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星 代鳳 馬賢慧 胡雨
摘 要:目的:評價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標準化護理與管理效果。方法:于2021年01月至2023年04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以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n =25)實施常規護理與管理措施,觀察組(n =25)實施標準化護理與管理方案,對比兩組護理結果。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可提高PICC置管患者滿意度,能夠控制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護理質量更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PICC置管,標準化,護理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57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術后需要行PICC置管治療,旨在提高術后治療效果,促使患者盡快痊愈。傳統的靜脈周圍穿刺方法存在一定的風險,發生靜脈炎的幾率很高,影響療效,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研究發現,PICC置管后,可保證甘露醇、白蛋白等藥物的輸注效果,但長期置管,容易引發諸多的并發癥。研究認為,加強護理和管理,能夠提高護理水平,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由于常規護理管理方法不完善,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臨床積極開展了PICC置管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工作,應用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術后PICC置管護理中,取得了理想的成效[1]?;诖?,本文于本院2021年01月至2023年04月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中,隨機選取50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PICC置管標準化護理與管理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2021年01月至2023年04月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隨機選取50例,隨機分兩組,觀察組(n =25),男性/女性:14/11例,最小年齡31歲,最大年齡80(53.61±8.45)歲。對照組25例患者中有16例男性和9例女性,年齡區間為32~78(54.12±7.26)歲。納入標準:(1)已確診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者;(2)臨床資料完整者;(3)無先天性疾病。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本研究者;(2)不配合本研究者;(3)伴有精神類疾病者;(4)有惡性腫瘤者。上述研究人員的有關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課題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患者家屬知情。
1.2 方法
上述所有受試者均行PICC置管,為減少并發癥發生,促使疾病預后改善,進行護理干預。將常規護理納入對照組,包括健康教育、并發癥預防等,為患者提供基礎化的護理服務。
觀察組采取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具體內容:(1)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了PICC置管標準化護理與管理計劃,評估PICC置管風險以及并發癥誘發因素,進而制定防范措施。對患者開展系統化的PICC置管教育,告知患者置管流程、強調置管必要性,提高患者的認知,進而積極配合PICC置管操作,并從中獲益。叮囑患者PICC置管相關注意事項,避免出現護理風險,將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控制到最小。(2)PICC置管期間,護理人員全程于無菌模式下操作,加強手衛生管理,指導患者配合平臥位姿勢擺放,引導患者放松,自然擺放上肢,從而減少血管壁與導管的摩擦感,預防血管出血。動作輕柔地將PICC管置入,減少損傷,切實保障PICC置管安全性和可靠性。待置管結束后,使用透明敷貼妥善固定好PICC管,并定時更換正壓接頭。增加巡視頻次,檢查管路有無彎折、受壓、滑脫等情況,及時更換卷邊的透明敷貼,保持敷貼干燥、清潔,防范感染,叮囑患者家屬做好監督管理,避免患者活動或是翻身時,發生管路牽制,避免發生脫管等不良事件,確保PICC置管更安全。PICC置管后24小時內,護理人員動態化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血、滲液情況,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出現上述情況,及時對癥處理,減少患者的痛苦。(3)遵醫囑輸注藥物,并向患者詳細解釋藥物的機理作用,強化患者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自我依從性,更好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由于PICC置管時間較長,長期輸注藥物,對血管有一定的刺激性,叮囑患者輸注藥物后,若有不適感,及時告知醫護人員,檢查是否發生靜脈炎,控制好輸液速度,把控輸液時間,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預后。每次輸注結束后,第一時間用生理鹽水進行沖管,降低管路堵塞風險。(4)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灌輸標準化護理與管理知識,扎實護理人員的理論基礎,不斷提高護理人員臨床護理與管理能力。引入典型護理風險事件案例,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進而切實履職盡責,嚴格遵循標準化護理與管理流程開展護理工作,切實為PICC置管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定期開展總結大會,就PICC置管護理與管理工作中的問題以及面臨的困境進行探討,總結護理與管理經驗,就問題和困境制定解決方案,促使臨床護理工作順利開展,更好保障PICC置管患者的安全,將風險控制到最小,降低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患者對PICC置管護理與管理的滿意度情況;(2)觀察PICC置管后并發癥發生情況;(3)評價護理質量,評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 P S S 21. 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 x±s)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滿意度為92.00%(23/25),高于對照組的72.00%(18/25),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并發癥
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后,并發癥更少,與常規護理與管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3 護理管理質量
干預后,觀察組護理質量更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結 論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病情進展快,致殘率、致死率高,在現代醫療技術支持下,手術技術也不斷提高,有效控制了患者病情,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生命質量[2]。高血壓性腦出血術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復周期,期間需要行PICC置管治療,從而減少靜脈注射帶來的痛苦[3]。PICC置管能夠減少患者的痛苦,可以保護血管,為此,加強PICC置管護理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4]?;诔R幓淖o理與管理措施實施效果不理想,本院積極引入了標準化護理管理理念,對PICC置管風險進行評估,確保護理與管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5]。觀察上文研究結果可見,干預后觀察組非常滿意占比更高,總滿意度達到了92.0 0%,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優勢(P<0.05);上述數據結果表明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取得了患者的認可,對并發癥預防和預后改善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標準化護理與管理措施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高度重視對置管并發癥的防范,增加了巡視頻次,預防管路意外脫落,檢查管路有無感染、堵塞等情況,妥善固定好管理,切實降低了意外事件發生幾率[6]。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未發生滲液情況,分別有1例疼痛和1例局部腫脹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僅是對照組的一半,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次說明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在PICC置管護理中發揮出的作用,切實降低了置管風險,安全性更高。
高血壓性腦出血術后常規治療以靜脈穿刺輸液治療為主,損傷較大,尤其是重復穿刺,造成患者皮損[7]。PICC置管時間短,對患者身心損害小,可保證藥物輸注效果,通過標準化護理管理,能夠降低靜脈炎以及不良事件的發生概率,臨床護理效果更滿意,醫患認可度更高。本院高度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從臨床護理技能、護理專業性、臨床護理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培訓,詳細講解標準化護理與管理要點,促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PICC置管護理與管理技巧,熟悉整個護理流程,加強對護理與管理重難點的把控,并持續化改進和完善標準化護理與管理流程,不斷提升護理管理水平,防范護理風險,切實提高護理質量。本文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基礎護理、環境管理、護理態度、護理操作各項評分,分別為(91.23±1.45)、(92.32±1.31)(91.44±1.39)、(92.67±1.76),與對照組相比較,優勢顯著(P<0.05);進一步表明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實施效果好,能夠提升護理與管理質量,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成果,證實了標準化護理與管理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PICC置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標準化護理與管理切實可行,能夠提高護理質量,可以有效防范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好的推廣性。
參考文獻
[1]藍鳳薇,果基木果,何建芳.PICC置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措施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4):76+90.
[2]蔡韻時,王華綿.對接受PICC置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9,9(20):64-66.
[3]姚雪蓮,廖志云,冷金華.針對性護理干預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PICC置管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8):1390-1392.
[4]汪美芬.優質護理對接受PICC置管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8,31(12):173-174.
[5]劉海燕,江新娣.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的護理與管理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2):165-166.
[6]江新娣, 周秀紅. P I C C 置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 J ]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2):167-168.
[7]高興華. 接受P I C C置管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探討[ J ]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1):10-11.
作者簡介
葛曉星,本科,護師,研究方向為神經外科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