的專業化服務,從而降低區域性總體創新成本,切實增強企業縱向流動性。
(1)攻關關鍵共性技術,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各綜合體深入企業一線開展深度對接,梳理綜合體服務的企業技術需求清單和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清單,組織龍頭企業單獨或聯合高校院所參與尖峰、尖兵、領雁、領航科研計劃,積極承接國家和省重大科研攻關任務。縉云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綜合體運營單位通過公開征集、專家調研、行業咨詢等方式,梳理出金屬鋸切機床優化等4項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清單,組織相關企業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工大、杭電等開展聯合攻關,在研省級以上科技項目6項,獲得財政補助經費1310萬元,有效支撐鋸床產業發展。
(2)補鏈強鏈延鏈,加速形成產業生態。一是補鏈延鏈,構建全產業鏈格局。加大產業鏈缺失環節引資引智力度,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特色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延伸,實現全產業鏈的布局。二是強鏈造鏈,培育壯大產業集群。通過產學研協同、引進先進技術和資本等,打破傳統資源稟賦,導入外部高端創新資源,孵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實現“從0到1”。三是串珠成鏈,打造新型產業生態。通過數字化賦能、全流程服務等手段,推動分散的產業資源沿鏈整合、串珠成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創新協同、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新型產業生態。
(3)推動創業孵化,壯大民營經濟。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發動機和推進器,多舉措推進創業孵化,增強經營主體活力,才能不斷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綜合體的產學研協同,打破區域科研和人才資源禁錮,導入外部高端創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和資本,孵化更多小微創新主體,助力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僅2022年全省就新設民營企業46萬戶,占新設企業數的93.5%,私營企業達到300多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5%,民營經濟創造的稅收占全省稅收71.7%。
(4)數字化創新技術,提升服務能力。把數字化服務能力作為綜合體開展服務的重點方向,加強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資源優化、統一標準、數據運營等,有效提升產業鏈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標準。余杭服裝綜合體打造產業云平臺,將眾多中小微企業黏合成為“虛擬集團”,已聚合247名全國知名設計師、37家產業服務商、375家面輔料商、186家工廠、41家品牌商和293家終端門店,引導線下新增銷售額及產值15億元,帶動當地10萬人就業。
(5)組織科研活動,促進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發揮科研項目應用成效的最直接反映,綜合體積極推進科技大市場建設,組織開展各類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用對接活動,推動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截止2022年底,全省技術市場交易額就達3084.81億元,增長49.17%。其中,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277.82億元,占總成交額89.45%,同比增長24.99%。2022年,杭州市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居全省第一。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孵化、招引企業24家,培育出16家科技型創業公司。其中,完成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企業7家,科技成果轉化金額6000余萬元。
2 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標準化運營存在的問題
2.1 組織運營模式不健全
目前,浙江省內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管理仍以政府主導為主,社會力量參與度較低,同時,部分綜合體閑置現象嚴重,缺乏對產業短板和痛點的針對性分析,缺少對自身產業系統性的梳理,沒有明確的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總體規劃。此外,有部分綜合體運營的組織架構和責任不明確,未建立務實有效的標準化運營管理機制,不能有效發揮整體效應,制約了其支撐區域創新的公共服務能力。
2.2 創新技術資源基礎薄弱
浙江省是民營經濟大省,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是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產業集群的主體,是民營經濟的特色活力所在,在高質量發展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但是,中小微企業最大的短板是創新資源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水平不高,普遍面臨技術水平偏低、品牌實力較弱、行業話語權不高等問題[2-3]。部分綜合體缺乏全局性的整體性規劃,科研力量未能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合攻關的合力,與高校院所的合作多以松散的項目合作為主,深度的產業鏈梳理、創新鏈突破不夠,從而導致整體創新資源基礎薄弱。
2.3 服務供需信息不對稱
供需信息與服務內容的不對稱性是阻礙綜合體發揮效能的關鍵因素。從走訪調研中發現,個別區域產業相似度高、“低小散”遍地建設、創新平臺重復集聚建設等現象嚴重,在向企業提供服務方面,存在服務內容雷同、覆蓋面較小,對所屬企業的需求、難點不清楚,切入點和著力點不準確,缺乏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針對性、準確性、定制化服務方式和內容,對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問題不能有效解決。
2.4 國際合作渠道不暢通
國際合作是推動產業創新的關鍵路徑之一。浙政辦發〔2017〕107號文件中明確規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應具備國際合作功能。經對全省138家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調研發現,大多綜合體存在國際合作業務較少,懂國際經貿人才不多,國際合作渠道不暢等問題。
3 推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標準化運營的建議
3.1 探索多元運營模式,推動綜合體高質量發展
一是探索龍頭企業帶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協作引領、產品輻射、技術溢出等核心作用,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帶動產業鏈整體躍升。二是探索公共平臺提升模式,以原有公共平臺為基礎,結合產業規律和特點,拓展延伸創意設計、技術研發、技術交易、試驗檢測等專業化服務模塊,推動原平臺功能擴充、服務深化。三是探索多主體協同運營模式,以科學機制推動多個創新主體有機互動、資源共享、協同創新,以聯盟方式合力推進綜合體建設,要注意避免松散化,防止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4]。
3.2 組建專家服務團隊,強化創新服務和建設指導
邀請高水平技術專家、產業專家、管理專家組建綜合體專家服務組。一方面,加強對綜合體的指導,幫助其因地制宜、因業施策,進一步明確運營方向和路徑,不斷提升綜合體運營實效度與產業發展的緊密度。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專家深入企業,幫助解決企業創新發展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緊盯核心技術進口替代,強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建立特派員與綜合體的結對機制,支持其在綜合體駐點開展服務。
3.3 提升技術資源市場,增強協作平臺作用
一是構建省市縣一體的跨行政區域的綜合體服務網絡協作平臺。推動科技企業信息庫、科技人才信息庫、科技成果信息庫、科技工作資源庫、科技服務資源庫、科技基礎資源庫建設和共享,實現省市縣三級科技數據、系統、資源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二是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開放共享管理系統,促進各級綜合體的科技平臺、科學實驗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發揮綜合體對周邊產業輻射作用。三是完善技術市場體系構架。建立市場化合作機制,重構省市縣貫通的工作網絡,實現資源垂直整合,持續推進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建設,完善“互聯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機制模式。
3.4 組織跨界科研聯盟,加大產學研技術攻關
一是建立跨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圍繞人工智能、類腦芯片、物聯網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跨區域、跨領域、多模式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布局建設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產業導向的前沿性基礎研究。二是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各類創新研發機構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機制,引導并支持省內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依托綜合體下沉創新資源,加強優質創新資源對縣域綜合體運行的訂單式、對接式精準服務,深化科技幫扶,助力關鍵技術突破,充分發揮跨界科研聯盟的輻射力。
3.5 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提升服務支撐能力
一是著力解決企業需求難點問題。及時跟蹤、深入摸清企業創新需求,建立企業需求數據庫,加大多樣化個性化服務供給,支持中小微企業提升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的能力。二是著力解決公共服務堵點問題。各類綜合體要瞄準產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需求,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充實計量測試、人員培訓、認證咨詢、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一體化服務支撐體系,降低中小微企業創新風險和成本。三是著力強化綜合體相關主體密切聯動。政府要改革和創新服務管理方式,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著力提升創新能力;高校院所要主動參與,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成各類主體開放共享、協同共贏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3.6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標準規制銜接
一是支持各綜合體在海外自建、收購、合作設立跨國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與全球創新資源鏈接,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各類要素雙向流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二是組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共同舉辦國際化、品牌性的展覽展示與論壇活動,開展技術示范與推廣、技術服務、聯合研發等方面的合作。三是支持企業與標準化機構開展合作,推動企業技術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提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參與廣度與深度。
4 結 語
標準是激發科技市場發展活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抓手,產業創新綜合體的高質量運營離不開標準化的手段。在推動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標準化運營至關重要。本課題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現狀和內在機理研究入手,深入剖析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難點,并針對性地提出有關對策建議,期待探索一條強化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王留軍,段姍.浙江省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成效、困境與對策研究[J].情報工程,2020(5):109-116.
[2]藺濤.高技術產業創新服務平臺運行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
[3]謝子遠.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三江論壇,2021(1):3-7.
[4]車俊.全面提升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實效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J].政策瞭望,2019(5):4-8.
作者簡介
梁素梅,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社會管理、標準化。
馬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
陳常科,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信息技術。
袁李璟一,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
蒯峰陽,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數字標準化。
郭晨露,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