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上然



摘? ?要:餐飲業是傳統的服務性第三產業,用工需求大。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與餐飲業的融合,衍生出新的用工需求。因此,利用大數據技術自動采集招聘信息,基于Python軟件編寫程序進行文本挖掘,可視化展現用工需求。結合實際用工情況,基于統計結果和特征詞,分析餐飲企業用工特征,包括靈活性強、進入退出成本低、流動性大。通過文本挖掘發現,餐飲業在數字經濟下,除了增加了傳統的廚師和服務員崗位,還催生了送餐員崗位。
關鍵詞:用工需求;文本挖掘;可視化;餐飲企業
中圖分類號:TP311.1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4-0097-03
餐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大戶。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居民消費不斷升級,帶動了餐飲服務供給側的變化,加上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使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與之對應的用工需求也發生了變化。
數字化重塑了餐飲業的市場空間,尤其在特殊時間、特殊天氣的情況下,為顧客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服務。互聯網平臺信息傳輸速度快、接單效率高,加上配送點線下空間加速布局,覆蓋的范圍越來越大,擴展了經營空間,延伸了服務邊界。因此,我們需要精準識別、對接用工需求,才能更好地保障企業用工,助力企業發展。
相比傳統調研分析的耗時耗力,文本智能分析技術可以快速采集信息,提取關鍵詞,捕捉熱點,便于定向分析。本文基于文本挖掘技術,自動采集招聘文本,提取關鍵詞匯,從多個維度統計招用工信息,分析需求,可視化展示招聘關注點。
一、文本采集與挖掘
利用大數據技術,從招聘論壇上自動采集了2萬多字的餐飲企業招聘信息和崗位職責,包括崗位、工資、福利待遇、學歷經驗要求等方面的數據因Python可以快速高效地進行文本挖掘,精確地體現主旨,所以選擇Python作為分析工具。
二、文本分析
以采集的190家餐飲企業招聘信息作為樣本,統計樣本中各類崗位供給比例、薪酬分布、學歷經驗等要求,從提供吃住、五險一金兩個方面考量各類崗位的福利待遇(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樣本中送餐員和廚師崗位的供給比例較大,基本上是服務員和餐飲管理崗位供給的2倍。送餐員的用工需求大,說明雖然平臺經濟的背后是靠“算法經濟”支撐的,但是在利益實現的末端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本質上仍舊為勞動密集型經濟。
從表1可以看出,樣本中送餐員的基薪沒有低于5 000元的,服務員的基薪大多數在5 000元以下,廚師的基薪主要集中在5 000—8 000元,送餐員的基薪主要集中在7 000—10 000元。
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部分餐飲管理和廚師崗位提出了學歷和經驗要求,大多數餐飲企業招聘員工并不作學歷和經驗上的限制。
從表3可以看出,提供包住待遇的比例達到69%,大多數送餐員崗位提供包住待遇,提供包吃待遇的比例較少。餐飲管理和服務員崗位多數提供包吃包住待遇。有部分廚師崗位不提供包住待遇,可能是因為餐飲業地方特色較濃,需要熟悉本地人的口味,所以相比于其他崗位有一定數量的本地人從事廚師崗位。除了送餐員崗位,樣本中的廚師、服務員、餐飲管理等崗位均在招聘信息中包含了社保繳納說明,而樣本中只有6%的送餐員崗位招聘信息中含有五險一金的說明;除此之外,很多用工企業為送餐員提供的保障是意外險,反映了樣本中招聘的送餐員大多數為兼職,為眾包模式。
關于崗位招聘的年齡要求基本集中在18—45歲,對應“80后”到“00后”這一群體。隨著“70后”年齡的逐漸增大,餐飲業用工加速向低年齡層滲透。相比于“70后”勞動者,這一群體思想活躍、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能簡單地將其看做勞動力,而是要樹立人力資源的觀念,加大入職后的培訓,提升其素質和技能水平。
樣本中的崗位職責描述直接體現了用工的要求,不同的詞匯代表了不同的需求,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詞匯,分析需求背后的原因和崗位特點。
特征詞可以從詞頻和區分度兩個維度進行提取。詞頻的大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招聘的關注點,從招聘文本中提取高頻關鍵詞,可以作為餐飲用工的共性需求。有些詞匯雖然出現頻率不高,但是具有很強的區分能力,可以代表某類崗位的需求,也可以作為特征詞匯,通常利用tf-idf的計算值遴選。利用Python編程,實現自動分詞,統計頻率,再結合tf-idf的計算值,自動提取出17個特征詞。
從表4中可以看出,詞頻和區分度都很高的詞匯,可以很好體現該崗位的需求和特點;詞頻高、區分度低的詞匯,涵蓋了某幾類崗位的需求和特點,可以作為共性的體現。
三、可視化展示
通過Python軟件編程,可視化展現餐飲企業的用工需求,如圖2所示。
四、用工需求分析
依據統計數值,結合特征詞匯挖掘內涵,分別從崗位供給、學歷經驗、薪酬待遇、招聘條件、保險繳納等維度,分析用工需求,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崗位特點。
(一)崗位供給
樣本中招聘信息中的崗位共分為四類:廚師、服務員、餐飲管理和送餐員。從供給的崗位類別比例可以看出,送餐員與廚師的需求量較大,占比達到37%、31%,這兩個崗位分別處于價值鏈的兩頭,一頭連著“顧客”,另一頭連著“產品”,對價值的實現有著重要影響;此外,超一半的高頻特征詞匯是專屬于送餐員,也從側面表明了送餐員崗位招聘的數量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崗位數量與行業的發展緊密聯系;這幾年平臺經濟和數字餐飲處于成長期,市場正在迅速擴張;平臺和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都在大規模招募送餐員。
雖然線上餐飲發展迅速,并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但是堂食本身的社交價值是線上餐飲無法替代的,線上線下更多的是互補關系,因此,餐飲管理和服務員崗位仍有一定的需求。
(二)學歷經驗
餐飲企業招聘對學歷要求都不高,反映該行業入職門檻低、工作內容相對單一,除了部分廚師和餐飲管理有經驗要求,其他崗位基本上無要求。“培訓”和“經驗”這兩個高頻特征詞體現了餐飲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更多地是依靠企業內訓和自身經驗的積累,而學歷的提升作用有限。現實中,大多數餐飲企業基于成本考量,傾向于通過內部培養選拔管理人員,也有利于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如果人員流動性過快,缺乏相對穩定的隊伍,會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另外,內部培養選拔也有利于激勵在職人員。
(三)薪酬待遇
服務類員工薪酬待遇都普遍較低,送餐員的薪酬較高;從計酬方式看,多采用固定薪酬加績效的方式。專屬于送餐員的高頻特征詞是單量、補貼、多勞多得、及時,說明平臺希望既要有送餐效率又要有足夠長的服務時間,鼓勵送餐員多干,以便爭奪市場;也反映了該崗位的工作強度較大,所以績效浮動也較大。
高頻特征詞“住宿”則體現了外來求職者應聘較多,而且餐飲企業提供包住的比例也較高,這樣也有利于招工和隊伍穩定。
(四)保險繳納
繳納保險可以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除了送餐員的社保繳納比例較低以外,其他崗位均繳納五險一金。這主要與送餐員就業形態多樣化有關,其分為直營、外包、眾包、自營。直營、自營、外包模式送餐員與平臺或者勞務派遣公司建立了明確的勞動關系,所以平臺按法律規定為送餐員繳納社保。眾包模式的送餐員很多是兼職的,有著較強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與平臺只存在一般勞務、合作關系,專屬送餐員的特征詞“提成”也從側面表明了這種關系,所以平臺對眾包模式的送餐員一般購買意外險,節省了成本。
(五)共性需求
“身體健康”“吃苦耐勞”“認真”屬于共性特征詞。“身體健康”是餐飲從業的基本條件;“認真”則是做事態度的體現,認真負責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吃苦耐勞”代表了勤奮,不管學歷高低、經驗多少,勤奮可以彌補學歷的不足,干中學、學中干,只要肯努力奮斗,就有成長的空間。除法定節假日以外,餐飲業從業人員基本每天都在工作,與社會平均4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相比,其勞動強度較大。
(六)個性需求
“智能手機”“導航”專屬特征詞反映了送餐員是線上餐飲產生的崗位,經過“互聯網+”技術催生,外賣成驅動餐飲行業發展的新要素。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經營模式的不斷創新,促進了平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反映了人們用餐方式和消費習慣的變化。為了匹配消費者的新需求,餐飲企業的用工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要求送餐員會使用智能手機、會進行線路導航,從而能高效便捷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五、結束語
從業人員是決定服務鏈質量的基本要素。數字經濟調整了餐飲企業的用工需求結構,餐飲業的用工總體上呈現出靈活性強、進入退出成本低、流動性大的特征。數字經濟下除了傳統的廚師和服務員崗位以外,還催生了送餐員這一崗位。從招聘樣本信息分析中可以看出,送餐員崗位需求大、工資相對較高,而且進入門檻較低,也從側面反映了數字餐飲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服務員崗位工資較低,但提供包吃包住待遇的比例較高;廚師和餐飲管理部分崗位有從業經驗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入職門檻。
參考文獻:
[1]? ?徐冰.基于統計學習的文本情感分析關鍵技術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2]? ?李方濤.基于產品評論的情感分析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1.
[3]? ?夏火松,劉建,朱慧毅.中文情感分類挖掘預處理關鍵技術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1,30(9):160-163.
[責任編輯? ?妤? ?文]